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晶,楊 博
(句容市中醫院康復科,江蘇 鎮江 212400)
腦梗死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癥中的一種,因腦動脈瘀堵導致部分腦組織血液供給障礙,從而引發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致使對應部分的功能缺失,臨床主要特征有失語、偏癱、眩暈等[1]。臨床上多以靜脈溶栓、抗血小板、吸氧等常規治療為主,雖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患者預后差,致殘率仍較高。經顱直流電刺激可以引起機體皮層雙相的、極性依賴性的改變,在神經康復領域中應用廣泛,對運動障礙、老年癡呆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早期綜合康復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旨在探討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早期綜合康復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句容市中醫院接受治療的50例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39~75歲,平均(60.95±5.25)歲;女性8例,男性17例;發病至入院時間 30~75 h,平均(55.71±10.35) h;梗死部位:基底核13例,丘腦8例,顳葉4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0~76歲,平均(62.65±5.01)歲;女性9例,男性16 例;發病至入院時間 29~76 h,平均(56.55±10.23) h;梗死部位:基底核11例,丘腦8例,顳葉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CT檢查確診者;首次進行康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肺氣腫、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疾病者;近4周有手術外傷史者;有重大頭顱外傷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靜脈溶栓、抗血小板、吸氧等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其基礎上采用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①上肢刺激方案:依據腦電圖10/20系統將電極陽極放在運動皮質C3或C4點上,陰極放在對側前額部位,電流強度調為 1.0~1.5 mA,25 min/次,1 次 /d。②下肢刺激方案:陽極放在損傷側運動區,陰極放在非損傷側運動區,電流強度同上肢,上下肢刺激間隔25 min,25 min/次,1次/d,5次/周。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周。兩組患者均于治療期間給予早期綜合康復:①心理干預:由于康復時間比較長,患者容易產生躁動、不安等不良情緒,若不積極進行疏導,會影響后續治療與康復訓練效果,需主動關心患者,經常溝通,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悅,緩解患者緊張與恐懼感,從而使患者可以積極配合治療。同時也要叮囑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實際的治療過程中去,讓家屬成為患者的精神支柱,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愛。②訓練肢體功能:合理擺放患者的體位,早期進行床上被動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之后逐漸過渡到坐位平穩訓練-?平穩站立訓練-?患肢負重訓練-?下地床邊活動-?輔助步行訓練。③訓練語言功能:對于認知基本恢復和生命體征基本穩定的患者,可接受語言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單音節發音訓練,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盡快恢復至原有水平。④訓練認知功能:可通過舒緩音樂刺激患者機體感覺,增強患者對環境的辨知能力,并叮囑家屬與患者保持溝通,對其記憶力進行訓練。⑤訓練雙手協調性:盡可能讓患者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如刷牙、穿衣、如廁、進食等,醫護人員在旁協助,鼓勵患者積極獨立,減少幫助,調動患者積極性。⑥預防肌肉萎縮與肢體畸形:適當按摩患者皮膚、肌肉與肌腱,用冷熱毛巾對患肢進行擦敷,增強肌肉收縮功能。鼓勵患者主動進行防御性肢體運動,并以恰當的力度對肢體進行牽引,徒手加壓患肢關節面,提高關節面的穩定性。⑦出院指導與隨訪: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出院計劃,建立檔案,必要時進行上門隨訪。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HISS)[4]評定,基本治愈:評分降低>90%;顯著進步:評分降低46%~90%;進步:評分降低18%~45%;無效:未達以上指標。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著進步率+進步率。②認知功能,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5]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包括執行能力、記憶力、語言命名能力、定向力、注意力,每項分值為6分,分值越高,患者認知功能越好。③運動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6]與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7]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兩個評分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越好。④血清Hcy、hs-CRP水平,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用3 500 r/min的轉速對其進行離心5 min,取上層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Hcy水平進行檢測,使用免疫比濁法對血清hs-CRP水平進行檢測。
2.1 臨床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相較于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例(%)]
2.2 MoCA評分治療后兩組患者MoCA各項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MoCA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MoCA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
執行能力 記憶力 語言命名能力 定向力 注意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2.01±0.22 2.37±0.22*2.04±0.44 2.55±0.42*2.21±0.24 2.74±0.34*2.17±0.59 3.55±0.56*2.02±0.27 2.36±0.37*觀察組 25 2.02±0.55 4.11±0.25*2.06±0.54 3.26±0.25*2.26±0.14 4.14±0.16*2.13±0.61 4.05±0.62*2.07±0.13 3.05±0.16*t值 0.084 26.125 0.144 7.263 0.900 18.629 0.236 2.992 0.834 8.558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
2.3 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兩組患者治療后ADL、FMA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ADL:日常生活能力;FMA: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 ADL評分 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43.49±10.41 57.19±11.31*40.99±8.49 54.41±9.39*觀察組 25 42.71±8.21 73.91±12.39*40.61±9.81 77.91±11.49*t值 0.294 4.983 0.146 7.918 P值>0.05<0.05>0.05<0.05
2.4 血清Hcy、hs-CRP水平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cy、hs-CRP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Hcy:同型半胱氨酸;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Hcy(mg/L) hs-CRP(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30.79±4.21 16.31±3.09*25.89±3.81 13.49±2.31*觀察組 25 31.21±4.01 10.59±2.41*26.21±4.79 9.41±1.41*t值 0.361 7.298 0.261 7.538 P值>0.05<0.05>0.05<0.05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指腦部供血、供氧障礙引起的腦細胞死亡,導致患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臨床上常采用溶栓、抗血小板等常規治療,可直接貫通腦缺氧部位供血,但易導致患者溶栓后出現再灌注損傷、凝血障礙等,給患者預后康復造成巨大影響[8]。
經顱直流電刺激將電極放在患者頭頂指定部位,通過往大腦部位傳輸低強度直流電,引發顱內生成電流,頭頂指定部位顱內電流可對神經元興奮性起到升高或者降低作用,從而促進大腦功能恢復。早期綜合康復通過對患者的主觀感受進行關心與詢問,鼓勵患者家屬、朋友與患者保持交流,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緒,提高配合度[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MoCA各項評分、ADL、FMA評分相較于對照組均升高,提示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早期綜合康復治療腦梗死患者,能夠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促進病情恢復。血清Hcy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其水平高低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血清hs-CRP是機體受到組織損傷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腦梗死發生時,其水平升高。經顱直流電刺激以微弱極化直流電作用于大腦皮質,通過調節神經網絡的活性,釋放神經遞質,進而抑制神經元興奮;同時可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降低機體內炎性因子的活性,起到抗炎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s-CRP、Hcy水平相較于對照組均降低,提示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早期綜合康復治療腦梗死,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癥反應的發生,控制病情。
綜上,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早期綜合康復治療腦梗死,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抑制炎癥反應,從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病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