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圖夢
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分之一,獨立學院轉設是政策要求更是趨勢所向。義務教育是純公共產品,而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高等教育的獲得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只有考上并且支付學費的學生才能享受該教育。從2008年至今,322所獨立學院轉設成功的僅有65所,其中轉為公辦的不超過10所,獨立學院轉設任重道遠。因此文章從公共產品的角度出發,探討獨立學院轉設的困境,對于存在的問題相應的提出解決措施,為獨立學院的轉型提供幫助。
一、引言
獨立學院提供的高等教育產品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學生需要通過高考然后填報志愿才能到學校上課,只有考上的學生才能去享受獨立學院提供的服務,才能去進行學習。而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所教授的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對每個學生而言,在受益上是非排他性的,每個學生都能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且不僅學生能享受到實際的收益,而且對社會來說也具有價值,社會是其正外部性的最大受益者。
獨立學院最早是在江浙一帶興起,獨立學院在高等教育普及中發揮了不可置換的作用,不僅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公有與民營資源的有機結合也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的創新。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其弊端不斷的顯現出來,在獨立學院轉設過程中,較多師生不愿意獨立學院轉為民辦高校,他們更希望能轉為公辦性質的學校,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能力及資源有限,只有少數的獨立學院能轉為公辦高校。12年來才轉了65所,可見大部分獨立學院都不愿意轉為民辦,而轉為公辦卻只有少數學校才能做到,所以獨立院校轉設進程緩慢,轉設工作困難。
二、獨立學院轉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對于正外部效應矯正不當
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總是為自己打算,并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其公益屬性和正外部性的典型特征,決定了對高等教育產品以及高等教育市場的管理應該政府來主導。對政府來說,這種教育具有正外部效應。而如果獨立學院的發展得不到政府的強有力支持,就有可能導致教育發展滯后,難以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獨立學院發展過程中,其行動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效應,如果政府沒有相應的矯正措施,這類院校、教師及學生,從事這類活動的積極性就會不高,導致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社會需要。大多數獨立學院轉設困難是因政府為給予獨立學院合理的法律地位和公平待遇,認為轉為民辦院校之后會導致比之前的待遇更不公平,并且學校的師生待遇并未完全落實,教師在科研基金、職工編制等方面的待遇和公立院校還有較大的差距;學生則在獎助方面的名額較少、就業會存在社會歧視等。現在本科二、三錄取批次合并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因為這樣獨立學院也有更大的幾率能錄取到生源質量好的學生。獨立院校體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緩解了人們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獨立學院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沖突
獨立學院提供的服務是準公共產品,因此帶有公益性,并且由于獨立學院是合資籌辦的,因此又帶有營利性。這種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之沖突愈發演化為現實中的公益性與非公益性沖突。部分獨立學院在引入投資方時,公司要求采用營利性辦學,但是高校的舉辦卻不能以營利為主,獨立學院涉及的各方利益主體,時常會為各自的權益博弈,因此獨立學院的處境極為尷尬。目前獨立學院辦學的資金來源大部分是學費,得不到政府的補貼和資助。而僅僅依靠學費作為學校發展唯一的經濟來源,往往是不夠的。并且做重大決定時,要看各股東的意見,不能保證自身的獨立性。
(三)社會對獨立學院的歧視
獨立學院學費比其他公立學校昂貴,并且在社會上的認可度不高。獨立學院畢業的學生在求職時,有部分企業不會選擇錄用該學校畢業生,甚至在門檻就被刷下來,更不用談進入面試這一環節。獨立學院雖有母體高校作為支撐,但是在辦學條件和質量上與母體高校的差距較大,很難吸引高質量的教師入職,以及高質量的學生入學。部分獨立學院沒有自身的特色,沒有某一方面比較出眾的專業,僅僅依靠著母體學校的光環招生,一旦脫離母體高校,招生數量將會急劇下降,這讓本就生源數量少的獨立學院的學生規模進一步縮小。
不僅獨立學院的學生就業會遭受歧視,學生家長也對獨立學院有偏見,認為子女花費昂貴的學費進入該學校不值,還不如就讀專科院校,學習成本低,將來也可以進行“專升本”考更好的學校。獨立學院不是大多數家長的選擇,一是學校名牌不夠響亮;二是學費昂貴,家庭經濟負擔重;三是對獨立學院的標簽化。因此,即使面對教育部的通知,部分院校仍然不會轉設,只會進行拖延戰略。一旦轉設,將會失去母體高校的光環,學校融資率不足,招生數量降低,讓本就沒有辦學特色的獨立學院舉步維艱。
三、對策建議
(一)合理對待正外部效應
政府干預獨立學院的管理是市場失靈的必然選擇。政府有能力和責任代表公眾利益來參與獨立學院的管理,但是也不應該“缺位”或者“越位”。獨立學院提供的教育服務具有正外部性,不僅服務于學生,還外溢到社會,但是政府卻對獨立學院的關注度不足,獨立學院辦學缺乏政府的強有力支持,政府面對獨立學院的教育成效外溢社會,應給予獨立學院相關的政策支持,鼓勵獨立學院的健康發展,激勵獨立學院的管理者、教師、后勤工作人員等正面看待獨立學院的發展。政府通過補貼等手段治理獨立學院的正外部效應時,要想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需要進行大量的審查工作,不能導致最后財政補貼過多或者不足的結果。特殊情形的正外部效應不能以貨幣的方式來進行衡量,就需要政策上的補充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公立高校無法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因此民辦高校就充分顯示了其重要作用,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政府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只要加以落實,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獨立學院的成功轉設,并且在政府的幫助下,會促進有特色的民辦高校的建成,并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增強社會對政府的認同感。
(二)妥善處理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關系
獨立學院就像是一個穿著高校外衣的投資項目,目的在于盈利,教書育人只是副產品,以功利化的包裝為主,忽略對于教育規律的探索,總體上與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馳。獨立學院的投資方想盈利,而政府部門需要實現教育的追求。私企的目光短淺與算計,以及高校的渙散態度融為一體,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學生“四不像”。家庭與獨立學院董事會、學生與教師、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公立高校與董事會之間都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因此對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既要保護委托人的收益,又要激勵和約束代理人的行為,減少彼此間的信息不對稱,協調雙方的利益所得。
(三)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從法律層面,相關法律法規滯后及不完善,導致獨立學院不能規范健康發展。
從法律上將獨立學院的相關管理條例規范化,其在社會上的行為才能更為合理性。明確獨立學院辦學的自主性,落實其與公辦高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獨立學院的產權問題一直受到外界及學術界的關注,忽視了出資者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出資人為了自身的權益,從而阻礙獨立學院的健康持續發展。為此,應落實所有權問題,保護法人以及合資人的權益。
在學校層面,獨立學院不能生搬硬套普通統招學生的培養體系,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層級是不一樣的。雖然現在本科錄取批次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優質生源入校的幾率,但是這種只有在學生志愿填報失利,導致志愿滑檔才能被獨立學院錄取。還有獨立學院的培養訴求一直不清晰,造成學生不僅在理論知識上比不過普通的大學生,在實踐能力上又比不過職業學校的學生,因此,獨立學院應清晰自己的定位,摸索出獨特的培養體系,承擔起作為一個大學應該承擔的責任及角色,將獨立學院的外表吸引力和內在質量相符合。加大獨立學院的宣傳力度,增加獨立學院的知名度。將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提升,將成績帶給社會,如提高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參加重大比賽并獲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等,降低社會公眾對獨立學院的歧視現象。
四、結語
只有合理解決出現的轉設問題,才能促進獨立學院更快的轉設成功。在獨立學院轉設過程中,政府的干預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應鼓勵不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之間良性競爭,優勝劣汰,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進而促進人才供給質量的提高。教育是培養優質人才的主要手段,獨立學院轉設應使信息公開化和透明化,因為獨立學院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社會公眾對獨立學院不夠了解,還會困擾金融市場的投資取向,阻礙獨立學院轉設。
在獨立學院轉設過程中,政府為其提供一個有利于民辦高校成長的環境,培育一個有各種優質資源的中介市場,提供更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公共服務。我國本來就屬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因此,促進獨立學院成功轉設,增加了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并且有利于激發自身的潛能,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