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婷
內容摘要:進入2021年,中國和世界仍在持續著這場與新型冠狀病毒曠日持久的戰斗。去年,世界范圍內有90%的學生受到停課影響。“封城”、停工、停學曾給億萬中國師生和家長帶來數月之久的焦慮感。面對全球新一輪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在校生學習焦慮問題持續受到關注。文章從學習焦慮、自我選擇、著眼現在、苦樂前行,分析學習焦慮的成因和影響,探討用自我選擇、著眼現在、苦樂前行的方法和態度,預防和化解學習焦慮,以幫助遭遇焦慮之苦的學子重拾信心,繼續走上辛苦但快樂的學習之路。
關鍵詞:疫情背景 學習 焦慮 選擇 現在 苦樂
面對全球新一輪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在校生學習焦慮問題持續受到關注。文章從學習焦慮、自我選擇、著眼現在、苦樂前行,分析學習焦慮的成因和影響,探討用自我選擇、著眼現在、苦樂前行的方法和態度,預防和化解學習焦慮,以幫助遭遇焦慮之苦的學子重拾信心,繼續走上辛苦但快樂的學習之路。
一.研究背景
進入2021年,中國和世界仍在持續著這場自2020年初開始的與新型冠狀病毒曠日持久的戰斗。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2021年1月28日18:00,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超1億,死亡病例超216萬。中國是最早暴發疫情的國家,起初,也是累積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回顧2020年,正值全國人民喜迎新年之際,中國政府為迅速撲滅疫情、減少人員聚集和阻斷疫情傳播,采取“封城”、延期復工、開學、延期高考、中考等一系列強而有力的措施。經過兩個月的聯防聯控,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對于中國2.8億在校生、1700萬專任教師和背后億萬家庭來說,“史上最長寒假”終于在進入初夏時陸續結束,開學焦慮、學習焦慮警報隨之解除。據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疫情報告,2020年世界范圍內有90%的學生、1.5億多名兒童和年輕人受到停課等影響。中國是最早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國家,中國學生也是最早享受安全復學的學生。然而,隨著全球新一輪疫情的暴發和蔓延,2021年對各國在校生來說,仍將是艱難的一年,在校生依然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應對疫情背景下的學習壓力和焦慮感。
二.學習焦慮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我們經受各種壓力,如疾病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壓力等。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人們擔憂健康受到威脅,煩悶社交隔離,被媒體上負面消息影響,焦慮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經歷放大的家庭矛盾,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1915年,美國生理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在著作中提到,當我們的身體面對疼痛、饑餓、恐懼和憤怒等多種來自環境中的挑戰時,會激發身體的應急響應,讓我們迅速評估形勢,做出戰斗(勇敢面對)或逃跑(暫避鋒芒)的反應。1936年,匈牙利-加拿大內分泌學家漢斯·塞里認為,壓力及其身體反應,在短期內會讓人們更加警醒,帶來更多能量,但如果這些反應反復出現或者刺激程度十分劇烈,則很有可能引發心臟病、哮喘、頭痛、胃潰瘍、關節疼痛等多種疾病。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認為,壓力首先源于環境中所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求個體隨之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個體能力能適應這種變化,所感受到的壓力就很小,甚至不存在;反之,如果個體實際能力無法滿足環境需求,或者自我評估后認為自己無法滿足環境需求,就會感覺“亞力山大”。[1]焦慮是對自己或親人的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與危急情況、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包含緊張、不安、憂愁、恐慌等復雜情緒。焦慮本身是人的一種正常情感反映,但是過度焦慮可能成病,處于身心發展期的學生更易焦慮。2020年疫情初期,正值中國學生寒假開始,舉國上下迎接農歷新年之際,人們的焦慮更多集中在對健康安全、人際交往和休閑度假的擔憂上。之后,因疫情加重,各地復工復學的時間表一再推遲,諸如開學焦慮、在線學習焦慮、自學焦慮、升學焦慮、實習就業焦慮等在學生、家長和老師中開始蔓延。夏初,全國終于迎來遲到的春季學期。從最初的驚恐和無所適從中走出來的學子,學習生活因為疫情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壓力、焦慮感雖然得到明顯緩解,接下來,又將面對趕時間、趕進度或者升學就業的壓力。可以說,學生在求學之路上長期會與壓力相伴。焦慮,也會無孔不入。
三.對策方法
1.自我選擇
對在校生來說,家庭的期望、學校的要求、社會的期望,以及過去學習經驗的累積情況,都能很大程度上影響自身焦慮的產生。有別于帶有一定遺傳因素的焦慮癥患者,普通人的焦慮多來自后天因素。《情緒》一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莉莎·巴瑞特認為“你的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不具有普遍性,不是被激發的,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2]情緒的變化是后天經驗以及自我選擇的結果。對包含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等數學考試的大量研究表明,如果考生把焦慮重新分類,將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緊繃、胃腸攪動等身體變化看成是可以應對的一種生理特征時,他們便容易得到較高的分數。從理論上來說,減少壓力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個人能力,例如自學能力和運用現代化學習工具的能力。2000年美國心理學家謝麗·泰勒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提出“照料和結盟”模型。在疫情帶來的學習壓力前,學生可以通過與同伴、師長、家人甚至陌生人結盟,借助他人的才能、資源、情報,或者提供自己能力所及的幫助,實行互助學習。這樣做,不但能提高學習效果,也是在為自己減壓。因此,焦慮是一種選擇,而每個人都有選擇權。困境中,如果把壓力化為挑戰,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找到更好的方法、策略,保持自律,進行有效的練習,學習的信心、效果和樂趣自然就會提升了。
2.著眼現在
相比較遲遲不開學的2020年春季學期,2021年的春季雖然也面臨新一輪疫情考驗和國外變異病毒威脅的嚴峻形勢,但是,中國憑借過去一年聯防聯控累積的卓越經驗和國內注射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廣大在校生對開學、上課、學習的擔憂還是輕了很多。去年,春季開學延期、中考、高考延期,實習、畢業、就業更是大受影響。與中小學相比,全國高校開學時間晚得多,盡管各高校也組織、開發、分享了許多優秀的在線課程資源供學生在家學習,但是,大學生的學習焦慮并不比中小學生的輕。教育部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在接受央視《新聞1+1》連線采訪時曾表示“現在我們國家有四千多萬大學生,其中一千多萬是要跨省流動的,其他三千萬為省內流動。如果加上中小學,整個開學就是三億多人口在全國范圍內流動,所以這是一項人員流動范圍最廣、聚集程度最高、社會影響最大的艱巨任務。”[3]
其實,對于同一個地區,同一所學校,學生面對的問題是相似的,困難也是相似的。讓我們過早糾結的原因,一是對新冠疫情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的擔憂,二是對學習、考試、考證、實習、就業等前景失去掌控感。《時尚芭莎》總編蘇芒在《為熱愛而活》一書中說,“做了再說,是年輕人的大智慧”,“你只有先做,先邁出一步,才能看得到再上一級臺階的風景;聽得見更大的江河,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4]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陳海賢認為,用“近的思維”方式可以搶回掌控感,走出焦慮。比方說,用描述性語言代替評價性語言,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關注現在能做什么而不是結果。[5]同樣道理,疫情給中國在校生帶來的困難和問題是相似的,與其過度擔憂開學、升學、備考、實習、就業這些問題,不如關注眼前,利用好這個寒假,提高自學能力,培養興趣愛好,陪伴家人,增進感情。
3.苦樂前行
中國國學經典《三字經》中有“披蒲編,削竹簡”、“頭懸梁,錐刺股”、“如囊螢,如映雪”,“如負薪,如掛角”這樣的表述,說明自古以來學習都是一件辛苦的事。然而,放眼全球,千千萬萬人都在想盡辦法學習,近年來提倡的“終身學習”更是呼吁社會每個成員將學習貫穿于一生。學習,不僅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也為實現個體發展目標。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困難,比方說,疫情下,上網課電腦死機、網絡卡頓、手機電量不夠、提交作業麻煩,上面授課口罩不適、阻礙交流,或者,生活中其他一些小麻煩影響了學習心情和學習效果。這個時候,與朋友聊一聊,做一兩件自己喜愛的事,或者換個時間,換個地點,換種方法,忽略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如果被一個個“小確幸”中和,心情好了,學習初衷自然不會忘。英國教育學者赫伯特·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枯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6]學習是件辛苦的事,因為學習之路漫長而曲折,但學習不必是件痛苦的事,不同的方法手段,不同的心理態度,帶來不同的效果。只要主動學習、勤奮學習,借助較為快樂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保持愉快體驗,持之以恒,一些與學習相關的焦慮問題便會得到化解。
四.結語
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遭遇焦慮是學習中不可避免的事,也是常有的事。焦慮帶來痛苦,同樣,也會制造動力。但,焦慮只是一種自我選擇。我們應更多地著眼于現在,用“近的思維”提高對學習的掌控感,走出焦慮。在學習生活中尋找更為快樂的方法手段,制造“小確幸”,中和焦慮。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不便和困難,教育者和學習者需要繼續共同努力,預防和化解學習焦慮,以積極和樂觀的態度走向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李世佳.疫情下的壓力調節(I):壓力究源[J].新發現,2020,(5):102-104.
[2]莉莎·費德曼·巴瑞特.情緒[M].第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XXII.
[3]馮琪.因涉及大量跨省流動,教育部明確高校開學時間繼續后延[BE/OL]. http://www.bjnews.com.cn/edu/2020/03/14/ 703696.html,2020-03-14/2020-05-25.
[4]蘇芒.為熱愛而活[M].第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35.
[5]陳海賢.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M].第1版.北京:臺海出版社,2019:123.
[6]斯賓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修訂版)[M].第1版.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0:17.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