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物類電視節目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在不斷地創新。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加上碎片化傳播的影響,給此類節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以受眾思維為先導,堅守文化內核,整合多種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才有可能讓文物類電視節目“火”起來,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贏得觀眾的好評。
一、文物類電視節目發展概述
近些年來,文物類電視節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從央視到各大衛視,此類節目層出不窮,節目形式、節目風格、節目時長等都有很大的差別。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一)文物鑒賞類
此類節目以寶物為載體,收藏者講述與珍寶結緣的故事,文物專家對藏品價值進行鑒定。典型代表就是2003年央視推出的《鑒寶》,另外北京衛視推出的《收藏秀》、河南衛視推出的《華豫之門》、東方衛視推出的《好運傳家寶》等。在2000年以后,這類節目不斷涌現,但是由于節目中往往重價格、輕價值,鑒定程序不夠嚴謹,文物選擇缺乏考慮,目前這些節目大都已經改版或者停播。
(二)紀錄片類
文物本身的材質、工藝、用途,文物背后的習俗、民風、故事,充滿了無限的魅力,這些都在豐富著文物類節目的內涵和外延。紀錄片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形式,也把鏡頭對準文物,生動的畫面、質樸的語言、清雅的音樂,講述著文物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一類型的節目如央視打造的《國寶檔案》《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新事》等。
(三)綜藝類
這幾年為了適應年輕觀眾的收視需求,文物類電視節目積極探索節目形式,“綜藝”成為了一種全新的表達。《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節目一經推出,好評如潮。此類節目的典型代表就是央視的《國家寶藏》。每期節目不僅有全國九大知名博物館館長現場點評,守護人講述國寶背后的故事,還有演員們的傾情表演。
二、文物類電視節目發展趨勢
(一)融媒體時代,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多渠道、多策略、多方位的傳播是融媒體時代的重大變革,打破了電視節目過去單一的傳播模式,擴大了節目的受眾范圍,增加了觀眾與節目的互動。
一是積極探索多渠道的傳播方式。隨著新媒體平臺的增多,電視臺也重視在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渠道的傳播。現今的文物類電視節目基本都實現了互聯網上的在線播放。另外很多節目也在積極推進與愛奇藝、360影視視頻網站、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的深度合作。二是打造短視頻節目,順應碎片傳播的潮流。隨著移動智能設備、互聯網的興起,微博、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產品陸續登場,受眾看電視的時間被稀釋、分割,再加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最終“碎片化傳播時代”應運而來,這也是短視頻越來越受青睞的時代背景。比如,《如果國寶會說話》每期5分鐘,正是順應了碎片化傳播時代的特點。時長短易于人們在忙碌之余進行收看,內容精致容易讓觀眾記住,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收獲忠實的收視群體。
(二)以受眾思維為先導,增強節目的貼近性
電視媒體人要以受眾思維為先導,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電視節目如何創作;要認真分析欄目的主要受眾群體,鎖定預期的受眾目標,然后才能確定節目的表現形式、風格、時長等。
《上新了,故宮》自從播出以來,關注度一點不遜色于熱播電視劇。在拍攝前,欄目主創人員就把節目定位鎖定于年輕觀眾。文創產品的開發官選用的是明星搭檔、故宮博物院專家、知名的設計師、大學生等參與其中,這種全新的節目樣式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三)堅守文化內核,節目內容是制勝法寶
在當今時代競爭充斥著各個行業,電視也不例外。文物類電視節目為了站穩腳,有長期的生存力,必須要堅守文化內核。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它們穿越時光講述著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也展現著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文物類電視節目的文化內核就是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這也正是節目的生存根本。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人的獨特視角,記錄了故宮內織繡、書畫、漆器等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也呈現了修復匠人的工作日常。通過每一件文物的修復過程,展現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每一位修復人員的“匠人精神”。該節目開播后深受好評,在一些網站的點擊量超過200萬,彈幕評論6萬多條。
三、關于文物類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思考
讓文物“活起來”是最近幾年文博界的新倡議,也是文物類電視節目的新使命。要想讓文物“活”起來,文物類電視節目“火”起來,就需要整合多種資源。
(一)創作團隊要“動”起來
電視節目是一個多工種、多部門、多學科團結協作的結果,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光靠電視臺內部人員是無法完成的,在當今這個特點尤為突出。
首先,好節目需要外腦奉獻智慧。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專業知識,只有行內人員才能夠確保其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這一點對于文物類電視節目尤為重要。文物專家是節目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必須邀請他們擔任節目顧問。因此,電視節目組要多往博物館跑,多和文博界的專家溝通,才能策劃出好的節目。
其次,好節目需要深入挖掘選題。往往一提到文物類電視節目的選題,主創人員首先想到的是國寶級的文物。但是,這些文物基本是被媒體宣傳報道數次的,人們對于文物本身以及背后的故事基本耳熟能詳。所以我們做節目,無論是拍攝手法、敘述方式,還是風格定位都難以突破常規并開拓創新。其實,博物館展館中的普通文物,乃至庫房里未曾展出的很多文物,都有著作為選題的可挖掘性。這些文物雖然缺少光環的籠罩,但是自身的故事并不匱乏。節目創作團隊深入挖掘文物相關的信息,一定會發現它的歷史、藝術方面的價值。而且因為這些文物很少被媒體曝光,觀眾對它們也不熟悉,所以就越發吸引人們的關注,這是獲得好收視率的重要前提。
最后,好節目需要多個團隊打磨。電視藝術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畫面、音樂、音效、燈光、舞美、動畫、字幕等等都需要專業人士、創作團隊一起來打磨。由于電視臺內部資源有限,很多節目的拍攝、剪輯、包裝需要和臺外團隊合作,互相溝通,一起碰撞出好點子,一起創作出好節目。
(二)節目形式要“變”起來
《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等節目的播出,給文物類電視節目提供了很多的創意。在尊重歷史,確保信息客觀真實的基礎上,明星的參與、真人秀的加入,記錄式綜藝語態的呈現,賦予了文物類節目全新的面孔,徹底打破了過去節目呆板、沉悶的形象。
《如果國寶會說話》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高新技術在節目中的大膽應用,比如動畫、多光譜采集、數字拓片等。比如第三季第四集開頭短片《阿斯塔那俑與文書》中,彩繪泥塑文官坐俑的自述:“某叫郭文智,在大唐西州高昌縣當個錄事……”這段內容的畫面就是采用了動畫的形式,讓文物開口講述自己的故事。另外,音效、表情包等流行元素的融入,拉近了和受眾的距離,這是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表現。
(三)各大媒體要“融”起來
在當今的融媒體時代,文物類電視節目無論是前期宣傳、播出推廣、改版升級都需要與網絡運營商、新媒體推廣商、技術服務商等合作,擴大節目的影響力。
比如,《國家寶藏·挖藕季》就是在媒體融合理念指導下,誕生的一檔音頻節目,已經于2020年10月26日開始在央廣文藝之聲FM106.6和云聽App播出。這檔音頻節目將與電視、網絡播出的第三季節目,在內容和節奏上保持步調一致。這種視聽語言的雙重表達,完全突破了文物類節目的常規,讓觀眾多渠道了解到文物的無限魅力。
另外,媒體融合不只是媒介平臺之間的簡單合作,更是理念、流程、內容、技術、渠道等的深度融合。當前,管理、渠道、市場的融合對電視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文物類電視節目也不例外。我們的電視節目不能光盯著屏幕、盯著畫面,還要把節目打造成品牌,拓展出產業鏈。比如,與博物館、出版社等單位合作,制作音像產品、文創產品等。
參考文獻:
[1]閻京鳳.《國家寶藏》的節目特色[J].傳媒論壇,2018,1(03):31-32.
[2]田競開.歷史文物類節目的突破路徑——以《國寶檔案》和《國家寶藏》為例[J].科技傳播,2018,10(13):16-17.
[3]宋玉立.電視讓文物活起來——文物類節目在文物保護和傳承中的作用[J].青年記者,2018(26):78-79.
[4]李穎,唐磊.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傳播的新方法——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J].新聞傳播,2020(17):16-18.
作者簡介:杜娟,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編輯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