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入豐富的課程資源,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喚醒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提升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在情境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讓他們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啟發學生思考,寫出內容細膩、層次清晰的習作。
一、科學設計目標,拓展情境素材
在小學情境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寫作目標,拓寬情境素材的來源,開展習作訓練,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同的學段有著不同的寫作目標,第一學段的要求是通過“寫話”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他們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表達,引發他們表達的興趣,提升他們寫話的興趣;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的要求是“習作”,能促使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新奇有趣的作文。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有所側重。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尚處于語言啟蒙時期,教師要加強他們口語表達的訓練,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提升他們的寫作興趣。教師為學生呈現圖片,讓他們去觀察、表達,提升他們寫話的能力,讓他們的思維從形象直觀逐步向邏輯抽象過渡。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師要強化學生寫作技能的培養以及情感表達的訓練,為他們提供寫作的情境,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想象,讓他們寫真事、抒真情。教學情境要具體直觀,要易于被學生所接納,引發學生的思考。無論是鮮明的形象、真實的事物,都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他們寫作的積極性。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通過故事、游戲、扮演等方式增進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快樂,從而提升寫作的效率。
二、利用寫作資源,促進動態生成
教師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學生選擇情感素材,或音樂,或語言,或美術,能以音樂熏陶,或以美圖呈現,或以語言描繪,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教師展現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直觀的呈現,也要有語言的引導,要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讓他們產生與作文主題一致的情感。教師以語言引導他們觀察什么、體會什么,這樣才能使情境變得更加鮮明,體驗變得更加真實,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也是習作教學的一大資源。教師要營造寬松愉悅的情境,引學生感知、體驗、觀察,從而促進寫作素養的積累、學生思維的啟迪,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小學生的思維正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教師要向學生提供一些直觀、有趣的內容,讓學生感到親切、安全,會主動地融入情境,喚起回憶,引發想象,提升表達的欲望。教師要帶領學生春天去觀察花草,秋天去感受累累碩果,要通過表演、觀看等獲得好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素材,向學生呈現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寫出富有吸引力的作文主題。
三、多元評價學生,激發學習潛能
每個階段的寫作目標不同。第一學段,教師要從學生的寫作興趣方面進行評價,要讓他們通過寫話表達自己對事件的認識,擺脫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在第二學段的教學中,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寫作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他們不拘一格地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提升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成為生活的有心人,讓他們說真話、述真情。在第三學段教學中,教師要引導他們說出內容具體、情感真實的內容,讓他們在情境中寫出自己的體驗與思考。教師要在寫前進行評價,評價學生的心理與素材準備情況;在寫中進行評價,要評價學生的寫作動機、寫作內容、寫作結果,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促進情感的升華。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提供感悟、思考的機會,促進他們的情感體驗,調動他們寫作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習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