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杰
(常州市金壇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江蘇 常州 213299)
食管癌屬于臨床常見且多發性惡性腫瘤疾病之一,病灶起源于食管上皮組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影響。目前臨床治療食管癌普遍采取手術方式,切除食管后需要其他器官代替行消化道重建,如胃、結腸、空腸等,其中胃代食管頻率最高[1]。傳統全胃代食管手術容易出現心肺并發癥、返流性炎癥等,效果欠佳。管狀胃能夠提供更好的血運和更適宜的長度,預先結扎胃左血管,使胃組織適應缺血狀態并形成側枝循環,防止管狀胃缺血壞死的發生[2]。本研究旨在探討管狀胃對食管癌手術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與安全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常州市金壇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50例。A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51~81歲,平均(67.16±1.14)歲;上段食管癌9例,中段食管癌30例,下段食管癌11例。B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52~80歲,平均(67.15±1.15)歲;上段食管癌10例,中段食管癌28例,下段食管癌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確診為食管癌,符合《食管癌的診斷及外科治療現狀》[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未發現合并其他食管疾病者;臨床資料齊全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疾病患者;伴有免疫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A組患者選擇傳統全胃代食管手術,術前指導患者取平臥仰臥位,并行氣管插管式全身麻醉誘導。根據術前確定患者食管癌位置選擇不同的切口入路,其中如病灶位于胸下段、部分胸中段位置,則需選擇左胸的后外側入路;如病灶位于胸中段、部分中下段位置,則需同時選擇右胸和腹部正中雙入路方式;如病灶位于胸中段和部分上段,則需同時選擇左側頸部、右側胸部、腹部正中入路方式。采取常規游離方式處理食管病灶,同時行縱膈、食管床周圍淋巴結清掃手術,其中上胸部位需順食管向鎖骨平臺進行游離,直至腫瘤病灶邊緣5 cm位置;下胸部位則順食管向膈食管裂孔方向進行游離,需充分游離至胃底幽門處,切斷部分后針對胃左側血管、右側血管的主干進行結扎,可適當切斷部分分支血管,但必須對胃網膜的右側血管予以保留。待切除病灶后將食管離斷部位、胃底開展右側胸頂或左側胸弓上下端吻合,利用專用管狀吻合器行斷褥式包埋處理,同時在胸膜頂位置行圍巾式包埋法,將胃和胸膜處連續縫合3針,通過懸吊的方式降低張力對胃代食管的影響。B組患者選擇管狀胃代食管手術,手術體位、麻醉方式及切口入路選擇方式與對照組完全相同。行常規食管游離和淋巴結清掃,在處理切除后,將剩余胃部組織制成管狀,由距離幽門2~3 cm起始,將胃部左側動脈、胃部右側等切斷,但需進一步保留右側動脈、網膜右側動脈以及大部分靜脈,自胃底部沿小彎上行到胃竇部分將其作平行曲線,平行曲線與胃大彎的間距應保持在4~5 cm。使用專用切割縫合器械,將賁門、胃小彎等切割并同時將斷端吻合,確保剩余的胃部形成管狀結構。但需將胃大彎部分保留5 cm寬度,使其可以與食管切割斷端進行吻合。在切割和縫合完成后,應在縫合的起始部位采取間斷縫合的方式進行包埋處理,手工縫合時需將漿肌層完全包埋,并行切割邊緣離斷式縫合,充分保證胃管的整體長度。管狀胃制作完成后需保持其內徑在3.5~4 cm,應較患者食管的直徑略長。經由食管裂孔至縱膈食管床主動脈弓的后側將管狀胃上提,根據實際情況提至患者左胸弓上、弓下或右側胸頂等位置,選擇管型吻合器將食管與管狀胃斷端進行吻合,需保證管狀胃部分納入食管床后,選擇間斷式縫合3~5針即可。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臨床指標,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呼吸功能,采用肺功能儀檢測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MVV%)、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VC%)。③生活質量,利用生活質量量表(QOL)[4]分別測評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生活質量,涉及分項包括:生理質量、心理質量、社會性、獨立性。各項以25分為滿分,分數高則表明生活質量佳。④并發癥,記錄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胃食管反流、肺部并發癥、吻合口瘺發生情況。

2.1 手術臨床指標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A 組 50 178.94±50.25 238.98±51.16 9.98±1.21 B 組 50 175.76±50.23 243.34±51.18 9.95±1.22 t值 0.316 0.426 0.123 P值>0.05>0.05>0.05
2.2 呼吸功能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FEV1%、MVV%、VC%水平均顯著低于術前,但B組顯著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MVV%: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VC%: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
FEV1% MVV% VC%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A 組 50 105.91±20.22 62.05±10.12* 99.48±20.15 65.69±14.12* 91.95±20.23 66.89±10.13*B 組 50 105.90±20.25 82.25±10.14* 99.89±20.13 82.58±14.13* 92.88±20.22 77.06±10.12*t值 0.002 9.970 0.102 5.979 0.230 5.022 P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
2.3 生活質量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術前,且B組顯著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前比,*P<0.05。
生理質量 心理質量 社會性 獨立性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A 組 50 11.05±2.01 17.74±1.06* 11.37±1.92 17.96±0.75* 10.77±2.01 17.02±1.56* 10.58±2.21 16.33±2.12*B 組 50 11.04±2.03 22.19±1.05* 11.35±1.95 23.01±0.77* 10.79±2.02 21.14±1.55* 10.56±2.23 20.29±2.11*t值 0.025 21.090 0.052 33.221 0.050 13.248 0.045 9.362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
2.4 并發癥隨訪期間,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食管癌屬于消化系統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類病變,加之人體頸部含有大量的淋巴結,導致食管癌的轉移率普遍偏高,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很容易導致病情惡化[5]。食管癌切除手術后需要借助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維持患者體內消化系統的平衡,目前國際醫學界均將胃作為食管代替的首選器官,胃代替食管手術的操作相對簡便,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普遍較低,患者短期內死亡率較低,但實際應用時仍會出現心肺并發癥、返流性炎癥等不良反應,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影響[6]。
管狀胃指的是通過手術切割、吻合等方式將胃組織制成管狀,使其解剖結構更加接近于食管,進而使切割后缺損的消化道得以重建。應用該手術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淋巴結清掃手術的效果,因淋巴結轉移主要集中在賁門、胃左側動脈、腹腔主干動脈等位置,尤其是胃網膜、胃小彎等處更容易有淋巴結殘留的情況。管狀胃制作過程中直接將該部分組織切除,并盡量切除更多的淋巴管網和附著的脂肪組織,有效降低了淋巴結轉移帶來的危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A組;隨訪期間,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提示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期間以管狀胃重建消化道,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有效。
FEV1%、VC%作為呼吸功能的評判指標,其水平降低,提示患者呼吸功能減弱,加重病情發展;MVV%是臨床上常用的通氣功能障礙判定指標,其水平異常降低,其呼吸功能降低,疾病加重。制成的管狀胃可有效滿足食管代替對器官長度的需求,也降低了吻合口承受的張力,胃部可保持在一定的松弛狀態下,有利于患者術后吻合口快速恢復。管狀胃吻合口處血供得以良好改善,切口避開胃小彎及胃底,減輕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B組患者FEV1%、MVV%、VC%水平均顯著高于A組,提示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期間以管狀胃重建消化道,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小,有助于預后的恢復。
綜上,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期間以管狀胃重建消化道,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