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紅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教師,南京師范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市斯霞獎獲得者。先后獲得“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首屆德育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教育部班主任國培班授課教師,國家教育行政院遠程網絡班主任培訓講師。
放假在家,有朋友向我詢問:“家有準一年級寶寶,我們該做哪些準備?要不要提前學點小學的內容?”?
看得出,朋友對孩子即將進入小學一年級非常重視,我也認為這種重視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一年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這標志著一個家庭進入了新階段,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曾說過:“小學是人生的基礎,一年級是小學的基礎,各位年輕的父母,拜托請一定莊重以待!”
問題一:孩子需要提前學習拼音和數學,需要練習書寫嗎??
這個問題需要根據你所選擇學校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如果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零基礎入學,那么你的孩子就沒有必要去上那些傳授小學課本內容的幼小銜接班。因為兒童的大腦發育是以大量的實踐探究為依托的,幼兒時期正是運動、玩耍的好時候,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但如果你所選擇的學校中有80%甚至更多的孩子都已經提前學習過拼音或者練習過寫字,那么你的孩子就需要提前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因為面對絕大多數都是有基礎的學生,即使老師按照零起點教學,整個班級的進度也無法按照你的孩子的節奏來,老師也不可能天天照顧到你的孩子的學習狀態,這對孩子來說,最大危害就是可能會喪失自信。?
兒童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是通過周圍的評價反饋而得到的,他無法理解別人掌握得快是因為提前學過了,他只會發現自己不如別人。他可能會被同學嘲笑、老師批評……他會因此對自己進行錯誤的評價,認為自己不夠優秀,由此開始恐懼學習,最終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這是可能引發的最糟糕、最可怕的結果。
問題二:我應該為孩子選一個什么樣的老師?
如果可能,在一年級時,我建議給孩子選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溫和的老師。因為兒童智力發育的關鍵在于他的腦神經發育,大腦發育需要自由、安全的成長空間。
由于猴子的社會有很強的階層性,猴王可以任意毆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心理學家曾經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王關在一起,6個月后,與從未與猴王在一起的小猴子進行對比,這些與猴王關在一起的小猴子的神經明顯萎縮了。?
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強大的壓力會永久性地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影響孩子以后的學習和記憶。?
如果年幼的孩子遇上一個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控制欲又較強的老師或者父母,生活在一種比較緊張的氛圍里,這種緊張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恐慌,讓孩子感到不安全。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因此,遇到一個溫和而堅定的母親或者老師,對于小孩子來說是最大的福氣。??
問題三:孩子在入學前要做哪些準備?
1.?入校準備。我發現,每年開學都有一部分孩子會出現入學困難,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幼兒園期間沒有養成良好的入學習慣,一想回家就哭,一哭家人就會把他們帶回家,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錯誤的認知,以為哭就可以不上學。所以,到了小學也是如此。?
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在幼兒園時就盡可能讓孩子明白并養成上學中途不輕易回家的習慣,當然,生病或者急事除外。?
2. 如廁準備。幾乎每年,我在學校都能遇上因為把大小便弄在身上,在廁所哭得一塌糊涂的孩子,在等待老師“救援”的時候,引得大家在一旁圍觀議論,自己羞得抬不起頭來。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除去生理發育有缺陷或拉肚子等無法控制的原因外,主要還是家人溺愛,這些孩子中很大一部分從來沒有在家以外的地方獨自上過廁所,所以,獨自如廁的練習準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吃飯準備。一年級新生吃飯通常會出現三類讓老師擔心、家長操心的情況。一類是不吃,一碗飯劃拉一個中午,愣是不見少,最后哭哭啼啼地告訴你:“我一點兒也吃不下了。”一類是吃得太多,去年我們班一個小姑娘每天都要吃三碗飯,如果不攔著還要吃。還有一類就是挑食,不喜歡的一口不吃,喜歡的吃起來沒節制。
一口不吃或暴飲暴食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同時,我們發現,在吃東西方面沒有節制的孩子,在行為習慣上大多也難以自控。所以,在家里就要養成定時、定量,不任性、不挑食的吃飯好習慣。?
4. 收納準備。一年級的孩子年紀小,生活自理能力弱,如果家長再過度包辦,就會更加限制孩子收納能力的發展,孩子入學后常常會因找不到學習物品而影響聽課,也會因為影響班級的整體環境而被其他孩子嘲笑。
因此,教會孩子整理自己的文具、書包,合理歸類、有序擺放物品,是家長在入學前就應該教會孩子的一種基本能力。?
5. 聽課準備。幼兒園的上課時間只有10~20分鐘,小學生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幼兒園的課程是以游戲活動為主,小學的課程主要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兩者差異較大。
沒有做好聽課準備的孩子在課堂上會隨便下位走動,甚至會直接走出教室門外,即便是在自己的座位上,也會出現各種坐姿,不僅直接影響了自己的聽課效果,還干擾了老師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因此,聽課準備是需要提前進行練習的。入學前,父母要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模擬上課,培養孩子的聽課習慣,以及說話先舉手的課堂規則。?
6. 語言準備。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孩子,他的思維發展一定也不會弱。我們發現,有些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就能夠和同學正常交流,這不僅拓寬了他的社交范圍,還讓他合理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可以正確地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和相關要求。?
相反,那些言語貧乏的孩子就會在這方面產生障礙。比如去年,小A上課時突然說:“我要wo shi。”全班同學都很吃驚,也把我嚇一跳,這個家庭怎么到現在還在用嬰兒期的語言和孩子交流呢?這樣的對話能讓孩子達到一年級應有的言語水平嗎??
后來發生的事證實了我的擔憂。小A的人際交往面很窄,經常聽不懂老師的話,需要講好幾遍才會有反應,完全跟不上課堂節奏,各科學業水平都明顯低于其他孩子……于是,我建議他每天堅持大聲朗讀并廣泛閱讀。?
7. 交友準備。一年級的孩子大多還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凡事只考慮自己,很難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看待問題往往也比較片面主觀,很容易和同伴發生矛盾和糾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身邊的成年人不懂得兒童的成長特點,一味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很容易激化小矛盾,不利于孩子向更高層次的認知發展,也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水平,從而讓孩子變得孤僻和寂寞。?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是他們社會交往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大人不必過多干預,要嘗試讓孩子自己學著處理問題和化解矛盾,如果需要,家長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即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總結一下:根據所在學校的具體情況而確定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做溫和堅定又善良的陪伴者;充分做好孩子的入校、如廁、吃飯、收納、聽課、語言和交友等方面的準備,為孩子進入一年級奠定良好的基礎。?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說過:“新環境是對兒童準備性的一種測試。如果兒童準備充分,他就會滿懷信心迎接新環境。如果他對新環境缺乏準備,他就會感到緊張,并進而產生一種無能感。這種無能感會扭曲兒童的判斷力,并對環境做出不真實的反應,即這種反應和環境的要求格格不入。換句話說,兒童在學校的失敗不僅僅是由于學校系統的無效,還主要是因為兒童準備上的缺失和不充分。”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個新環境是對孩子準備情況的一種檢驗,也是對父母的考驗。衷心期待每個一年級小朋友的父母都能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重要人生階段。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