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亞

〔摘要〕根據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特點,本文分析了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策略:(1)在教學目標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2)利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滲透心理健康知識;(3)挖掘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思想政治教學;高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6-0077-04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及現狀
高中學段的學生面臨各方面巨大的壓力,容易引發心理問題,例如自卑、偏執等。因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影響,高中階段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率逐年升高,校園欺凌、逃學厭學等現象層出不窮。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學生未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未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素質教育背景下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傳統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學生對學習準備狀態的了解,更不能正確認識教學環境中的一切積極因素。學科滲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同時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政治學科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對高中學段的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增強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趣味性和嚴謹性。能夠充分挖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內容,使教材內容與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相匹配,變一課一得為一課多得,從而極大地發揮高中政治教學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本身來說,學科滲透能夠為心理學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開辟了一個廣闊的領域。通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使心理學理論在政治教學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使心理健康理論在實際學科教學中找到發展的生長點。
從學生層面說,教師如果能合理地運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使學生在掌握政治學科知識的同時,更能獲得自我意識、智力、情感、性格等心理素質的發展。從而間接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耐挫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學習系統的心理學理論,了解各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運用科學的心理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也能樹立一定的威信。
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必要性
(一)解決高中生心理問題的迫切需求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情緒與人格發展、自我與社會認知發展、社會交往發展以及道德發展的關鍵時期[1],伴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高中生面臨各種信息的沖擊。由于心理發展和認識發展不夠成熟,如果對信息加工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問題。據報道,河南高三某學生因考試后壓力太大割頸自殺、重慶市某學生因父母反對早戀稱要把生命還給父母、哈爾濱市某學生因心理疾病在教學樓跳下……此類新聞數不勝數。這些新聞時刻提醒著我們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僅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問題也要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在新時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任務也相應發生變化。要在課堂內外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動向,借助高中政治課堂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更能接受他人、接受自我和自然,更能夠接受情緒的豐富性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進行一定的休閑指導使學生學會釋放壓力。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也要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在思想政治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解決高中生心理問題的迫切需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的典型特點體現在,學科內容本身具有綜合性、教學效果與學校德育工作效果相聯系,它與初中和大學的相關思想政治課程相互補充,相互銜接,作為橋梁能夠連接其他學科和學校的德育工作,能夠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2]。這就要求政治教學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結合。使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并且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并且妥善處理人際關系;能夠過有效率的生活并且在學習和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需要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普及以及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大部分學校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此項任務大多是通過班主任以開班會的形式進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實施的實效性不強,心理健康教育落實不到學生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實施的形式單一、內容簡單、效果不佳,學生不能真正受益[3]。滲透心理健康知識這個環節有效利用了課堂教學這個教師和學生占據時空最多的場所,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提高學生心智水平又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假如沒有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要場所,在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就很難提高。所以,在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可行性
(一)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目標來看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目標是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2017版的高中政治課程總目標凝練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主要分為以下方面:素養一,政治認同,在面對一定情境問題時,能夠認同我國基本和根本政治制度、政黨制度、重要思想和中國道路,能夠解釋國家層面價值目標認同一定的價值追求;素養二,科學精神,針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具有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具有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以及批判的態度,能夠在判斷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選擇;素養三,法制意識,了解自己作為公民和學生應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能夠辨別社會生活中的錯誤行為并且能夠通過合理的方法制止錯誤行為;素養四,公共參與,積極參與公共活動,能夠正確看待和回應社會上存在的冷漠行為,并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斷[4]。這些課程目標在顯性方面或者隱性方面都包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平臺,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來看
課程內容是各門學科特定的概念、學科原理、學科現象,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在思想政治學科中有大量的體現。具體而言,經濟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財政與稅收等內容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正確的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環境,促進認知發展等內容;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生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走進國際社會等內容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增加學生的對國家、民族認同感等內容;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感受文化影響、弘揚民族精神、在文化生活中選擇等內容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認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生活與哲學中唯物主義、辯證法等內容體現了心理健康中促進個性發展的內容[5]。由此可見,思想政治學科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一定的互通性和關聯性,政治教師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思想政治的內容相結合。
(三)從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來看
思想政治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顯著特點。從課程性質來看,主要是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課程目標來看主要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積極構建活動型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程形式也主要以活動為主,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整體上來看,思想政治課程特點既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還要探究學生發展的心理因素。政治學科本身具有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課程資源。教師在完成本學科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要盡最大的可能在這些知識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總之,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更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兩者有著相近的教學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先天優勢。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指導可以提高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的效果。教學過程包括很多部分,制定一個好的教學目標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好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以下將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在教學目標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政治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容易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政治教師往往根據政治課本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滲透心理健康的知識,這樣一來滲透的效果并不明顯,學生也并未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政治教師在對學生的心理、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時,應針對具體的情景,根據不同的心理需求滲透不同的心理健康的內容。政治教師想要高效地完成滲透首先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也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現狀和需求。
(二)利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提倡全體性和主體性。既要求全體學生參與又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有效地參與。思想政治的教學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一定的相通性,以下主要列舉兩種在滲透的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1.活動教學法
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欲。心理健康課堂多以活動的方式進行呈現,高中政治課程內容也可以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如在高一年級調查“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實踐前準備:把本班學生隨機分為5組,組內推選領導者,合理分配不同成員的任務。
實踐地點:人民公園
實踐日期:周六
實踐目的:
(1)調查職業類型。
(2)根據所學知識,調查影響擇業的因素。
(3)通過實踐調查,正確認識不同職業,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改善自卑等心理素質。
實踐過程:
(1)各個小組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對5個陌生人的有關職業采訪,包括年齡、職業、影響擇業的因素,對不同職業的認識。
(2)根據訪談內容,小組合作總結職業類型和影響選擇職業的因素。
(3)教師組織各組之間進行成果展示、分享心得體會。
(4)成員交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并說出影響自己擇業的因素。
實踐結果:學生通過自己的特點分配不同的任務能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增強自我認識;與陌生人進行訪談能夠提高自身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社會化的發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成果展示,正確認識不同的職業,平等對待不同職業,并為自己以后職業選擇奠定基礎;最終實現思想政治知識目標與心理健康目標的要求。
2.案例分析法
學生通過具體的典型的案例分析,找到知識點的共性和特點。并結合心理健康的知識回歸政治課本學習具體的內容。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想要在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這兩方面獲取更多的幫助,表1為結合具體的思想政治內容設計具體的案例使學生在這兩方面取得收獲。
(三)挖掘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每單元都有顯性或者隱性的心理健康知識。高中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心理健康內容。以思想政治教學為主,教師把心理健康知識發散于思想政治課程中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調查顯示學生更希望從學習方面和人際關系方面獲取幫助,所以以下從學習心理指導和人際關系指導這兩個方面挖掘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的素材。
1.學習心理的指導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習心理指導的內容包括: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興趣的指導兩方面。學習方法指導在“生活與哲學”中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中,教師在給學生講授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的同時可以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告訴學生各個章節知識以及各個學科的知識之間都具有聯系性,要用聯系的方法去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把各個知識點穿成一條線,梳理知識之間的框架和內在的聯系,然后再去學習新的知識。有關學習興趣的指導,在“文化生活”中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這里面文化可以看作一種精神,也可以看作一種興趣對人的影響,提醒學生們在學習一些內容之前,要想辦法對此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提高自己學的自主性,通過興趣激發自己的求知欲。
2.人際關系的指導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人際關系指導的內容主要有學習交往技能和加強個性修養兩方面,學習技能交往在“文化生活”第十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材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可挖掘的內容為: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勇擔責任,要真誠關心同學,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保持自身人格完整和學會寬容待人。加強個性修養在“政治生活”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一課中,教材內容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里面可以以大見小,讓同學們討論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應該遵從哪些原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S].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4-6.
[2]陳家麟.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與實務(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3]張乙惠.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中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趙才.加強健全人格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76.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昆明,650500)
編輯/衛 虹 終校/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