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輝
摘 要:現代社會要求培養積極樂觀、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在保證學生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還必須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遇事沉著、冷靜,能夠在困難面前及時調節一些不良情緒。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出現的心理問題,便于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解決。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成長作用
一、心理健康的主要概念
人們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一樣的,都是通過適應周圍的生活表現出的狀態。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一個人沒有心理疾病,心理比較健康;第二層是指既沒有心理疾病,又能在面對外界事物的時候表現出積極的心態,能夠獨立解決,并能自我調節情緒。我們通常在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的時候,都是從多方面考查的。例如:先看一個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是否能夠跟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是否能夠敢于面對社會現實,是否具備完善的人格等。
二、心理健康對學生的成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
現在學生的壓力都比較大,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都面臨眾多的課程,就連小學也開設了好幾門課程,學生每天除了要聽課,課下還要面對各科留的作業。更別談中學生,他們學習的科目更多,他們經常面對繁重的課業,心理壓力會非常大,長期下去可能會消極地對待社會。還有的學生在家庭中面臨很大的壓力,有的家長對學生管理比較嚴格,過分注重他們的分數,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一旦發現學生的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他們就會對孩子拳打腳踢,甚至辱罵,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還有的家長喜歡攀比,鄰居或者親戚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也拿自己孩子跟別人比較。想讓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這樣自己在親戚朋友面前才有面子。一些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課下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讓孩子進行各種補課。孩子在學校的科目已經夠多了,他們課下還要面對和應付各種輔導班,很多學生還都是被逼無奈才去的。這樣長期下去很多學生就形成一種心理,遇到事情比較膽怯、害怕面對。還會有一種心理,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各方面都比別人差,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的心理。面對以上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對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及時給予指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時還要跟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向他們傳授心理教育知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
(二)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每個班級都有學困生,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差,各方面都比較落后,而且心理存在很大的問題,有一部分是“活躍分子”,在班級上調皮搗蛋,經常破壞課堂紀律,在學校經常被點名批評。還有一部分學困生是沉默寡言,跟班級的同學交流甚少,他們對班級的任何事情都比較消極,而且自卑心理比較嚴重。教師一定要多跟他們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優點,并不斷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還可以在交流中找出他們心中的困惑以及在學習上的困難,并不斷地幫助他們,幫助他們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所以說,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與家長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
很多學生跟家長不能很好地溝通,因為很多學生是留守學生,他們的家長長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才回家,他們都沒有機會跟家長進行溝通。留守學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們的內心比較孤獨,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關愛。教師在與這類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要給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現在經濟飛速發展,當地沒有很好的工作,家長只能外出打工來養活一家老小。家長也不愿意背井離鄉,他們也希望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他們也是出于無奈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工作哪來你們的衣食無憂?這樣跟學生講解,學生就會多理解自己的父母。教師可以告訴他們現在信息這么發達,我們可以通過手機與父母微信語音或者視頻聊天,閑暇之余可以多跟父母進行微信聯系,如果家庭實在困難沒有智能手機,可以經常跟父母通電話。學生可以多跟父母講講平時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定期匯報自己的成績。教師也可以跟學生家長取得聯系,讓他們多跟孩子聯系,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業。教師通過對學生實施心理疏導,跟家長取得溝通,更有助于學生與家長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
(四)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體健康
當學生擁有了健康的心理,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對待任何事情就會非常積極,這樣更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很多學生沉迷于玩手機,嚴重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教師必須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訴他們學生應該好好學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教師對于學生玩手機的現象一定要引起重視,在班級中堅決杜絕。各個科目的教師都應在每節課開課之前把每個學生的手機沒收,讓他們認真聽講,課下做好管理和監督工作,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監督,可以匿名舉報。長期下去,班級就會形成良好的班風,學生的心理健康了,身體素質也會越來越好。
三、結語
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最關鍵的階段,教師必須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良好的品格,才能獲得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便投身到學習當中。
參考文獻:
[1]衛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教育策略[J].素質教育,2016(6).
[2]郭彩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J].教育學文摘,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