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
核心素養中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因此,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作為班干部培養的第一要務。
在信守承諾中培養責任心
開學第一天,每個同學都拿到了一張“班級管理崗位申請表”。所有崗位的設置都來源于班級日常運行,就是為了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氛圍。學生拿到表后應認真思考,選擇自己心儀的崗位,并在家長的幫助下準備競聘海報與演說稿。正式競聘時,全班同學輪流上臺演講,接受其他同學的現場提問,最后根據投票結果選出各個崗位的負責人。競選上的同學要接受班級正式“掛牌”,簽訂聘用合同,現場承諾“為他人服務”。這種富有儀式感的班干部選舉,意在營造“小社會化”的環境,讓學生在自我選擇、同伴競爭、承諾服務中培養責任意識。
幫助他人獲得成功感
班級里有這樣一批特殊的“顧問”存在,他們是在班級管理中認真負責,懂策略的佼佼者。所以再次提升他們的管理層級,定為顧問,主要工作是給新班干部培訓。培訓分為固定培訓與實踐指導兩個方面。固定培訓是指每周在固定時間段,新老成員一起就工作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找出對策,實踐指導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就具體的問題提供建議和幫助。“老干部”在當顧問的過程中,責任心越來越強,更有擔當,而“新干部”有了“靠山”,做事也更得心應手。
為他人服務要入心
有一個小組的衛生考核總是比其他組少一顆星,原因是書桌收拾不整齊。原來他們組有一個同學總是將課桌弄得亂七八糟,小組同學也對他頗有怨言。衛生部部長要每天扣掉這顆星嗎?班主任提醒衛生部部長想想當初的“就職”承諾。于是第二天,管理衛生的同學主動和“邋遢”的同學一起整理課桌。由此,從檢查者到服務者身份的轉變,讓學生明白了責任的意義。變管理為服務,處處以服務精神為宗旨,遇事以服務意識來解決,意味著學生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這是社會責任心形成的重要節點。
養成共同反思的習慣
“今天的活動,我們反思著還有幾個問題要注意。”“我有不一樣的觀點”……像這樣的語言在班級里是一種常態。為孩子營造安全平等的氛圍,讓他們生發自己的想法。因為一個人只有對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地,覺得這件事與自身有關,才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每天下午放學前,班干部有5分鐘的時間做每日反思,這個活動由班干部輪流主持,帶領同學對班級的日常情況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學生一個個上臺發表想法的過程中,班級和每個人都建立了聯系,孩子們開始慢慢意識到這是自己的班級,自己是班級的主人。而主人翁意識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每個孩子開始為班級的發展服務,當出現不和諧的行為和聲音時,有大批孩子敢于站出來說不,敢去提醒和制止。長期堅持,孩子們的責任心就會慢慢形成。
不斷進行自我評價
學期結束時,班級所有班干部會有一個申報獎項的過程,自己申報,填寫申報理由。獎項類別有“最有耐心獎”“最堅持不懈獎”“最具服務獎”“最有智慧獎”等,這些獎項是小干部對自己工作的一個回顧與反思,每評選一次,都會幫助他們重新審視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與申報獎項匹配的還有期末述職,述職主要包括:每個人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后怎么改進等。述職與申報獎項都是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只有學會自我評價,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成長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責任感形成的動力。?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看到、想到、做到、堅持到,而要培養一個有責任心的班干部就要做到這“四到”。
(作者單位: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創新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