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慶記
[摘 要] 以培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是高中政治課程新標準修訂的一個標志性追求,也是高考政治命題指導思想的新特點。期待在試題中考查學生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掌握,改變過去傳統的“重知識掌握輕素養培養、單純追求學科成績和升學率”的結果性評價。因此,在“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核心素養上構建命題考查內容和方向,對于當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素質教育的真正實現具有長遠和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 命題;核心素養;實踐
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以“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要貫徹到高中政治的各個方面,包括試題的命制和考查方向。為此,我們在政治命題過程中,可以從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去探索和創新。
一、政治認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之人
政治認同,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也是中國特色的共同標識。政治認同,是指一定社會的成員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發展中所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性情感和理性認同,使我們高中生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使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政治認同是其他素養的內在生命和引領旗幟,是我們所有思想政治教師學科教學最根本的任務。
命題人要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在命題中不斷讓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必然性和堅定不移走下去的信心。如在2020年江蘇高考中考查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和革命紅色文化。試題要求學生要認同我國的社會發展要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一切,認同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國擔當。
筆者在政治命題中,不斷貫徹黨的會議精神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試題命制跟著國家大事走,跟著黨走。例如,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重要會議以及重要決定給我們的高三政治備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圍繞著會議,我們復習“經濟生活”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課內容合一,從大專題和微專題兩個維度,去探究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安排的經濟原因和經濟價值。
二、科學精神:成為分析能力強的理性之人
科學精神就是人們在對世界觀進行認識以及改造過程中體現出的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包括認知、反思、辨別,是我們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治課教學也是在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到政治、文化和經濟知識對我們今后生活的價值。
科學精神,既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要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考查學生在不同的情景設置下,分析學科知識的對錯,運用學科知識辯證分析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分析對比歷年江蘇高考試題,基本上都是保持2道評析題,這既是考察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又是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如在2020年江蘇高考題中34題第一問運用“文化生活”分析地理環境造就區域文化和37題第二問中“長江禁漁”獲得成功要靠政府依法行政。通過兩種觀點的評析,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理性評估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實際上,評析題的命制可以很好地考查學生是否理解書本知識并理性分析問題。34題考查的是中學生作為當代中國人,要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克服“歷史虛無主義”,這就是科學精神。而37題“長江禁漁”僅僅靠政府的查處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公民的自覺禁漁,材料中明確提到漁民的捕魚行為可能還會進行。考生在答題時,既要看到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更要公民堅持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相結合。
試題命制要有甄別功能。高考試題是選拔人才、為國家選送高質量人才的渠道。評析題的設置可以很好地區分考生,篩選人才。江蘇高考的固定題型是兩道評析題,所以在平時的復習中,遇到可以有評析題思路出題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出題,以期學生提高思辨能力。
我們在命題過程中,通過設問和答案的設置,去考查學生的不同能力,區分學生能力的不同層次。在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要不斷地發散思維,制造“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辨別問題,樹立科學精神,達到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
三、法治意識: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之人
法治意識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決策,也是學生是成人,成為自由人的前提。社會越發展,越需要法律的完善,也就越需要法律的約束。從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要把學生從未成年人轉化為尊法守法用法的社會人,命題人也應該不斷嘗試出題,檢測學生的法律意識。如2020年江蘇政治試卷中涉及的探究題第二問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民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試題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次樹立法治意識。讓學生在做題中,慢慢樹立法治意識、法律的重要性,步入社會,遇到問題學會尋求法律的幫助,分析問題學會從法律角度思考,避免走極端,成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試題命制要有教育功能。法治教育是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當前社會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2019年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政治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明確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過程中的重要方略,同時法治意識也是高考政治中必須考查的重點之一,因此,命題中一定要涉及法的教育、宣傳和普及。高中政治課中涉及關于法律的比較多,“經濟生活”中的公司法、勞動者權益保護法、物權法、知識產權法、稅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在“政治生活”中的《選舉法》《憲法》《行政訴訟法》等,在二輪專題復習時要做專題復習等,都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的命題之源。
四、公共參與: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的當家之人
公共參與,彰顯我國的人民的主體地位,是國家的主人。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公共參與,就是培養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承擔公共責任、以個人實際行動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樂于為社會主義服務,樂于為人民服務,在生活中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政治權利,積極履行我們的政治義務,是公民政治素養的外在體現和判斷的事實依據。中學生總要參與,總會參與。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實際上就是培養未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政治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公共參與不僅僅是意識,在政治實踐中也無處不在。如2020年江蘇政治試卷中涉及公民參與社區居委會的管理、室外體育項目的個人參與和寫一封知識產權保護的倡議書等,試題總能讓學生身處材料情景中,用“假如你就是”的口吻,探究中學生的公共參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在體驗公共參與的重要性,感受作為國家主人的幸福感,積極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真正參與公共管理活動中去。
筆者在命題中,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去嘗試參與。讓學生從不同的角色中體會到不同群體的社會責任感。
試題命制要有實踐功能。公共參與是培育政治核心素養的歸宿。理論知識總是為政治實踐服務的,我們要培養會參與政治生活和能參與政治生活的時代新人。面對公共問題,中學生也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政治命題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的記憶和分析,而是設置情景,讓學生不斷變換角色,去解決社會中常見的公共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鐘啟泉,崔允漷.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韓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在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