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高小翀
[摘 要]FinTech是金融模式與現代科技的多維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DeFi等技術的發展逐漸給予FinTech新的技術賦能,加速了金融創新和經濟運行機制向智慧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2020年4月,國務院發表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在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模塊中指出要提升社會數據資源的價值,明確了金融基礎設施智能化技術平行發展的重要性。文章從金融基礎設施發展的視角出發,對FinTech的技術賦能及國際監管思路進行探析。
[關鍵詞]FinTech;金融科技;金融基礎設施;區塊鏈;國際監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039
1 FinTech的發展概述
1.1 FinTech的含義及發展
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將 FinTech 定義為“技術驅動下的金融創新”,即通過新型技術的賦能,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業務種類和交易形態等。FinTech被稱作金融領域的突破性創新,隨著金融底層技術的不斷發展,最初對FinTech的定義被逐漸放大和泛化,金融市場的運行模式已逐漸形成新的價值鏈。
FinTech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FinTech1.0時代為傳統金融科技時代,即是科技與金融的基礎融合,初步實現了金融業務的數據化和電子化。FinTech2.0則是金融社會網絡建設的初始階段,是傳統金融模式通過聯結、重組和重構,延伸出新的金融業務模式,并以此來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如今,FinTech已經進入了3.0階段,該階段被稱作智能大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時期,通過一系列技術革命引導整個金融市場走向智能化。見圖1。
新技術的賦能加速了FinTech引發系統涌現的進程。所謂涌現(Emergence)是指在不同模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各類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產生出與要素特征截然不同的功能和屬性[1]。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底層技術的發展和相互疊加,金融與技術的融合呈現出多維發展的態勢,逐漸產生出1+1>2的效果。FinTech的演進在未來并非是線性的,當技術革新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勢必會在短時間內獲得突破,達到引發行業質變的拐點,形成涌現,實現n+n=∞。
1.2 FinTech的核心應用領域及金融基礎設施發展理念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將FinTech劃分為四個核心應用領域,即存貸款與融資服務、支付與清算服務、投資管理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其中,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是核心應用領域中的最重要的一項。不僅為FinTech提供了基于信息的數據挖掘、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支撐技術,而且搭建起全新的金融聯結鏈條,形成經濟價值外溢的突破口。
FinTech的發展為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大數據信息處理等技術,通過互利、共享和共識機制的建立,大大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果想要進入智能化的社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則是必不可少的。FinTech可以用來建立社會的公信和共識,從而實現社會的有效治理,提高智慧化社會的生產服務效率。FinTech四個核心應用領域見表1。
2 金融基礎設施發展下FinTech的技術賦能
技術賦能下的FinTech已成為推動金融基礎設施發展的新引擎,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底層技術與金融功能存在著內在的匹配性。FinTech借助機器學習算法和智能合約技術,加速了各類交易方的匹配效率,從而降低了邊際成本。
2.1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區塊鏈技術已經被上升到我國的國家戰略,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將區塊鏈技術納入新基建范圍,強調以區塊鏈作為構建智能化社會的基礎設施。區塊鏈在傳統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的范圍,通過密碼學算法和六大層面的技術支撐,將信任變成了商品,動搖了傳統金融運行依賴于信用中介的模式。詳見圖2。
綜合應用層和合約層來看,區塊鏈技術依托分布式記賬技術和算法機制,為優化資產的維護和存儲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在共識機制的基礎上,以智能合約為中間架構,構建起一套公正、自主和可驗證的信任體系。其中,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此項技術在未來加上機器人技術,構建出新的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即可形成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
數據層是FinTech3.0階段發展的關鍵之處。數據層分為數據結構模塊和數據模型模塊,其中結構模塊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宏觀理念,采用去中心技術,通過對高度自治節點的設計,提升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網絡層和共識層則是搭建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的理念支撐,促進金融社會網絡的轉型升級。
2.2 DeFi技術的出現
DeFi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簡稱,也被稱為開放式金融(Open Finance)。DeFi是指通過分布式開源協議和智能合約,構建出一套具有高透明度、高包容性的開放金融生態系統[2]。
2019年被譽為DeFi發展元年,DeFi技術被稱作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第二次突破,是一項基于智能合約的創新應用。雖然DeFi的出現時間較晚,但在交易和借貸模型上,已逐漸發展出相對成熟的應用產品。區塊鏈風投機構Outlier Venture在2020年10月發布了新的關于DeFi的評論報告,從金融交易和技術融合的視角,對DeFi在平衡金融市場供給與需求方面的應用進行探討[3]。目前,DeFi技術的應用主要以交易為場景,通過去中心化和人機交易的方式,對傳統金融的解決方案進行了一次重構,巧妙地解決了傳統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DeFi概念的最初愿景是將資產通證化,所有的運行均由智能合約和代碼執行,提升金融產品價格發現效率和數字資產的市場化程度,并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提高交易的透明度。
DeFi雖然解決了傳統金融的弊端,但這種開放式金融體系同樣存在著很多弊端。現代金融業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完全市場化和自動化的金融運營模式會引發“惡性套利”和“非理性投機”現象的聚集,增加了金融系統的市場風險。在數據信息保護方面,很多數據流游離于監管之外,同樣會帶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
3 國際上對FinTech監管的創新
FinTech金融基礎設施的發展需要有形之手進行干預。由于FinTech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日益頻繁,融合科技產品的發展存在不可預測性,因而對于FinTech的監管和法律規制具有極大地挑戰性。首先,FinTech的監管和立法存在滯后性,新型創新產品的不斷涌現延展出許多金融系統風險防控的空白,傳統監管手段已無法覆蓋;其次,FinTech發展背景下的業務模式邊界越來越模糊,其獨有的融合特性使得監管機構的職權難以劃分;最后,傳統的法律監管手段已不再適用FinTech3.0階段,傳統的監管模式與 FinTech3.0的底層技術存在高度不匹配,許多技術層面的問題在監管實踐方面得不到有效回應。
從2014年起,各國和地區開始探索如何將對FinTech的監管與傳統法系相融合,使得監管手段在保證不限制FinTech融合創新的前提下,嘗試設計適合新型科技發展的監管手段。在FinTech監管方面,英國金融行為監督管理局(FCA)借鑒了計算機系統中“沙盒(Sandbox)”的技術概念,針對新型金融科技提出了“沙盒監管(Regulatory Sandbox)”的試錯機制,嘗試將新的金融創新產品投放到真實、可控的交易環境中進行試驗,再通過真實市場環境的反饋結果,逐步彌補監管空白。沙盒監管理念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各國陸續依據本國法系和經濟運行體制制定了“沙盒監管框架”,嘗試將其應用于FinTech的底層技術中。沙盒監管機制的設計同樣也被譽為與RegTech平行發展的一次突破性創新。
2020年10月9日,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布了最新關于FinTech監管的報告《The Use of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Technology by Authorities and Regulated Institutions》,報告中提出了“監督能力技術(Supervisory Capabilities)”的概念,FBS將其稱為SupTech,即監管機構和當局改善和提升監管能力的新技術融合理念。該報告一方面列舉了當前金融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科技所帶來的監管裂縫和風險;另一方面倡導FinTech、SupTech和RegTech的三方平行發展,指出SupTech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強化新科技創新監督、發展效果監視和持續性分析。通過生成實時的風險指標,幫助監管機構更具前瞻性的作出監督判斷和決策[4]。詳見表2。
4 引導FinTech規范有序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應用路線路的繪制
隨著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越來越深入,金融基礎設施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關聯性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路線圖的繪制有利于將新技術和創新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放在同一緯度層面進行比較。例如,在區塊鏈領域發展實踐中,澳大利亞政府聯合悉尼大學和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下屬數字創新中心Data61研究機構,與多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塊鏈創業企業相互配合。于2020年2月發布了《國家區塊鏈路線圖:邁向區塊鏈賦能的未來》,列出了2020—2025年發展路線圖中的十二大路標(Signposts),并在第四章中詳細根據行業特點,列舉了在區塊鏈技術賦能下的行業發展機會(Sectoral Opportunities)[5]。在智能科技基礎設施搭建方面,采取路線圖繪制的方式是推進FinTech更加系統化發展的嘗試,通過階段信號的引導,實現技術流,數據流和信息流的統一,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4.2 試錯機制的建立
沙盒監管為FinTech規范發展提供了“試驗性試錯監管”的理念,提出在可控的環境中,通過持續的試錯實驗來觀察金融創新投入市場后的效果和影響。試錯實驗為實現監管主體與金融機構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提供了機會。監管主體和機構可根據當前市場的金融基礎設施發展現狀,采取包容性更高的監管方式,建立起符合智能化社會發展規律的試錯機制和原則理念。這樣不僅為各類FinTech技術創新提供了綠色通道,也大大降低了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4.3 基于合作的國際框架的形成
在全球FinTech監管實踐中,各個國家的監管重點、監管標準和監管方式差異較大,對于新型金融產品的定位、數據信息的處理與保護以及業務模式的規范等方面均缺乏統一的標準[6]。而FinTech的跨國發展,勢必要求國際社會形成一套相對統一的監管政策。FinTech監管國際框架(Framework)的建立可以作為國際層面上針對FinTech的監管協調,指導各國在統一框架的規則下,通力合作、統一數據標準,并利用多邊監管協議實現法商合作。
5 結語
目前,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引導人們從機械理念逐漸轉向數據理念。FinTech作為一項突破性創新,不僅為普惠金融的發展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同時也為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金融監管創新的設計需要關注FinTech對基礎設施體系所帶來變化和風險,更新監管原則,重構監管規則,轉換監管模式。
參考文獻:
[1]GIEDRIUS JUCEVICIUS,KRISTINA GRUMADAITE.Patterns for cluster emergence in latecomer econom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13):198-203.
[2]吳桐.基于區塊鏈的開放式金融的優勢、制約與推進對策[J].經濟縱橫,2020(2):91-98.
[3]JAMIE BURKE.DeFi 2.0-The next mega bull run[EB/OL].(2020-09).https://outlierventures.io/wp-content/uploads/2020/09/OV-DEFI-2.0-Q3-2020.pdf.
[4]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The use of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technology by authorities and regulated institutions [EB/OL].(2020-10-09).https://www.fsb.org/wp-content/uploads/P091020.pdf.
[5]Australian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Energy and Resources.The national blockchain roadmap:Progressing towards a blockchain-empowered future [EB/OL].(2020-02).https://www.industry.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0-02/national-blockchain-roadmap.pdf.
[6]張永亮.金融科技監管的原則立場、模式選擇與法制革新[J].法學評論,2020(5):112-124.
[作者簡介]李珂(1977—),女,漢族,山東濟南人,供職于中國船級社,研究方向:政府會計制度、金融經濟;高小翀(1992—),女,河北秦皇島人,漢族,供職于中國船級社天津分社,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金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