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新 管建林
[摘 要] “新優質學校”提出建設“家門口的公辦好學校”的發展目標,堅持從立管理優勢、創智力優勢、強教研優勢、建文化優勢入手,發掘學校內部潛藏的巨大正能量,教學改革疊加本校優秀教師經驗值,卓越團隊激活教師教學相長聚力點,鋪就了每位師生成長的道路,優化了“新優質學校”的創建路徑。
[關鍵詞] 初中;“新優質學校”;建設;優勢;路徑
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已迫在眉睫。因此,加強學校規范化管理、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減輕過重學業負擔、保障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新時期基礎教育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幾年,嘉興市教育局開展“新優質學校”培育工作,我校充分發揮優勢,以辦老百姓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為目標,開展積極探索。
一、立管理優勢:發掘學校內部潛藏的巨大正能量
(一)以素質教育為實施點,抓德育促質量
實施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我校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堅持全員育人,將德育工作貫穿到學校各項活動之中,寓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堅持班主任例會制度,抓好班主任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專題研討、開設公開課或觀摩課等形式,全面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理論水平、工作能力和管理實效。形成“政教處—年級部—班級”三級管理模式,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格局。
(二)以隊伍建設為生發點,向管理要質量
一是抓中層隊伍建設。從思想作風建設著手,加強學校中層領導干部的學習自覺性和工作執行力,強化中層領導干部的示范作用。二是抓黨員隊伍建設。要求每位黨員嚴格要求自己,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大膽創新,使每位黨員教師在教育理念、思維方式、業務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能走在前列。三是抓教師隊伍建設。引領全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提升教師品位,提高教師育人能力。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的骨干引領作用,將教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之中。
(三)以教學管理為立足點,重過程提質量
過程管理是教學管理的關鍵環節。校領導要堅持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增強管理工作的針對性。聽課要做到全面聽與重點聽相結合,聽新教師的課與骨干教師的課相結合,專題聽和隨堂聽相結合,集中聽和分散聽相結合。聽課后及時與老師交換意見,提出改進建議。加強教學質量管理,一是堅持過程和結果并重,注重課堂監控、單元檢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綜合評估活動,組織教師認真開展針對教學過程的質量分析,并作為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二是狠抓期中測評分析,以“站在數據上分析,跳出數據外反思”為理念,期中測評后要求教師做到“三個聚焦”——聚焦有問題的班級與學科、聚焦有特色的班級與學科、聚焦新教師和有明顯落差的教師,分析出問題,分析出對策,分析出效益。要求每一名教師積極反思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在學校內部建立你追我趕、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創智力優勢:教學改革疊加本校優秀教師經驗值
(一)問診新模式:前瞻的頂層設計
抓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近年來,我校一直致力于用課題引領課堂教學改革,鼓勵教師人人參與研究、人人參與實踐,以教科研引領課堂教學發展。一是實施“問診式”備課模式,老師們通過各自的問題采集表,講述對教材疑難問題的把握,對學生問題的分析,對教法學法問題的理解……“問題”成了討論的中心,學校每周一到周五保證每天下午有一個學科不排課,借此來組織集體備課活動。二是在“問診備課”的基礎上,推進“課堂問診”,以“問題”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教學準備、教學進程、教學評價等都圍繞“問題”展開,實現從“重教”向“重學”的轉變,初步形成“問診備課、問題課堂”的教學特色。
(二)課改主題化:精彩的區域展示
目前,學校七、八年級共開設拓展課程36門,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如學校就地取材,以鄉土文化為載體,開發了富有特色的“菱文化”拓展課程,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鄉土情懷。以菱文化、陶藝、跆拳道、農民畫為代表的一批精品課程在區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2018年9月,學校跆拳道隊在浙江省第16屆省運會中取得一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嘉興電視臺公共頻道攝制組也曾走進學校拍攝陶藝制作、宣傳學校的陶藝課程。
(三)培養專業化:扎實的教師發展
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師。“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于一所學校來說,真正的源頭活水是對教育教學的研究。學校只有不斷地喚醒教師的教科研意識,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結出累累的教學碩果。學校借助“名師工作室”平臺,建立教師發展制度,實施教師分層次培養計劃,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教研共同體,學校為教師學習、研討、成長提供機會,助推教師專業化成長。學校連續3年被評為秀洲區校本培訓工作先進集體,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也在無形中助推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強教研優勢:卓越團隊激活教師教學相長聚力點
(一)以學業水平為突破點,定目標升質量
學校以班風、學風、教風建設為重點,緊盯教學目標,強化教學管理,提升教學質量。重點抓好四個階段的復習工作,側重一個“實”字,加強單元復習訓練,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講究一個“精”字,通過系統綜合復習訓練,對試題進行精選、精練、精講;強調一個“活”字,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教學的靈活性;突出一個“全”字,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完善,全面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之后,分別召開三級教學質量分析會,一是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質量分析會,著重研究班內薄弱學科和各科教學薄弱環節的彌補工作;二是以任課教師為核心的學生質量分析會,著重研究學科組內教師之間能力的不平衡問題;三是以年級組長為核心的全年級教學質量分析會,著重分析教情、學情,實現各科平衡發展。
(二)以教學常規為基本點,創氛圍出質量
學校把《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辦法》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南,以常規為標準實施質量管理,孕育高質量的教育。比如,把教學檢查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堅持教研組長每周檢查備課、校領導每月一次檢查備課及作業批改情況制度。對檢查情況進行登記,發現問題及時與教師面談,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每學期末進行常規教學全面檢查,評出優秀備課和優秀批改教師。
(三)以課堂效益為中心點,輕負擔高質量
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減負”是教育頑癥中的化療工程,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興奮劑,“增效”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師生素質最有力的抓手。教務處協同年級組及其他部門研究和建立“減負增效”機制,強化教師的學生主體意識、質量意識和效益意識,做到“減負”不“減質”,讓“減負”與“增效”同步。先有教師教學效率上的高,才會有學生學習負擔上的輕。學校引領教師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強教與學的雙向研究,探尋高效的教學策略,加強課堂管理,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實際情況、教學反饋信息調整教學難度系數,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建文化優勢:鋪筑每位師生適性成長的成功路
(一)愿景立標:讓師生明晰學校價值與未來
學校確立“市本級一流鄉鎮中學”的發展愿景,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資源源源不斷地引入學校,進而形成地域輻射效應,帶動全區教育水平的提升,彌補了秀洲區鄉鎮教育資源質和量層面的不足。學校創辦至今,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優秀畢業生,他們的足跡遍及海內外,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執著的奮斗,為油車港鎮人民贏得了榮譽。
(二)機制立根:在珍視欣賞中發現學校優勢價值
要創新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做到人本管理與制度管理相結合。學校積極創建科學型和諧校園,讓教師在工作中能感受到尊重、感受到關懷、感受到幸福,并通過教師把這份美好的感受傳遞給學生,全面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各項制度,推行“抓大、放中、管小”管理機制,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力,實現高效管理、高質管理。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實行學生評價教師制度,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責任感。
(三)制度立本:在增權賦能中建構學校制度體系
學校管理是一個龐大、繁雜的工程,學校管理者很難做到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因此,制度建設的成效會直接影響管理的成敗。有了規范的制度,才能使學校管理的方向更明確、目標更清晰;有了規范的制度,才能使每一位師生員工的行為有尺度,師生的思想和行動才能更好地統一到學校的整體部署上來。制度立本讓學校管理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能夠有效提升師生行為的規范化程度。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