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也是知識積累的飛躍期,兩者相遇易促進學生人格養成和思維發展,也易導致價值觀缺陷引發心理障礙,這不得不引起教師的重視和關注。
關鍵詞:空心病;價值觀缺陷;心理障礙;生命意義
一、空心病緣起及基本特征
空心病是徐凱文教授總結經驗得出的心理疾病類型,據統計,北京大學有40.4%的學生患有空心病,這種病無法列入精神疾患,有別于抑郁癥、焦慮癥。該群體基本特征是:成績優異、有創傷經歷、存在感缺失、內心空虛、情感細膩、迷茫、情緒低落、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該疾病基本特征是:持續時間長、醫療無效、傳統心理治療不佳。該研究最初針對的是大學生,而今呈低齡化趨勢。
二、空心病產生的原因
(一)全球化歷史進程
徐凱文教授指出,美國精神疾病患病率居全球之首,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幾年間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急速增加,這與中國經濟、文化全球化的進程緊密相關,中國學生越來越受西方文化影響,某些糟粕也隨之侵入,消解中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二)社會大環境
徐凱文教授認為學生空心大多時候不單由自身造成,環境是空心病形成的重要誘因: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無形的進步帶來的壓力和困擾在某種程度上會對人的精神產生影響,壓抑身心。
(三)家庭、校園小環境
家長常將成績作為臉面、攀比的資本、炫耀的籌碼,教師將成績作為邀功的籌碼和同事間攀比的資本,這種價值觀無形中將孩子推向不歸路。
三、空心病解決途徑
解決空心病的核心是幫助處于危機中的學生建構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要建構價值觀,關鍵在于幫助學生解決三大問題。
1.人為什么要活著?
2.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3.你認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四、危機干預
下面以張政(化名)事件為例,深探空心病。
(一)學生信息
(二)案情呈現
張政雖品學兼優,但總是精神恍惚,出現厭學情緒,在一次因奧數競賽失利與母親的爭吵后離家,整夜不歸。以下是與張政的對話。
師:“你去哪里了?”
張政:“……”
師:“你爸媽知道你的想法嗎?”
張政:“我媽很煩?!?/p>
師:“煩你什么?”
張政:“總是逼我做我不喜歡和做不到的,就像這次奧數競賽。”
師:“為什么不和媽媽溝通?”
張政:“她從不聽我的。”
師:“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張政:“什么也不想做?!?/p>
(三)案情分析
張政心思細膩,追求完美,當他盡自己最大努力做了自己不愿做也做不到最后失敗的事后便出現意志消沉、思想行為異常。徐凱文教授認為,所有所謂異常行為都是對異常環境的適應,張政無法消解母親帶給他的巨大壓力就從一個看似變態的行為中尋求釋放。
“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盵1]當學生的家境越富裕,家長的期望越高,學習壓力不是越小,而是越大了,殊不知超出身心極限的教育必將帶來壞的局面。
五、價值觀缺陷心理障礙應對舉措
解決空心病危機有以下幾種舉措。
(一)教師——建立共情
空心病學生往往對他人產生排斥,內心有厚厚的壁壘防御外來的情感,當教師無法走進學生內心,就無從談幫助,只有深入學生內心深處找到那扇心門,建立共情,才有可能幫助到他,深入的共情是心理建設的重要環節。
(二)自我——重建生命意義
教師不應只告訴學生要為升學奮斗,學生不應只知道要為名利奔走,而要從精神上真正成長起來,看到自身的美好、長處和價值,即使將來難以成就大事業,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也不會犯空心病。
(三)家長——建立親密關系
親子關系的破裂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爸灰改钢g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來填補這些空缺”[2],糟糕的環境造就糟糕的心理,努力營造親密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源。
六、結束語
“空心病是一種心理障礙,形成原因十分復雜,但教育缺失是根源之一?!盵3]教育病癥讓下一代的成長環境籠罩著種種莫名其妙的壓力,教育要給孩子美好人生,不是無盡的財富、崇高的地位,而是如何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生活,教師絕不愿看到學生成長了卻領會不了生命的真諦,成才了卻選擇結束生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
[2][法]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0.
[3]徐凱文.“空心病”也是一種心理障礙[N].大眾衛生報,2007-07-25.
作者簡介:范雯綺(1988—),女,浙江杭州人,碩士,杭州市三墩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從事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