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
作為教師,我們時常會采用“擺事實”“講道理”“命令”甚至“訓斥”等手段去管理和教育學生,殊不知,學生早就厭煩了這些“為你好”的“嘮叨”,而且,隨著學生年齡增大,這種訓導式的管理效果逐漸減弱。
模仿、暗示和感染這三種“無痕”教育方式,都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春風化雨,舉重若輕,讓班級人際關系更和諧融洽,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有效、有趣。
模仿:一言一行皆教育
“你交不交手機!”在長時間溝通無效的情況下,我提高了嗓門。“中午自習時間,別人都在認真做作業(yè),你卻玩手機!還有兩個月就高考了,你對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嗎?”高考在即,班上竟然還有人玩手機,這無疑是對我的一種否定。
小陳毫無反應地站在辦公室。“根據(jù)關于加強中小學手機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對于勸說無效違規(guī)使用手機的同學,要停課回家反省1周。”我無奈地下最后通牒。“那班主任在教室玩手機怎么處理?”小陳抬起頭了,眼睛直直地盯著我。頓時,我漲紅了臉,無言以對。
因為工作需要,我偶爾在自習課時間用手機,對此,我必須自省自律。作為班主任,我的示范效應巨大,一言一行皆教育,從穿著到言行,從課外到課內(nèi),學生都可能模仿。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與學生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學生。”可見,教師的榜樣作用勝過一百句空洞的說教。
在正向模仿教育過程中,身邊同伴的榜樣“輻射”作用要比教師大得多。因為同學之間年齡接近、經(jīng)歷相似,學生中的優(yōu)秀代表更容易被模仿。為此,我班每個月會通過海選評選出各類“勞動之星”“體育之星”“仁者之星”“學習之星”“進步之星”等。在班會課上,我有意識地宣揚這些同學的優(yōu)秀事跡,使同學們接受榜樣的感染、熏陶和激勵,進而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我。
當然,在模仿榜樣之前,我們要清楚:誰才值得我模仿?模仿他(她)的什么?怎樣模仿?今年的牛年春節(jié)晚會,帶火了王一博等高顏值明星,我班男生紛紛模仿他們,要么留一頭長發(fā),要么染成黃發(fā),引發(fā)了班級一陣“騷動”。我本想強硬干預,但轉(zhuǎn)念一想,都是中學生了,正處于叛逆期,這一招估計收效甚微。于是,我改變策略,臨時組織了一場微型辯論賽:模仿偶像是與非。通過激烈的辯論,同學們對偶像明星的顏值、行為、思想、品質(zhì)、成就等有了深度了解,糾正了認識上的偏差,明白了只有充滿正能量的人才值得我們追隨,我們要從發(fā)型、衣著等外在特征的模仿,到內(nèi)在的高尚道德情操、價值觀、品質(zhì)、精神的模仿,外化于心,內(nèi)化于行。
暗示:一枝一葉總關情
“周老師,很感謝您!小艷能考上好大學,多虧了您的指導……”只要遇到小艷的父親,他總是會對我說這幾句話。確實,成績平平、個頭不高的小艷能選擇體育,并且考上一本,歸功于我在那次班級動員課上的暗示:“這一次體育生的選拔報名是一次高考逆襲的機會,不要因為成績和身高而自我否定,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君可見上屆胡同學如愿考上北京體育大學,君亦可見向老師(女體育老師),身材也很嬌小。”說到這里時,我有意向小艷望去,注視著她,繼續(xù)說:“請同學們自愿報名,給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在我的暗示引導下,一些同學積極報名,小艷等同學的學習軌跡和職業(yè)生涯也被改寫。
我這次暗示教育是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方式,給學生積極的信號,使學生受到正向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我所傳達的觀點。這比把小艷單獨叫到辦公室,勸說她參加體育生選拔效果要好得多。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差異,靈活地運用各種暗示,如言語暗示、表情暗示、體態(tài)暗示等。這種期許和暗示,對教師來說也許“無心”,但對學生而言,往往是“聽者有心”。這類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信息,常常會成為學生重新考量的重要依據(jù),進而影響到他的最終決定。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我積極發(fā)揮物的暗示教育功能:藏書豐富的“漂書角”,催人奮進的標語,令人向往的“榮譽角”,追求卓越的“理想樹”,凝聚人心的班級公約,“我行我秀”的文化走廊,等等。讓教室里每一扇窗,每一面墻,每一件陳設,每一景觀都“說話”,都能起到教育作用。
除了人和物的積極暗示外,自我心理暗示在化解焦慮、緊張、自卑等不良心理因素中作用尤為突出。每次大型考試前,我都會給學生鼓氣加油,并讓其自我暗示:深呼吸,放松身心,默念“我能行”。每當學生考試失誤或遇到挫折時,阿Q精神勝利法會在我班學生中“大行其道”,瑯瑯的讀書聲和燦爛的笑容總能劃破復習備考的陰霾,幫學生順利度過寒冷的“冬天”。
感染:一花一露一世界
最好的管理是示范,最好的教育是感染。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可以借用示范的言行、情境化的舞臺、有趣的活動去感染教育學生。
已經(jīng)順利畢業(yè)的2020屆高三(1)班,是在有意義、有趣味的活動中茁壯成長的學校標桿班集體。每周六晚上六點,我們會準時收看《新聞30分鐘》,感知外面的豐富世界;每次讀書活動,我會和學生一塊兒愜意地“泡”圖書館,徜徉在文學的王國里;每次上午大課間,我作為“領頭羊”,和同學一起跑操,釋放青春的激情;每次正能量演講活動,我班都積極參加,讓拼搏進取、勤學自強的“基因”融入學生的血液中去;每周主題班會活動,學生都自主策劃、自由導演、自行主持……這些活動感染了學生,讓他們在無意識中學會了自強自律、勤奮進取、感恩與負責、團結(jié)與奉獻等,一個能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團結(jié)向上的班集體自然會“生根、發(fā)芽、壯大”。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學生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好。可見,恰到好處地運用感染的方法,會收到豐厚的教育回饋。
在我們身邊,模仿、暗示和感染這三種“無痕”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處不在,委婉、含蓄、富于啟發(fā)性,只要恰當?shù)剡\用,就能讓我們的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