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聞
〔摘要〕與抑郁癥相比,抑郁情緒是一種尚沒有達到臨床診斷標準,卻真實影響個體日常生活的消極情緒狀態。個體的抑郁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合理地應對,往往會進一步發展為抑郁癥,對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帶來嚴重阻礙。本文綜述了誘發初中生抑郁情緒的因素和相應的應對策略,為學校教師、父母和學生提供了一些調節和處理抑郁情緒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抑郁情緒;青春期;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4-0066-02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革和發展速度的加快,個體越來越容易罹患抑郁癥。抑郁癥(depression disorders)是一種個體產生持續的心情低落、意志消沉、興趣減弱、缺乏精力、厭世,甚至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等臨床特征的心境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全世界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郁癥。近年來,抑郁癥患者數量高速增長,截至2019年,中國已有超過9500萬的抑郁癥患者。學生人群作為抑郁癥多發的核心群體之一,學業壓力往往是誘導學生產生比較嚴重的抑郁情緒,進而增加罹患抑郁癥風險的原因之一。
抑郁情緒指不符合抑郁癥臨床診斷標準的、持續負性的情緒狀態,它可能會進一步加重,最終演變成抑郁癥[1-2]。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業壓力、青春期心理發展等不穩定性因素,都可能引發抑郁情緒,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給予初中生更多的心理關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綜述了造成初中生抑郁情緒的誘因和減少誘因的策略,希望能夠為教育者提升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支持。
一、初中生抑郁情緒的誘發因素
誘發初中生抑郁情緒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源于自身、家庭、學校三方面。
(一)自身因素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識正在快速發展,在心理上更加具有成人感。他們試圖在各個方面尋求獨立、成就感。與此同時,初中生的生理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例如身材變高、聲線改變、第二性征發育等[3]。生理上的巨大變化,使得初中生在心理上更加敏感、矛盾,更加注重自我內心感受,更加在意外界對自身的評價。他們在極度需要來自他人關切的同時,又對個人私密感有較大的需求。因此,當初中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碰到一些阻礙或者不順時,例如父母的呵斥、同伴關系的惡化、學業上的打擊等,都容易產生抑郁情緒。此外,由于心理上的封閉性和缺乏安全感,當產生抑郁情緒時,部分初中生不能及時地向周圍的人傾訴,增加了罹患抑郁癥的風險。
(二)學校因素
在學校環境中,有兩個因素可能會導致初中生產生抑郁情緒。一是學業上的壓力。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學校更多以升學為主要目的。在初中階段,學校、任課教師都把學生的學業成績看得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初中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只有初中學習成績優異了,才能夠上更好的高中,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因此,學校教師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施加較大的壓力,布置更多的學習任務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對學業投入更多時間等。當學生在這種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偶然發生一次失誤時,某些教師不但不能給予學生應有的安慰,反而進行嚴厲的批評,讓心理上倍感無助的學生心理防線變得更加脆弱,極易誘發抑郁情緒。二是教師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會誘發初中生的抑郁情緒。有的教師雖然是出于責任心對學生進行批評指正,但由于采用了不恰當的方法,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最終導致學生產生抑郁情緒。
(三)家庭因素
親子關系問題也會引發初中生的抑郁情緒[4-5]。
首先,青春期的初中生與父母存在年齡代溝。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迅猛發展,兩代人接觸的事物差異變得越來越大,在價值觀念上、眼界水平上、對新鮮事物的了解程度上,差異越來越大。有些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也沒辦法跟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出現抑郁情緒。
其次,一些父母欠缺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心理困惑。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一般家庭的父母欠缺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無法全面、客觀、科學地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當孩子出現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行為或想法時,家長很少采用適合孩子的心理疏導方式,而是進行嚴厲地批評教育。此外,受到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家庭中人際關系之間的界限不明確,這與青春期孩子對私人空間的強烈需求之間形成沖突,容易致使初中生產生抑郁情緒。
最后,課外輔導壓力大也是誘發初中生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因此會給孩子安排各種課外輔導班,這讓已經被學習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初中生變得更加焦慮,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四)同伴關系
不良同伴關系也容易對初中生的抑郁情緒起到誘發作用[1,6]。初中時期的同伴關系更具有小團體的特征,每個小團體一般由2~3個親密伙伴組成,彼此間關系更為緊密,情緒的傳遞與影響更為強烈[3]。此外,初中生的性別意識在快速發展,異性之間的友情變得更加復雜,社交禁忌變得越來越多,對于社交技巧較為欠缺的初中生來說,遇到人際關系上的問題時,往往使他們手足無措,極易誘發抑郁情緒。
二、應對初中生抑郁情緒的有效策略
(一)學校角度
學校應該適當調整教育方法,在注重學生學業成績提升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其他綜合素質,貫徹落實我國的素質教育理念,實現教育目標的多元化,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學校應注重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定期開展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職業素質,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注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中學生形成積極情緒,提升自信,降低消極情緒出現的概率。
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并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尤其要對那些容易出現抑郁情緒的學生給予特別關注,定時對他們進行心理指導。例如,習慣內歸因的學生自我效能感不高,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沒有能力,易陷入自責的漩渦,導致抑郁情緒產生。心理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指導,鼓勵學生多記錄成功的小事,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主任應該對自己班上學生的家庭情況有大概的了解,定期家訪,與父母多聊聊學生最近的情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動向。當發現學生出現抑郁情緒,應家校聯合,及時對學生進行疏導,避免抑郁情緒進一步加重。另外,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中暫時抽出身來,舒緩身心,調整情緒。
(二)家庭角度
家長應該多學習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與青春期的孩子保持恰當的人際距離,留給孩子更多的私人空間,尊重孩子的自我人格發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注重方式方法,學會用積極的、科學的教養方式去教育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溫暖、理解和關愛;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當發覺孩子有焦慮、抑郁、悲傷等消極情緒的時候,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排除消極情緒,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在溫暖、和諧、包容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人生態度更積極,才會產生更多正面的情緒體驗,降低抑郁癥發病率,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
三、總結
本文從學校、家庭、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等角度,綜述了影響初中生抑郁情緒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父母應該學習心理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家校攜手,為初中生的成長構建和諧的環境,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心理支持。
參考文獻
[1]侯金芹,陳祉妍. 青少年抑郁情緒的發展軌跡:界定亞群組及其影響因素[J]. 心理學報,2016,48(8):957-968.
[2]侯金芹,陳祉妍,李新影,等. 青少年抑郁情緒的行為遺傳學研究[J]. 心理學報,2012,44(10):1329-1338.
[3]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黨清秀,李英,張寶山. 不同類型人際關系對青少年抑郁情緒的影響——自尊和性別的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69-73.
[5]劉洋,張偉波,蔡軍. 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特征與研究現狀[J]. 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2):53-56.
[6]陳少華,周宗奎. 同伴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4): 76-79.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大連,116029)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