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仙
〔摘要〕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是一種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核心的短期心理治療技術。本文簡要闡述了SFBT的重要理念、流程及基本框架,并探討了SFBT在疫情應激反應干預中的運用。
〔關鍵詞〕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應激反應;心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5-0052-05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簡稱SFBT,它是一種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核心的心理治療技術。SFBT源自家庭治療,是短期治療中的一支,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史蒂夫·德·沙澤爾(Steve de Shazer)和其妻子及一群有多元背景的小組成員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的短期家庭治療中心建立,從此,SFBT作為一個新興學派便正式創立。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SFBT愈加成熟,其研究和應用領域亦不斷擴展,廣泛地應用于家庭服務、心理康復、公眾社會服務、兒童福利、監獄、學校和醫院等領域,并得到積極的肯定。
一、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的基本理念
(一)事出并非一定有因
SFBT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事出并非一定有因。尋找事情的原因是傳統心理咨詢的一貫分析思路,即以“問題”為焦點,這種分析思路的基本假設,就是目前有一個明確的問題,而造成這個問題的背后有一個原因,正所謂“事出必有因”,而找出原因就可以解決問題。SFBT則認為,許多問題發生的因果關系錯綜復雜,很難確定,在短期內也很難解決甚至無法解決,因此可以尋找以“解決之道”為焦點的咨詢思路取代傳統的以尋找“問題原因”為焦點的思路,讓來訪者發現資源,獲得力量。
(二)每個問題都有例外
通常來訪者會認為問題一直在困擾他們,事實上那些問題并非一直持續存在,它們時強時弱,有時甚至會完全消失。只是來訪者過分關注自己怨恨、憤怒或無助的消極狀態,無法意識到問題的消失或減弱。SFBT認為,找到這些問題消失、減弱或例外的情境,就為解決問題找到了方向。找到這些例外,會減輕來訪者的焦慮與困惑,使他們看到自己長期忽略的資源和能力,增加自我控制感、效能感。例外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技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咨詢師與來訪者談話的相當一部分時間都會用來尋找并細說例外。
(三)小改變可以引發大變化
SFBT認為小改變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最先出現的小改變是曾經發生過的成功例外時,行動就會更加容易。所以,幫助來訪者意識到小改變可以引發大變化,推動他們自己首先做出一點點正向的改變,引導他們看重小改變的價值,促進小改變的發生與持續,幫助來訪者意識到他們擁有比想象中要大得多的控制力,就能增強來訪者面對更大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四)來訪者自身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資源
在心理治療中,不能高估咨詢師的專家角色,而應該更多地重視來訪者的能力與資源,挖掘來訪者的力量和優勢,咨詢師只是幫助來訪者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推動他們運用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向積極的目標付出努力。SFBT相信來訪者自身就具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因此更強調他們過去曾經有過的成功經驗或問題例外,而不會探究他們的人格缺陷或是幼年創傷、情結等。
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的流程與基本架構
一次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晤談時間約為60分鐘。其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晤談階段、暫停階段和正向反饋階段。第一個階段約為40分鐘,其他兩個階段各為十分鐘左右。
在第一個階段中,咨詢師與來訪者以對話為主,期待透過建構解決途徑的對話架構,在共情、傾聽等基本咨詢技術的基礎上,加以目標問句、例外問句、假設問句、奇跡問句等SFBT中重要咨詢技術的使用,以形成良好的咨詢關系,完成信息收集及目標確立。
第二個階段是暫停階段。在此階段,咨詢師會離開會談場所,回顧與整理第一階段中來訪者對其問題的解決所提及的有效解決途徑,并思考如何給予來訪者有效的反饋。
第三階段是正向反饋階段。在此階段中,咨詢師再回到晤談地點,并提出正向反饋、建議、鼓勵,有時候還會布置一些家庭作業,以促進來訪者行動與改變的發生。
三、應激反應
應激是個人感受到某種應激事件,無法擺脫和解決而產生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應激事件又稱應激源,生活中突如其來的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只要對個體或群體產生超過其應對能力的沖擊性事件都是應激事件。
面對應激事件,人們通常會有生理、行為、認知和情緒上的一些反應,這就是應激反應。生理上,通常有食欲減退或暴飲暴食,失眠、入睡困難或嗜睡等;行為上,則容易出現社交主動性降低、易激惹、表達欲望差等;認知上,則會有注意力收窄、認知出現偏差、判斷力降低、受暗示性升高等;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沮喪、焦慮、害怕、安全感降低、更敏感、易生氣等。
四、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在疫情應激反應中的干預實踐
2020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來,學校延遲開學。小L是一名六年級的男生,獨生子,平時性格較為內向,學習成績中上等。父母皆為公司職員,大專文化程度,平時對小L的教育方法較為簡單,溝通和互動都較少。因為疫情影響,父母都在家辦公。
在家學習的這段時間里,小L每天都會關注媒體發布的疫情信息,看完大量信息后常會出現焦慮、擔憂、憤怒和無力感;生理上出現疲勞、睡眠不佳、食欲不佳等癥狀;幾次父母和他說話,他都粗暴地打斷了,非常容易發脾氣。上網課常常走神,上課效果不佳,作業完成質量也不盡如人意。他自己覺得很不解,于是就打電話向輔導老師尋求幫助。
作為一個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擾亂,更是對人們生命安全的威脅,使人們處于不安之中,由此人們往往會出現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雖然是人們面對應激源出現的正常反應,但如果應激反應過于強烈,或已影響個人的生活或學習,則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小L出現的上述生理、行為及情緒反應,就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一種應激反應,由于影響了其學習和生活,因此心理輔導是必要的。
輔導教師運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對小L進行了心理輔導,并對本次輔導中使用的SFBT中相關技術進行了梳理、記錄和反思,以期在以后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對SFBT有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本次輔導分為晤談、暫停和正向反饋三個階段,其中晤談階段主要分為建立關系、確立目標、尋找例外三大步驟。
第一階段:晤談
1.建立關系
由于輔導老師是小L的副班主任,平時和他比較熟悉,并且小L主動向輔導老師電話求助,可見小L對輔導老師是比較信任的,咨詢關系的基礎良好。盡管如此,當小L在講述自己目前的狀態時,輔導老師依然用大量的共情,理解支持其當下的反應,并且盡可能保持好奇,以放空的心態來傾聽。這既使小L宣泄了部分負向情緒,也使輔導老師收集了更多的信息。
2.確立目標
好的目標,不但是成功的開端,也是引導來訪者進行正向行動的驅動力之一。有時候來訪者并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需要咨詢師漸進引導。特別是當來訪者在焦慮、恐慌中時,更是難以覺察自己的目標。
輔導老師:那你今天打電話給我,主要是想解決什么問題?
小L:我也說不清楚,反正每天我都很焦慮,一直會去看很多關于疫情的信息,也不想學習,睡也睡不好,而且常常和爸爸媽媽吵。我其實很想和爸爸媽媽好好說話,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輔導老師:是的。當我們在面對一些從未有過的狀況時,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會出現,身體也會有一些不舒服,就像你剛才說的不想學習、睡不好等,這都是我們面對突發情況的一些正常反應。
小L:哦,原來這是正常反應啊,可是雖然說是正常的,但我還是很煩啊。
輔導老師:聽起來,你很想改變目前的狀態。好,現在我要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發生了奇跡,你今天跟我談的問題都解決了。但當時你因為在睡覺,所以并不知道奇跡發生了,一夜之間你的問題都解決了。當你第二天醒來時,你會發現有些什么不一樣,而讓你可以知道你的問題都消失不見了?
小L:我可能不太會一直去查看網絡信息,也不會不專心學習了,睡眠不會這么差,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也不會這么差。
輔導老師:能講講不太會去看信息、不會不安心學習、睡眠還有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也不會這么差,具體是怎樣的呢?
小L:就是我不太會一直去看信息了,會安心學習,睡眠會好一點了,脾氣也好一點了。
輔導老師:奇跡發生了,你就“不太會一直去看信息、會安心學習、睡眠也會踏實一點,脾氣也好一點了”,你是怎么發現自己的這些不同的呢?
小L:我早上會準時起床,不會一睜開眼就想著感染的人數,就開始查看最新的信息了。然后吃早餐,準時坐到電腦面前,專心看學校的網課,認真完成作業后及時打卡,晚上差不多10點就準時睡覺,不會再玩手機到很晚,和爸爸媽媽也會聊聊天、一起看看電影什么的。
輔導老師:當你準時起床、吃飯、睡覺,專心上網課,認真完成作業后及時打卡,愿意和父母一起聊天、看電影時,誰最會先看出來?
小L:應該是我爸爸媽媽吧。
輔導老師:他們會看到你跟原來有什么不同呢?
小L:變得積極、主動了,不會再莫名其妙發脾氣了。生活也更規律了,學習也有計劃了。
在這個環節中,輔導老師通過詢問,引導小L確立目標,幫助其厘清真正的需要和期待。首先,輔導老師給予小L充分的時間讓他表達他目前的境況,并正向提問“你今天打電話給我,主要是想談什么問題”,引導小L表述自己的咨詢目標。一開始小L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需要輔導老師耐心引導。當輔導老師以開放、傾聽等方式接納,小L就能表達更多。
其次,在引導小L確定自己的目標時,輔導老師使用了“奇跡問句”,邀請小L描述奇跡發生后的美好愿景,引導其將自己在困境中的模糊、抽象的反應轉化得更具象、可操作,小L也可以從問題模式的無效思維中跳脫出來,不再膠著于目前的困境,如“一直去查看網絡信息,不專心學習,睡眠差,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也差”,而是慢慢轉向“解決困境的目標”上來——“變得積極、主動,不會再莫名其妙發脾氣,生活也更規律,學習也有計劃”。
目標的確定是一個不斷形成和修正的過程,而奇跡問句作為SFBT中的核心,能幫助來訪者從談論問題轉化到談論可能采取的方法上,使來訪者的能量有可集中努力的方向。
3.尋找例外
例外即優勢、資源、力量等的統稱,它常常存在于來訪者的問題發生以外的時段,或者問題不嚴重、發生頻率少的時刻。SFBT認為,每一位來訪者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歷程和生活經驗,也擁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力量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咨詢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幫助來訪者發現和看見這份優勢和力量,當來訪者能意識到這些例外并加以應用,或增加例外發生的頻次,就很可能引發自身的改變動機,而這些動機將成為建構解決之道的重要基礎。
在這個階段中,輔導老師集中尋找與深入探究小L生活的各種例外經驗,并且追溯小L是怎樣做到讓這些例外經驗發生的。由于來訪者往往不易看到例外的存在,因此我們需要采用例外詢問句式去發現來訪者的例外行為,使來訪者能有意識地再度使這些例外發生。
小L:變得積極、主動了,不會再莫名其妙發脾氣了。生活更規律了,學習也有計劃了。
輔導老師:那么,在家上課的這段時間里,你有沒有積極、主動、沒有莫名其妙發脾氣,生活和學習比較規律和有計劃的時候呢?
小L:有過吧。
輔導老師:可以多說一點嗎?
小L:那天,我們幾個同學正好在都在網上,后來大家就網絡視頻聊了天,他們說在家的時候會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一個同學在學吉他,還有一個同學和媽媽一起在學做蛋糕。我那天聊天結束后就把原來一直沒有時間搭的樂高找出來了,搭了差不多有三個小時,我覺得我挺充實的。
輔導老師:看來你的朋友很多哦!你也很喜歡樂高,原來一直沒什么時間,這段時間反而可以使自己靜下來做自己喜歡的事了,這給了你充實的感覺。
小L:嗯,是的。
輔導老師:如果以1分到10分計,10分代表你很充實,積極主動,生活和學習都比較有規律、有計劃,1分是正好相反。你覺得目前你是幾分?
小L:4分吧。
輔導老師:嗯,這4分都是哪來的?
小L:因為學校規定每天要上三門課的網課,老師還會布置一些需要打卡的作業,所以,每天我能堅持上完課、打完卡,這些讓我覺得很充實。
輔導老師:你是個非常有責任心的孩子,雖然有種種焦慮,但是還是能堅持上課、打卡。你希望自己能達到幾分?
小L:7分。
輔導老師:你覺得4分和7分會有哪些不同?
小L:我會把學習任務安排得更好一點,這樣就不會無所事事,否則感覺有點浪費時間了。還有,我要好好利用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這段時間。以前,我很少有機會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他們都比較忙,也沒什么時間陪我。
輔導老師:看來你很在乎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那份幸福的感受。那你覺得怎么做可以讓自己更充實一點,并且好好利用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這段時間呢?
小L:我要更專注地上課,作業更有質量,并且用更多的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但是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還要多看點課外書,老師說我的作文還要努力一點。嗯,和爸爸媽媽的話,我想想啊。我和爸爸以前約好要一起搭一個大樂高的,但因為太占用時間了,所以一直沒有動,這次我想和爸爸一起搭。還有,以前暑假的時候媽媽教過我做番茄蛋湯,我一下子就學會了,當時我才四年級,媽媽表揚了我,我很高興。這次,我還想學做幾個菜,這樣暑假的時候,我就不用老是點外賣了……
輔導老師:哇,今天老師對你又了解了好多,你對自己的學習很有目標和計劃;而且四年級就學會了自己做菜,并試著照顧好自己了;從你剛才說到和爸爸媽媽的互動中,我也能感受到爸爸媽媽和你之間濃濃的愛。
通過詢問“在家的這段時間里,你有沒有積極、主動、沒有莫名其妙發脾氣,生活和學習比較規律和有計劃的時候”引導小L發掘例外經驗,并嘗試再次運用。在小L描述其例外或成功時,輔導老師使用“平量問句”進一步詢問小L細節,讓小L把他的行為具體化。這會使他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有一個新的認識,同時這也培養了小L的成就感和看待問題的新角度。探討例外并不是為來訪者的生活創造一個虛擬的美好景象,而是來訪者已經有過例外故事,只是需要引導其再次看見及運用。
第二階段:暫停
在這個階段中,咨詢師設置了十分鐘的“暫停”,從而產生空白效應,給來訪者一個緩和的機會,也可以讓來訪者思考前一階段的整個晤談過程,促進來訪者自我的積極探索,同時也使來訪者在等待中形成一種預期,提高其對后面信息的接受程度。此外,咨詢師會利用該階段,梳理和總結本次晤談的歷程和收獲。本次輔導因為是電話輔導,因此,輔導老師和小L說明情況后掛斷電話暫停十分鐘。
第三階段:正向反饋
正向反饋的內容都是基于本次晤談所得的信息,咨詢師會以此為基石,給予來訪者贊美、肯定。贊美不但表達了對來訪者本身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其生活見解、解決之道和自身優勢的認可。本次輔導中,輔導老師肯定和贊美的是在本次晤談中觀察到的小L的正面特質和尋找到的力量和資源,特別是小L自己的一些“例外”和個人成長中的成功經驗,幫助他堅定信心。同時輔導老師也會給予小L一些建議,這里的建議不是脫離小L的需要讓其重新學習,而是鼓勵小L嘗試一個行動,有意多做一些“例外”行為,或是向已經設定的目標前進一小步,鼓勵小L將大部分時間放在這上面,并將其可能出現的改變帶到下次晤談中進行探討。
一個星期以后,小L再次來電,訴說經過上次輔導以后,自己有所改變,常將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活動上,在過去的一個星期中,能夠靜心做作業了,睡眠也慢慢好了,對生活和學習也有了較為合理的安排,心情也不再那么焦慮了,和爸爸媽媽的互動也多了。輔導老師肯定和贊揚了這個改變過程,并鼓勵他繼續進行這星期中行之有效的事情。
從效果上看,運用SFBT對疫情應激反應的干預是較為成功的。
盡管作為一種新的咨詢范式, SFBT產生的時間較短,技術還不盡完善,使用時或有機械性傾向,治療效果的有效性也常常受到其他咨詢流派的質疑,但SFBT與傳統的心理治療模式相比,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如咨詢重點由探索問題的原因轉向探索問題的解決,相信來訪者自己本來就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挖掘來訪者的例外和優勢,咨詢歷程短,等等。SFBT對于一些突發的危機應激反應有著顯著的干預效果,非常適合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運用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許維素.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代表性問句[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1):45-49.
[2]戴艷.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的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2004(6):1442-1445.
[3]王靜.基于短期治療的焦點解決法介紹及個案報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8):578-579.
[4]王玲.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法的評介[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0):675-676.
[5]羅亞莉.新冠疫情下一般民眾應激反應及心理疏導[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11):86-89.
[6]關京.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在中學生考試焦慮輔導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2):37-40.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越溪實驗小學,蘇州,215104)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