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培龍
快上課了,我捧著課本走向教室。我一邊走一邊觀察著地面上的衛生,沒有看到一丁點兒垃圾,這讓我感到心曠神怡。
然而,當我走到我們班教室門口時,發現一個飲料瓶橫在走道中間,不知是哪個小家伙喝完隨手扔在地上的。更可氣的是,路過的學生竟全都對它視而不見。
昨天,我剛在班上強調,不要亂扔垃圾,要保持教室整潔,看見地上的垃圾要主動撿起來。他們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了嗎?
我怒氣沖沖地走進教室,一聲不吭。孩子們正在大聲朗讀課文,沒有留意到我的神情變化。
此時,上課鈴聲響起,隨著班長一聲“起立”,全班同學像往常一樣停止朗讀,站了起來。
我若無其事地和學生互相行了師生禮,但我并未讓學生坐下。學生一臉無辜地望著我,有點不知所措。
我說:“課間經過教室門口的同學,請站好!”只見學生面面相覷,一個也不敢坐下。我看著門口的飲料瓶,嚴肅地說:“我相信門口的垃圾不會無緣無故地‘長出來。”同學們立刻把目光投向了門口。
我繼續說:“我們要做文明的中學生。可是,那么多同學從它身邊走過,卻沒有一個人把它撿起來。”
聽了我的一番話,同學們都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敢承認,不去改正。” 我繼續攻心,希望有人主動承認錯誤。但是,還是沒有人承認。
于是,我決定另辟蹊徑。我回到講臺,腦海中浮現了一個念頭:何不借此機會組織一節班會課,讓學生對此討論一下。”
我暗自思忖,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飲料瓶是用什么做的嗎?”
話音剛落,教室里就炸開了鍋。
“塑料、鋁、鐵……”學生搶著發言。
我又追問:“那你們知道塑料有什么危害嗎?”
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著。
“長期使用塑料會讓人慢性中毒,危害身體健康。”
“塑料對環境有很大的危害,造成生態問題,甚至會污染水源。”
“塑料長期掩埋在土壤里也會污染土壤。”
時機成熟,我故意頓了頓,說:“如果一個人一天扔一個飲料瓶,一天要生產多少垃圾?”
學生陷入了沉思。
“那如果每人每天撿起一個飲料瓶,又會減少多少垃圾呢?”我趁熱打鐵。
“同學們,撿起一個飲料瓶看似簡單,卻意義非凡。有數據顯示,每人每天至少生產1公斤的垃圾。作為中學生,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呢?”我接著問。
瞬時,教室里小手如林。
“不隨手亂扔垃圾。”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飯盒。”
“多植樹,少伐樹。”
“廢品回收利用,減少污染。”
……
“同學們說得真好!”我贊許。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用實際行動來保護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或紙屑。”我乘勝追擊。
突然,小純“唰”地站起來,只見她邁著輕快的步子走到教室門口,彎腰撿起了地上的飲料瓶。沒想到,這個平時喜歡亂扔東西的孩子,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
我望著小純,激動地說:“同學們,如果門口的垃圾是小純扔的,那么她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已改過自新;如果不是她扔的,那么她給你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無論是哪種情況,她都值得我們學習。”
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作者單位:廣東省普寧市興文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