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璇
關鍵詞:新時期 職業院校 語文教學 改革路徑
一、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社會和家長的觀念在不斷發生變化。世界技能大賽的舉辦,讓一大批技能人才一展風采。技能成才、工匠精神、大國工匠等成了熱點話題。
與此同時,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部分職業院校越來越重視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如同職業院校過去存在的專業課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一樣,現在的一些職業院校或多或少存在著基礎課課時被擠壓的問題。以語文課程為例,部分職業院校的語文課程開課時間從四個學期縮減到了三個學期,甚至減為兩個學期,而有的院校甚至有取消公共基礎課的想法。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語文課程的地位岌岌可危。然而,真正去探究專業課和基礎課的價值你會發現,專業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為其今后就業打好基礎,而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可為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不可或缺的條件。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教育性、文學性、情感性等特點更是對中華民族的整體思想素質有極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觀念,迎合新的形勢要求。
二、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改革路徑
(一)結合學生需求,教出個性
職業院校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應試能考八十幾分、九十幾分,有的學生只能考出個位數。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關注和考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差別化指導,因材施教。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包含了學習能力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學習習慣差異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教案時以學生為中心,對于不同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等都應有所不同。這樣既不會讓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感覺到壓力,也不會讓語文基礎扎實的學生感覺到課堂百無聊賴,學不到東西。
對于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合適的方法和策略;對于寫作能力不強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增加閱讀量,尤其是課外閱讀量,從而滿足其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并且幫助其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寫作能力;而對于語文基礎扎實的學生,除了通過教學加強鞏固其知識基礎外,更要注重拓展延伸。
(二)結合專業需求,教出特色
事物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語文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結合起來,讓語文教學為專業課程教學服務,使專業課程與語文課程的關系由“同舟共擠”變成“同舟共濟”。
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與專業課程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語文課程自身優化的重要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語文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合不能“鳩占鵲巢”。語文課程應該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包容性作用,以專業課程為主,突出專業課程的特色,滿足各專業的教學需求,努力形成不同專業、不同特色的語文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要以不同專業特色、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教材,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等進行相應的調整。語文教學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實現語文課程和專業課程相輔相成的效果,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
(三)結合職場需求,教出優勢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一直在變化,發展到目前,職業教育著力培養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學生高技能的打造依靠的是專業課程教學,而學生高素質的養成則更多得益于基礎課程,尤其是語文課程教學。
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熟練的人才,同時也需要具有一定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人才。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的特點,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專業學科和融入社會的基礎。
社會交際目前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人的機遇和他的交際能力是息息相關的,良好的交際能力既能讓一個人提升工作能力,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也能讓其交到更多的朋友。在現代職場環境中,語文能力的高低則顯得尤為重要。
(四)結合時代需求,教出底蘊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語文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新名詞、新術語層出不窮,如果仍然墨守成規,語文課程將失去其應有的魅力。《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語文課程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職業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轉變語文教學的方法,同時注重資源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使語文課堂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當然,語文課程也要聯系歷史,植根現實。要因地制宜地開發重要且普適的教學素材,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當地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僅了解民族的歷史,同時也了解當地的歷史風情。
三、小結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學生需求、專業需求、職場需求和時代需求,轉變傳統教學模式,適應時代和國家的新要求,全面育人,潤物細無聲,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羅芳.談高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的結合[J].職大學報,2009(2).
[2]鄭長峰.大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J].語文學刊,2010(14).
[3]林貴英.探究語文特性,把握文本主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6).
[4]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6).
(作者單位:淮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