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紅
一直以來,學校的傳統文化課都是由語文老師兼課。一門是國家課程,必考試的學科;一門是地方課程,沒有考試的壓力。語文老師往往自然不自然地把傳統文化課占用,上成了語文課。即使正常上課,學生也不夠重視:很多學生連書都不帶,課堂紀律相對比較差。其實,不只是傳統文化課,除語、數、外考試學科之外的課程,情形都差不多。這不止是因為學生不重視,也和教師的授課方式有很大關系。本學期,學校安排傳統文化課由語文老師換班上課,我給七班上課。剛開始,學生的表現還不錯,但是兩節課后,當初的新鮮感過去了,學生對上課的興趣越來越淡。作為任課老師,我倍感壓力。如何輕松有效地上好這門課?如何讓學習真正發生?
那次課堂上的“飛花令”小環節,因為一組同學偷偷查閱詩詞工具書,兩組同學爭得面紅耳赤。我突然靈機一動: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競爭意識強,爭強好勝,何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嘗試通過競賽的形式進行傳統文化課的教學呢?
說做就做。我先根據座位將學生分成四個大組,每組由三個四人小組組成。競賽分成四部分:朗讀教材、知識問答、拓展故事、課堂紀律。我選擇了教材的第三單元進行嘗試。本單元的主題是古代建筑,其中包括城、橋、塔、樓四個方面的內容,每組認領本組要自主學習的內容。
第一課時的比賽內容是朗讀教材。由四人小組互助學習課文內容,不認識的字查字典,然后小組合作讀熟教材。要求讀準字音,不掉字、不添字。準備時間為10分鐘。然后每組隨機抽查四名學生的朗讀,根據朗讀情況打分,每名學生滿分5分,共計20分。學生緊張忙碌地查字典,標讀音,忙得不亦樂乎,分工合作朗讀教材,互相糾正、指導,唯恐給小組丟分。這樣,既鞏固了語文課上查字典的知識,又培養了小組合作的能力。
第二課時比賽的內容為知識競答。每組同學將認為的知識點畫出來,然后全班交流,老師隨機點撥、強調,統一之后,小組合作熟記、互相提問。教師將這些知識點整理后做成問答題,寫在紙條上。每組成員分別抽簽答題,自主答對得5分,四人小組幫忙答對得3分,小組成員幫助答對得2分。答題環節孩子們屏息凝神,神情莊重,用心答題,積極參與。答對了,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小組成員情不自禁地鼓掌;答不對時,個個急得抓耳撓腮,一片惋惜之聲。競賽答題,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認識和掌握。
第三課時比賽內容為拓展故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小組學習的教材內容,課下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或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或名人軼事,或奇趣雜談……臺上的學生談得眉飛色舞,臺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學生上課的興趣大增。
紀律分貫穿競賽的始終。一是討論交流的聲音不能影響別人,二是做到認真傾聽。做得好的小組加分,不好的適當扣分,保證整節課都能夠有序、高效地進行。
每次競賽下來,根據得分評選出本周“周冠軍”,一輪競賽結束正好四周,根據總得分評選出“月冠軍”。我和學生約定一直進行下去,評選出年度冠軍。以此使學生持續保持對學習、競賽的期待。下課了,看到學生們還在意猶未盡地議論著,興奮之中是掩飾不住的喜悅、滿足……
這次小小的改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不帶教材的學生越來越少,帶字典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是語文老師多次強調都沒做到的事!傳統文化課成為孩子們每周的期待。
沒想到,一次小小的改變,竟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課變得如此生動有趣!我們常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我們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這與提高學生的素質要求很難適應。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習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