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揚州市江都中醫院普內科,江蘇 揚州 225200)
近年來高血壓的發生率呈不斷升高趨勢,作為多發慢性病,其病情持續進展會引發多種伴隨癥狀與并發癥,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眩暈癥是高血壓患者常見伴隨癥狀,雖不影響生命安全,但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使患者飽受困擾。左旋氨氯地平為臨床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物,通過恢復血壓水平的穩定而達到緩解眩暈的目的,但部分患者接受降壓藥治療后并未獲得滿意效果[1]。中醫認為,高血壓眩暈屬于“眩暈”范疇,陰陽平衡失調是其主要病機,且肝腎均受影響,治療上應該注重陰陽調和;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由法半夏、白術等藥材組成,具有活血、除濕、平肝、止眩等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對高血壓病眩暈患者血壓及收縮期流速峰值(VS)、舒張末期流速(VD)、血管搏動指數(PI)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揚州市江都中醫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6例高血壓眩暈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8例;年齡50~82歲,平均(66.86±13.05)歲;高血壓病程2~11年,平均(7.81±2.19)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7例;年齡47~80歲,平均(65.39±12.72)歲;高血壓病程2~12年,平均(7.93±2.2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3]《高血壓中醫診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確定存在眩暈表現者;近1個月內未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有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史者;非高血壓引起的眩暈者;合并嚴重原發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精神障礙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690,規格:2.5 mg/片)口服治療,2.5 mg/次,1次/d,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劑量,最高劑量不超過5 mg/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黃連溫膽湯,藥材包括法半夏、白術、茯苓、竹茹、川芎、菊花、僵蠶各15 g,野天麻、丹參、石菖蒲各30 g,黃連、全蝎各6 g,郁金、遠志、陳皮各10 g,枳實12 g。常規水煎服,濃縮至300 mL,150 mL/次,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痊愈:眩暈癥狀完全消除,血壓處于正常水平,患者生活恢復至患病前狀態,停止治療后2個月內無復發表現;好轉:僅殘留輕微眩暈,血壓恢復正常水平,生活基本恢復;無效:眩暈仍明顯甚至較治療前更為嚴重,血壓持續處于異常水平[3]。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周的眩暈程度,用眩暈評定量表(DARS)[5]評價,量表評分系統包含7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眩暈程度給予0~6分,總分為0~42分,得分與患者眩暈程度呈正相關。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后血壓水平,用臺式血壓計測定兩組患者靜息狀態下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每例患者均接受3次測量,兩次測量時間間隔5 min,以3次結果的平均值記錄為最終結果。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后血流動力學,分別在治療前后用經顱多普勒彩色超聲測定兩組椎動脈VS、VD、PI水平,以雙側測量結果的平均值記錄為最終結果。

2.1 臨床療效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眩暈程度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DAR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眩暈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眩暈程度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周后比,#P<0.05。DARS:眩暈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 DARS評分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對照組 53 25.16±5.37 21.45±4.17* 13.54±2.94*#觀察組 53 24.53±4.91 18.72±3.56* 10.45±2.75*#t值 0.630 3.625 5.588 P值>0.05<0.05<0.05
2.3 血壓水平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SBP、DBP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mm Hg)

表3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mm Hg)
注:與治療前比,*P<0.05。SBP:收縮壓;DBP:舒張壓。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SBP DBP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 53 148.72±15.64 137.52±14.22* 86.61±11.43 76.95±6.87*觀察組 53 150.24±16.93 128.64±13.37* 85.42±10.69 70.85±5.72*t值 0.480 3.312 0.554 4.968 P值>0.05<0.05>0.05<0.05
2.4 血流動力學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VS、VD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PI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VS:收縮期流速峰值;VD:舒張末期流速;PI:血管搏動指數。
VS(cm/s) VD(cm/s) PI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 53 37.91±4.52 45.51±5.07* 14.82±3.26 21.52±4.24* 1.61±0.59 1.03±0.31*觀察組 53 38.45±4.19 49.86±5.34* 14.52±3.62 25.18±4.95* 1.64±0.58 0.70±0.23*t值 0.638 4.301 0.448 4.088 0.264 6.224 P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
作為心血管多發病,高血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控制好血壓水平對于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減少疾病相關并發癥有重要意義。西醫多選擇降壓藥物治療有眩暈表現的高血壓患者,左旋氨氯地平直接作用于外周動脈血管平滑肌,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降低血壓,相應緩解眩暈表現,但單獨應用,眩暈癥狀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緩解,需結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
中醫認為,高血壓眩暈的發生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內傷虛損等因素有關,主要病機為人體陰陽氣血失調,氣機升降異常,與肝、脾胃、腎關系密切,肝是高血壓的發病樞紐,治療應以調肝補腎、活血化瘀為原則。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中的竹茹、僵蠶、黃連、法半夏可燥濕化痰;陳皮、白術能健脾益氣;茯苓、枳實益脾和胃;川芎活血行氣;菊花清肝火;郁金、野天麻平肝益氣;丹參、石菖蒲活血祛瘀;全蝎祛風止痛;遠志安神益智,各味藥材合用能發揮息風平肝、活血散瘀、燥濕化痰等功效,進而降濁陰、升清陽,從而改善眩暈程度及血壓水平[6]。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治療2周后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治療1、2周后的DARS評分低于對照組,SBP、DBP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對高血壓眩暈患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有效控制血壓,明顯減輕患者眩暈程度。椎動脈VS、VD降低,會引起腦供血不足,引發眩暈和腦缺血癥狀;PI異常升高,易發生腦瘀血現象,與高血壓眩暈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中藥治療較西藥能更有效控制血壓,減輕眩暈,改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整體療效更明顯。黃連溫膽湯中各味藥材合用可明顯減低高血壓層黏蛋白、前膠原氨端肽、透明質酸水平,還能發揮抗心肌纖維化效果,能對中樞神經遞質形成影響,發揮鎮痛及促進代謝的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可有效調節血脂,促使脂質過氧化減輕,減輕細胞受損,對血管有良好的保護效果。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藥方中的丹參含有丹參多酚酸鹽成分,具有化瘀活血、改善微循環,促進自由基清除的功效,同時能夠抑制內皮素的產生,實現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改善[8]。本研究結果中,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VS、VD高于對照組,PI低于對照組,提示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高血壓眩暈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動力學,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對高血壓眩暈患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能有效控制血壓,使患者的眩暈程度明顯減輕,同時更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