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內容摘要】農村教育教學,同樣也是我國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農村教學工作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根據當前新課程標準要求,充分認識到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性,并將核心素養教學積極融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 農村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所謂得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學習情況,從而為其后期長遠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并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措施。基于此,本文就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的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一、語文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大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是運用“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一切教學活動以教師意志為轉移,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雖然受到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一些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會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對核心素養概念理解不夠透徹、學生配合不積極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初中語文課堂由“一言堂”變成了“滿堂灌”。在這種初中語文教學環境下,常常會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足,教師是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
受到家庭教育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的農村初中生都很少會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因此也就造成了農村初中生語文知識積累較少,語文知識體系構建不完善。大部分的農村初中生,都是僅僅記住了書本中需要記憶的內容,而對于其他延伸內容所知甚少。加之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在隔代長輩的“庇佑”之下,加之缺乏父母的教導和管理,使得留守兒童的學習自主能力越來越差,不利于知識面的拓展。另一方面,受到經濟條件限制影響,大部分農村家庭都沒有購置電腦,因此農村初中生利用互聯網來開闊眼界的機會也較少。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初中生語文知識面比較狹窄。
二、語文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1.巧妙利用鄉土資源,滲透語文核心素養
對于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要學會巧妙利用鄉土資源,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滲透語文核心素養。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也早已有所提升,各種各樣的現代化教學設備也逐漸走入初中語文課堂,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久而久之,就使得一些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忽視了對當地鄉土資源的利用。雖然農村地區沒有城鎮地區那么發達,但是農村具備大量的優美自然景觀。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現有鄉土資源的有利條件,從而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逐漸向學生滲透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課本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與鄉土資源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鄉土資源也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當充分發揮鄉土資源對促進教育的積極作用,培養初中生的強烈的愛國情懷,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學習《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將課本知識與鄉土資源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所在地進行調研,安排學生去田間采風,近距離感受這片土地所帶來的獨有魅力,在進一步理解課文深層內涵的基礎上,提升初中生的個人精神境界,培養其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語文教學內容與鄉土資源充分結合在一起,進一步的拓展延伸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并以此為切入點來拓展學生知識來源,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生活處處有語文”的道理,以此來滲透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初中生語文素養水平。
2.通過讀寫結合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關于培養農村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新課改教育理念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開展讀寫結合訓練,同時還要在通過開展讀寫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語言能力是學生在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形成的一種能力,同時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個維度。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的載體。其中,閱讀是學生輸入語言的主要途徑,寫作是學生輸出語言的主要途徑,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把握二者關系,將二者密切地聯系起來,可以使學生讀寫結合的發展語言能力。閱讀,既是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最好方式,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最佳捷徑,可以說,學生的一系列的學習行為都是受到閱讀影響的。最終實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和發展。
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他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追述了自己當年為國為民而“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表達了要同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全文洋溢著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時,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在東京,見藤野先生前”;“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處相識”;“離開仙臺,深切懷念藤野先生”三部分進行分析。在充分理解這三部分內容后,初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借鑒魯迅先生的描寫手法,選擇身邊的同學進行人物描寫刻畫。通過體驗如此讀寫結合,學生自然而然地可以獲得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培養初中生創造性思維的目標。
3.創新語文教學形式,提升實踐應用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得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學各種配套設施逐漸完善起來,但是與經濟發展較好的城鎮學校想對而言,農村初中在軟硬件設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與此同時,在教師師資水平、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基于此,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戒驕戒躁,充分認識到農村地區所獨有資源的優越性,深度發掘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語文教學。作為新時代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要積極創新語文教學形式,進而提高農村初中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為其今后的發展做好鋪墊。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結合課本教學內容,通過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語文知識,從而培養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多向思維習慣,培養初中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促進農村初中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散步》這篇課文時,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讓每個小組根據“孝道”、“尊老愛幼”的主題進行實踐調查,調查的形式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既可以自主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也可以通過調查問卷進行數據調查。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農村初中生就會發現,在農村地區大部分老年人身邊都沒有子女的照顧,進而引出“空巢老人”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同時加深學生對于“孝道”、“尊老愛幼”的理解和認識,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藝術來源于生活,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應用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
4.通過拓展延伸環節,滲透文化理解傳承
就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拓展延伸環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拓展延伸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也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又一次鞏固,不僅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也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素材積累,擴大學生閱讀視野,為其以后的閱讀、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理解和傳承,就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文化的基礎上。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僅僅依靠學習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當前教育背景而言,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帶領學生學習感悟民族文化,開展必要的閱讀延伸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充分刺激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一些廣泛閱讀文章、品讀文章的機會,并且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進行一些相應的延伸閱讀。
例如,在學習《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相關背景材料,帶領學生通過觀看電視劇《熱土》中聞—多最后—次講演片斷,感受聞一多先生面對兇殘的敵人,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應引導學生學習聞—多先生嚴謹治學、敢說敢做、說做合一的人格,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通過拓展延伸環節,滲透文化理解傳承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利用每堂課的點滴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延伸,從而在學生的腦海中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當那一點點淺顯的印象連成一串之時,對文化的理解也便會更清晰,更深入,并以此來不斷增強小學生語文閱讀自信心,由最初的被動閱讀汲取語文知識的閱讀狀態,轉變為自主閱讀提升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良好狀態。自然為文化的傳承也就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結語
近幾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促使農村初中語文無論是在教學形式,還是在教學內容方面,都發生了一些創新變化。對于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應當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升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使其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正確的引導,促進農村初中生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鄭麗穎.核心素養背景下農村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8):38+40.
[2]馬忠虎.新課程理念下農村初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19(21):76.
[3]劉芹.基于農村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華少年,2019(24):55.
[4]彭兵.以鄉土資源助力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積累[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州區陳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