文 佛任宣
“郡縣治,天下安”。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是基層國家權力機關,是實現基層民主的有效形式,是黨和國家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
從2018年起,佛山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以開展“推進縣鄉人大工作年”工作為契機,強化對基層人大的工作指導,鼓勵5區、32個鎮街積極創新方式方法,把人大工作觸角延伸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為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指尖”履職、政情通報會、民意直通車、市民議事廳、民生實事代表票決制、代表向選民述職……一大批縣鄉人大工作創新舉措如春雨般灑向佛山大地、滋潤百姓心田,讓人大工作“最后一公里”煥發出強大生機、收獲滿滿碩果。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人大代表參加“瀝城心聲—城市治理面對面之垃圾該咋分”現場市民議事活動
“代表代表,散會就了”,過去,部分基層對鄉鎮人大的地位和性質存在認識誤區. 導致人大工作經常“撂荒”、人大干部處于“配角”地位。
如何破解這尷尬的局面?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根據省人大常委會的工作部署,專門成立由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推進縣鄉人大工作年”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市“推進縣鄉人大工作年”工作的統籌指導,并深入各區、鎮(街道)調研,摸清佛山縣鄉人大工作建設底數。
針對縣鄉人大權責被“虛化”、地位被“弱化”等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實施了《關于在全市開展“推進縣鄉人大工作年”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市各區、鎮(街道)人大于2018年底前把省部署的任務基本落實到位;2019年上半年拾遺補缺,全面落實到位,2019年下半年固強補弱,鞏固提升;2020年檢查驗收,總結提高。
隨著一張張對癥下藥的“處方箋”下發. 佛山縣鄉人大工作的薄弱環節得到了明顯改善。如今,全市32個鎮(街道)專職配備了人大主席、副主席和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副主任;鎮(街道)人大辦公室全部單獨設立,也配備專職人員4名以上,個別鎮人大配備專職人員10名,為鎮(街道)人大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不僅有固定的代表聯絡場所,辦公設備齊全,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還建立了代表聯絡微信群,更好地開展代表工作。”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英明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站長關強新表示。在英明社區人大代表聯絡室里,代表信息、工作職責、工作方式等規章制度在墻上一目了然,檔案柜里整齊擺放著代表履職的各類臺賬檔案。
與此同時,市人大常委會建立掛鉤聯系制度,由5名常委會副主任分別掛鉤1個區,參照省人大常委會驗收廣東省鄉鎮人大工作示范點的標準,采取實地查看、翻閱臺賬、組織座談等形式,對各區、各鎮(街道)開展“回頭看”,逐一開展指導調研,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推動新時代基層人大工作創新發展。
截至2020年8月,全市按照“六有”標準共建成代表聯絡站(點)791個,代表中心聯絡站32個,星羅棋布地點綴在佛山每個角落,形成以鎮(街道)代表中心聯絡站為主、村(居)代表聯絡站(點)為輔的代表聯系群眾陣地建設網格化體系,實現村居、五級人大代表兩個“全覆蓋”,猶如代表履職“綠色通道”,為佛山增添了融融春意。
接下來,根據省人大常委會2021年工作新部署,市人大常委會將積極開展好縣鄉人大“鞏固基礎,強化履職”兩年行動工作,鞏固深化區、鎮(街道)人大工作建設成果。
長期堅持、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心在基層、關鍵在基層、創新在基層。自“縣鄉人大工作年”工作開展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將鏡頭聚焦基層,鼓勵和指導基層人大勇于創新,拓寬代表履職渠道,激發代表履職熱情。
鏡頭一:“指尖”履職解民憂。走進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沙咀頭河濱公園,碧水藍天,樹影婆娑,許多附近居民在這里散步游玩。曾幾何時,這里建筑物閑置破舊,公園衛生狀況堪憂,當地群眾避之不及……這巨大改變得益于“南莊鎮人大代表履職服務平臺App”上代表提交的一份微建議。南莊鎮人大將該建議轉相關部門辦理。很快,閑置建筑物被依法拆除,整座公園環境煥然一新。“讓數據多跑路,讓代表少跑腿。”在大數據時代,南莊人大App是南莊鎮人大拓寬代表履職渠道、激發代表履職熱情的“自選動作”,通過技術“微創新”,努力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代表好幫手,推動代表為民履職“無淡季”。
鏡頭二:“便民”窗口聽民意。人大代表聯絡站(點)被視為打通代表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小窗口”。為了改變在工作日時段部分代表聯絡站“守株待兔”的現象,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人大工委率先在全區首創夜間接訪群眾,并利用周末在城區中心廣場“擺攤設點”,“零距離”傾聽選民真實的聲音,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人大代表在身邊”。事實上,在佛山,這樣的人大代表聯絡站不在少數,不僅可以聽民意,還有接地氣的理論宣講。如禪城區祖廟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邀請了全國優秀律師藺存寶就民法典與社會治理相關方面進行專題授課,進一步增強了人大代表、居民群眾和社區工作人員的法治意識。
鏡頭三:“智囊”議事聚民智。在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市民議事廳”就是釋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活力的新途徑。自2018年開始,大瀝鎮人大每月定期舉辦“網上市民議事廳”活動,通過線下組建人大代表、專家學者、政府部門負責人等為“智囊團”,線上實行圖文直播的形式,對接市民網絡留言,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參與,突破了原有議事活動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拓寬了聽民意、聚民智的渠道,有效地推動政府相關部門解決民生問題。截至目前,大瀝鎮人大“網上市民議事廳”共推出話題65個,帶動約26.76萬市民參與,收集意見、建議和留言約6140條,協調解決了鎮里多個“老、大、難”問題。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南海區丹灶鎮人大的“民意直通車”活動、高明區荷城街道人大工委的政情通報會、三水區蘆苞鎮人大的代表述職活動……在市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佛山縣鄉人大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實踐經驗,使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更加深入人心。
“這條路過去沒有安裝路燈,晚上比較黑,發生了不少交通事故。”2019年1月,被列為2018年三水區民生微實事的樂平鎮南聯陳莊村、何莊村主干道安裝路燈項目正式完工,徹底解決了村民晚上出行遭遇“黑燈瞎火”的窘境。
早在2014年8月,三水區在全省首推“民生微實事”立辦制改革,從細微處快速改善民生。這項創新舉措極大激發基層的力量,從收集民聲,票選群眾最迫切、最急需的民生項目,到視察監督,推進項目有效落地,人大代表參與項目全過程,促成數千件“暖心事”。

人大代表在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花溪公園接待人民群眾
實踐證明,創新源泉在基層,動力在基層,經驗也在基層。2020年1月,結合省人大常委會的部署,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把經驗轉化為制度,作出了《關于開展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工作的決定》,明確2020年初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展民生實事票決制,有關區鎮人大探索開展;2021年,50%以上區鎮人大探索開展民生實事票決制;2022年市、區、鎮三級人大基本實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9年10月23日,市人大常委會舉行市區鎮(街道)人大工作創新學習研討班,全面總結了2017年啟動縣鄉人大規范化建設以來全市各級人大的創新實踐經驗,總結出38個有創新性、實效性和可復制的典型案例,為全市各級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其中,禪城區南莊鎮人大“開發代表履職服務平臺”創新案例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絡局印發推介;南海區人大“加強專題詢問、增強監督實效”和順德區人大“以信息化提升代表工作”入選第一屆廣東省縣鄉人大工作創新案例;禪城區人大“建立績效掛鉤、進度通報、約見約談三項人大監督財政機制”入選第三屆廣東省縣鄉人大工作創新案例。
通過這一場別開生面的“示范課”,激活基層人大“一池春水”,縣鄉人大工作的創新做法及成效呈井噴之勢。如南海區、順德區人大常委會等赴禪城區南莊鎮交流學習“指尖”履職的成功經驗,隨后便依托各自資源打造人大信息系統,為群眾了解各級人大工作資訊、人大代表收集民情民意等方面提供便捷渠道,也為人大更好地服務和管理人大代表履職工作提供高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