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英
【內容摘要】在初中階段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逐步重視數學史在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教師自身進一步鞏固數學理論知識。本文首先對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簡要分析,對數學史的融合展開了進一步探究,以期能夠推動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數學史 滲透與融合
初中階段在實際開展數學教學課堂的過程中,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明確學生的學習與認知能力,并根據教材內容,逐步且適度地將數學史融入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掌握數學相關學習技巧,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體會數學的魅力。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數學史的滲透與融入重視力度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出數學史的重要作用,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對此,教師必須要積極進行探索,重視起課堂教學與數學史的整合,學習并創新教學方式,促使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史的重要意義
數學史是數學發展的歷程,包括了數學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實際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應重視起數學歷史背景與教材知識的有效整合,培養學生學習理念,不斷加強學生數學文化素養。若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只一味將教材內容向學生進行灌輸,學生感到枯燥,容易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通過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幫助學生掌握數學這項學科的發展歷程,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形成科學的學習思維,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探索數學家所具備的精神,提高自身數學素養,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的發展與提高。由此能看出,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融入數學史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同時也在推動著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數學史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滲透與融合的作用
1.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開展數學教學時,通常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講解相關知識,由于數學這一科目包含大量的公式與理論,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會感到枯燥無味,進而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若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將數學相關的歷史典故融入到講解中,把握學生興趣點,轉變教學方式,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的相關課程時,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展現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并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其中的數學思維,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構建積極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學習,培養嚴謹正確的學習態度,在應對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邏輯理解能力,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自身綜合素養得到有效發展與提升。
2.培養學生數學文化素養
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一味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向學生進行灌輸,學生在進行數學的學習時非常被動,阻礙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數學教學課堂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對此,通過融入數學史,教師將數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向學生進行展現,促使學生受到感染,并能夠在數學史的啟迪下激發自身思維潛能,避免灌輸形式的數學教學課堂,培養起學生的數學情懷,有效加強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文化素養,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數學知識的來源,體會數學的樂趣。作為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能夠充分挖掘數學內涵,正確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并向學生講述數學家的傳記,促使學生不斷增強學習自信心,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輕易被挫折打敗,激勵學生都能夠積極思考并解決數學問題,培養起學生的數學文化素質。
3.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學習態度
目前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較為被動,與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存在著差異,無法有效促使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對此,教師應重視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并根據教材查閱相關背景資料,了解本節課程知識所涉及到的數學史,掌握數學知識的起源背景,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通過在教學中滲透數學史,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數學思想,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開闊視野,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在解決困難的數學問題時,若發現這一思路無法得出正確答案,需要及時更換其他解題思路,有效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激發起思維潛能,數學水平也能夠得到有效提高。
三、初中階段數學教學中數學史的滲透與融合研究
1.利用數學史,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在初中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滲透并融入數學史,將新知識與所學習過的舊知識充分結合,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框架,增強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例如,在教學課堂中學習黃金分割相關教學課程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相關數學發展史,理解黃金比例的來源,并通過與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結合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如生活中所使用到的紙張為黃金比例的長方形,能夠讓人感到舒適;外界環境溫度達到人體自身溫度的0.618倍時,人會感覺到舒服等,運用這些生活中的例子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師自身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具備把控課堂節奏的能力,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穿插合理的數學史內容,確保整個教學體系的完整性,才能將數學知識更好地傳授于學生,不斷提高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能力。
2.以問題導向對數學史進行挖掘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數學教育工作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初中實際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若數學史的融入僅僅能發揮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作用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以課堂問題作為導向,深入挖掘數學史的內涵,正確引導學生根據教學節奏開展學習。對此,教師首先應全面考慮到數學知識、數學史以及學生認知能力,對于數學史的引入與融合不能影響到整體教學進度,在教學時應把握平衡,合理進行結合,并以問題探究的形式來展開教學工作,讓學生在了解數學歷史發展的同時,掌握知識要點,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通常,數學理論及數學概念起源于一定的背景下,這些知識的背景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滲透并融合數學史,通過大量的數學背景資料向學生展現出數學的發展歷程,不僅有效開闊了學生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到數學思想的核心,還幫助學生轉變了對數學這一科目的固有印象,對數學學習產生更多興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數學學習能力。
3.注重課堂滲透與融合
在實際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若想促使數學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需要注重其在課堂中的滲透與融合,設計模塊化學習,輔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教師通過對數學史的滲透與融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數學不再產生抵觸心理,優化課堂導入教學環節,構建起充滿文化氛圍的數學教學課堂,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教師應注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需要以教材內容為主,教材并不是根據數學史的發展來安排的,對于選取的數學史材料應進行合理的篩選,把握學生學習情況,采用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數學史材料,以防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果,避免低分群學生在閱讀與理解方面的阻礙,數學史的滲透與融合能夠作為認知工具來引入教學內容,不斷強化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動力,還能夠對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思維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4.展現數學家思維過程,激發學生思維潛能
初中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與數學技能,還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起學生思維潛能,提高數學素養,能夠運用所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現數學家的思維過程,并在其中充分滲透數學史教學,引導學生思維學習方向。當前多數學生并未重視起數學問題的解題過程,在解決問題后沒有進行及時的總結,再遇到新的問題時仍需要再次思考,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對此,教師應重視起對學生數學文化素質的培養,積極調動學生學習動力,促使學生能夠開拓思維,在學習過程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問題解決時也能夠領悟到數學獨特的思想方式。數學史在課堂教學中仍需要以材料為主,并積極引入借鑒其他國家的教學經驗,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客觀看待數學史材料,促使初中階段數學教學課堂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重現數學歷史題目
為了能夠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構建充滿趣味性的教學課堂,教師應探索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使數學史能夠充分滲透與融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重現數學歷史“名題”的方式,能夠對數學教學增添更多趣味,拉近學生與數學發展歷史間的距離,引導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加深對數學史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認知能力,并根據學生學習水平來選取合適的題目,讓學生對題目產生共鳴,積極進行探索,不斷開闊自身學習視野,創設積極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掌握其中所運用的數學思想,增強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的自信心,對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學生掌握多種數學思維方式,更加高效地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鼓勵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數學進行深入探索。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數學發展歷程,激發起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對此,作為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合理把握數學史的滲透與融合,積極利用數學史,幫助學生構建起數學知識體系,并以問題導向對數學史進行挖掘,激發學生思維潛能,創新教學方式,有效提高數學學習水平,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嫦海.數學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巧妙滲透及作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0(25):127-128.
[2]陳賽燕.數學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2):150.
[3]彭淵.數學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考試周刊,2017(61):119.
[4]劉冬風.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史的滲透[J].情感讀本,2016(14):95.
(作者單位:淄博市臨淄區雪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