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鵬
摘? ?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提升以及生態(tài)城市建設步伐的日益加快,各大城市越來越重視園林綠化的建設和發(fā)展,通過擴大園林植物的種植面積,改善日益惡化的城市環(huán)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味。然而,隨著園林綠化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各類花草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時常遭受病蟲害的侵害,嚴重影響園林綠化植物的健康生長,導致園林植物大量死亡,降低或喪失園林綠化植物的美化效果,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為此,必須要充分重視城市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工作。結(jié)合實踐,分析了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發(fā)生現(xiàn)狀,指出了當前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并對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8-0066-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6.8? ? ? ?文獻標志碼: B
近年來,在城市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城市園林綠化事業(yè)也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應用的花草樹木種類越來越多,而且種植面積逐漸擴大。但受各種病蟲害的影響,導致園林綠化植物生長受阻,花草樹木生長不良,有的發(fā)生畸形腐爛,更甚者發(fā)生死亡,不僅對園林綠化質(zhì)量造成巨大影響,還導致園林綠化植物原有的綠化觀賞效果大打折扣,引發(fā)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在城市園林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應當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給予充分重視,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技術(shù),控制和減少各類病蟲害對園林綠化植物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運用生態(tài)防護與綜合治理方法,為園林綠化植物創(chuàng)造更為有利的環(huán)境,保證園林綠化植物的健康生長,進而創(chuàng)造更大的效益,為城市園林綠化事業(yè)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1?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現(xiàn)狀
對于城市園林植物而言,其病蟲害的地域性特征非常突出,而且園林綠化工程施工過程會對植物生長特性造成很大的破壞,特別是引進外地苗木或反季節(jié)栽培,這些都使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發(fā)生概率不斷增大。近年來,相關(guān)工作者對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力度加大,但是整體而言防治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且在防治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中,化學藥劑防治方法應用普遍,生物、物理防治手段卻應用不足,長期應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會造成病蟲害抗藥性大幅增加,對環(huán)境也造成很大污染[1]。
2?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多發(fā)的原因
2.1? ?檢疫不嚴格
現(xiàn)在很多城市沒有針對園林植物構(gòu)建完善的檢疫機構(gòu),有的城市雖然設立了檢疫機構(gòu),但由于工作人員對此項工作沒有充分認識,導致檢疫工作成效受到很大影響。植物檢疫不僅要觀察植物是否攜帶外來病原體,而且還要研究植物是否適宜在當?shù)卦灾病H绻M的植物與當?shù)丨h(huán)境條件不適宜,移栽后則會導致死亡,而且病蟲害發(fā)生概率也會進一步加大,使園林植物發(fā)生大面積的病蟲害,造成嚴重損失,因此應當充分重視園林植物的檢疫工作。
2.2? ?缺少防治人員
如今在園林植物保護方面,還缺少高素質(zhì)的專業(yè)人才,植物保護工作人員技能不足,缺乏經(jīng)驗,無法有效防治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問題,對園林綠化植物整體的防治效果造成很大影響。
2.3? ?防治不重視
沒有充分認識到防治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問題的重要性,也沒有將防治病蟲害問題作為首要工作來抓,以致工作崗位人才不足。當病蟲害出現(xiàn)時,很難在最佳時機進行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影響防治工作效果。許多園林綠化工程在施工時只重視建設,對后期養(yǎng)護管理缺乏足夠重視,養(yǎng)護工作沒有充分落到實處,對植物健康生長造成巨大影響,時常暴發(fā)病蟲害[2]。
2.4? ?防治方法不科學
以往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以化學藥劑為主,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將病害消滅,但同時這些化學藥劑也殺死了許多有利于植物生長的蟲類,破壞了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造成農(nóng)藥殘留,引發(fā)土壤變硬板結(jié),對植物的生長造成巨大影響。另外,長期應用藥物促使病蟲害產(chǎn)生抗藥性,對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整體防治效果影響巨大。
3? ?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病蟲害防治理念
3.1? ?以防為主,防治兼?zhèn)?/p>
為了避免園林綠化植物遭受病蟲害的侵害,要將各種病蟲害防治工作充分落到實處,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控制和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危害,加強預防,落實防治原則。園林綠化種植前期優(yōu)選抗病能力強的優(yōu)質(zhì)品種,提高栽培水平,后期還要加強養(yǎng)護管理,采取各種預防措施,控制和減少病蟲害給園林綠化植物造成的不利影響[3]。
3.2? ?安全適用
在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防治策略的綜合效果,應用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重視病蟲害給園林綠化項目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環(huán)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全面評估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各種化學藥劑的應用效果,確保藥劑防治的適用性和安全性。
3.3? ?因地制宜
在防治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的過程中,還應將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落到實處。如今各種園林綠化項目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帶建設,人們的生活區(qū)域較為集中,而且人口較密集,所以在對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當禁止使用擴散面積大、污染嚴重的藥物。同時,結(jié)合病蟲害的類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增強防治效果,避免造成其他不良影響。
4?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
4.1? ?樹木注藥法
這種病蟲害防治方法,是選擇樹干部位進行鉆孔注射藥劑,促使藥劑遍布植物全身,不論害蟲取食樹木的哪個部位,都會中毒死亡。這種防治方法較為簡單,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在防治吉丁蟲、天牛、蚧殼蟲、蚜蟲等方面效果較好,還能控制和減少煤污病、毛氈病等病害。通常在樹木萌芽到落葉之前這段時間進行注藥,4—8月是最佳的注藥期,選擇藥劑時應當首選具有較強內(nèi)吸性、對樹木自身生長無影響的藥劑,另外應當考慮不同樹種、不同蟲害科學選擇合適的藥劑。
4.2? ?樹木涂膠
有些園林綠化植物害蟲具有上下樹的習性,例如楊毒蛾、春尺蠖、松毛蟲、朱砂葉螨等,在防治這些害蟲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樹木涂膠的方式進行防治。具體方法為在樹干上直接涂抹粘蟲膠,同時也可選擇樹干光滑部位纏繞1圈2 cm寬的膠帶,之后在膠帶上均勻涂抹粘蟲膠,涂抹時應當避免各類雜物粘連,以避免害蟲逃離。
4.3? ?樹木涂白法
樹木涂白法是防治園林綠化樹木病蟲害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據(jù)10∶3∶0.5∶0.5的比例將水、生石灰、石硫合劑、食鹽均勻配制成樹干涂白劑,加入少許植物油,在距離地面1.5 m樹干部位以下全部涂白。
4.4? ?農(nóng)藥埋施法
選擇樹木根部進行挖坑與打孔,將呋喃丹或者氧化樂果等具有較強內(nèi)吸性的顆粒劑施入其中,促進樹木根部吸收,遍布其他部位,害蟲取食之后會引發(fā)中毒而發(fā)生死亡,這種防治方法對防治樹干害蟲、蚜蟲、蚧殼蟲等有較好的效果。而且應用這一方法不會受到樹的高度、降水、溫度等方面的影響,能夠持續(xù)發(fā)揮藥效,例如呋喃丹,藥效能夠達到3個月以上,進行2次藥劑埋施便可。具體實施過程中,選擇樹干周圍60 cm的部位,開挖0.5 m深的孔穴3~4個,將50~80 g呋喃丹施入其中,之后填平灌水,促進藥劑吸收,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4]。
4.5? ?樹木療傷法
樹木生長過程當中常常由于病蟲害以及修剪日灼傷、凍傷等各種因素,在樹干枝條部位造成一些侵入口,為病蟲害的傳播蔓延提供了途徑,對這些傷口部位及時治療,能夠有效愈合傷口,促進樹勢快速恢復,減少病蟲害造成的侵害。同時將樹木上的干枯樹枝去除,剪除或者鋸平傷口部位,并涂抹保護劑,促進傷口快速愈合。將腐爛的樹皮刮除,運用高錳酸鉀全面消毒,之后涂抹保護劑促進傷口快速愈合。這些方法都能有效控制和減少病蟲害造成的侵害。
4.6? ?物理防治
為了有效提高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還可選擇物理方法進行防治,例如射線、熱處理在防治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任何生物都有其自身的耐熱度,超過限度便會導致其死亡,所以運用熱處理物理方式防治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5]。
5? ?結(jié)束語
目前,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也發(fā)展迅猛,在園林綠化建設過程當中,病蟲害防治是最為重要的工作內(nèi)容。但是當前在園林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方面,存在多種防治技術(shù),同時防治技術(shù)的不同作用、優(yōu)勢也各有差異,所以在實際的防治工作中應科學選擇,靈活運用,才能提高防治效果,推動園林綠化建設的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 1 ] 秦林.對城市園林林木養(yǎng)護管理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2(3):102.
[ 2 ] 馮旻,吳杰.淺析城市園林綠化及樹木的養(yǎng)護管理[J].現(xiàn)代園藝,2013(8):173.
[ 3 ] 劉福英.淺析園林綠化林木病蟲害發(fā)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農(nóng)技服務,2016(11):163.
[ 4 ] 徐建芳.城市園林綠化林木的養(yǎng)護管理[J].中國科技財富,2010(14):418.
[ 5 ] 李旭.綠化樹木科學養(yǎng)護及園林病蟲害防治措施初探[J].南方農(nóng)業(yè),2015(30):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