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琴
摘 要:歷史是生活的過去,但是它也深刻地影響著現在,因此,利用歷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然選擇。新時期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而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夠以史為鑒,更好地融入現在的生活。基于此,從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背景出發,結合生活化教學理念,根據課程實踐分析教學實踐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理念;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應用
根據高中的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培養高中階段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主要的歷史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并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歷史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而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將生活化教育理念引入歷史教學實踐也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教育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教育,社會也是學校。具體來講就是把社會與生活中的內容典型化后引入歷史課堂,使學生以生活化的視角去感受身邊和社會上一些典型的案例,并且以歷史的思維看待問題,逐步建立起歷史核心素養和科學的歷史價值觀念。基于此,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根據現實的教學情況,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生活化教育理念。
一、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
根據唯物主義思想,我們需要依據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建立基本認識,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形成歷史觀念。高中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已經對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而在高中階段,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歷史發展的原因,以及歷史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以客觀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歷史事件,并且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生活化的歷史教育理念,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唯物歷史觀,在歷史的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導致學生死記硬背課本,認為把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就完成了學習任務。這其實也是一種功利性學習的表現,教師要做出一定的轉變,歷史的教學不能僅僅為了應付升學考試而展開。因此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克服對課本的高度依賴性,并且讓學生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將歷史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在學習高中歷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和能力,并且讓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不斷的探索和發現中,激發起其學習高中歷史的欲望。另外,素質教育也提倡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課堂參與感,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歷史觀。生活化教學理念為教師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實踐方法,基于此,教師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表層現象,再帶領學生深入解讀,走向歷史深處,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
二、啟發學生探究思考,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是發生在特定時空下的事件,因此,要想對歷史進行準確而客觀的解釋,就必須把歷史置于特定的時空之中。高中歷史是一門內涵非常豐富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對一些事件無法理解的現象發生,學生在分析歷史事件時,無法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因此就起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在課堂中啟發學生探究思考,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并且更新教學理念,強化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時空觀念,讓學生覺得歷史學科是一門充滿趣味的學科。當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時空觀念之后,才能夠走進歷史教學,體會學習歷史對目前學習的實際意義。但是,許多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十分遙遠,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全面了解在特定時空下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因此,在看待歷史的過程中經常陷入偏見,甚至用當下的標準對歷史進行苛求。針對這樣的歷史認知,教師應滲透生活化理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構建特定的歷史時空,用史實創建當時的社會情境,進而將歷史放回當時的時空中,讓思維穿越時間與空間,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歷史。
例如,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資料,引導學生認識各個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變法圖強,紛紛招攬人才,開展變法運動,同時啟發學生從變法的目的分析,古代變法與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之間的相同點,從而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阻礙,從新的高度思考各國變法的合理性,進而理解歷史,思考當下,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念。
三、設計生活化的溝通方法,引導學生展開史料分析
歷史資料是我們還原歷史的主要依據,因此,如何收集歷史資料、如何看待歷史資料、如何運用歷史資料都會影響我們對歷史的還原與解釋效果。在高中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考慮到學生對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實際反映情況,引導學生回歸現實生活、走進社會,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指導學生從生活、社會中尋找、搜集、處理、拓展歷史資料,采用科學的方法實現去蕪取精、去偽存真,以便于更好地還原、解釋歷史。并且在歷史課堂中引入歷史問題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結合進行思考,在課堂中設計生活化的溝通方式,并且給遇到問題的學生及時點撥和指導,使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發展。教師在課堂中要靈活地引入歷史案例和歷史資料,為學生后續的歷史學習做好鋪墊的作用。在上課之前就準備好課堂教學中需要的資料和課件,并且把課堂內容先向學生概括地講述出來,正式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自己講述相關的歷史知識,最后再對學生的發言作出總結和評價。例如,在學習“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一課的過程中,某歷史教師利用當地的歷史遺跡遺存,讓學生開展實地考察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去參觀歷史遺跡、展覽館和名人故居,讓學生感受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并且與現代生活是有呼應的;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并重點針對當地遺留的明清古橋做了詳細的調查,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進行歷史分析。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利用了社會這所“學校”,調動了學生的實踐熱情,同時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歷史資料,并培養了學生用史料進行客觀分析的意識和能力。
四、依托生活背景,促使學生對歷史進行解釋
在時間的沖刷下,一些歷史的真相已經逐漸模糊,而我們必須依據歷史資料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理性分析,這樣才能不斷接近歷史,還原歷史真相。歷史是過去的生活,而對過去社會生活的準確、全面的構建,則是我們認識歷史、解釋歷史的重要方式。基于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歷史資料,為學生建構過去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進入歷史之中,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推理、探究、描述歷史現象,解釋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述有關于“遼宋夏元金的經濟與社會”的知識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準確清楚地了解北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情況,為學生展示了北宋張擇端的經典畫作《清明上河圖》,并要求學生從圖畫的細致描繪中還原北宋市井生活,以及某些生活現象產生的原因。例如,圖中有一艘烏篷船正在行進,仔細看,我們會發現船板上有一排釘子。這在現代社會是十分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社會這種釘接榫合的結構卻是一種先進的技術。針對這一細節,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查找釘接榫合的歷史資料,嘗試還原北宋時期造船技術的發展水平,進而歸納總結先進的技術水平背后深刻的社會原因。這樣的教學設計將教師的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主動經歷歷史解釋,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奠定了基礎。
五、利用現實生活與歷史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應當是每一位高中生所具有的人文追求。從歷史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為傳承民族文化、保衛家國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這種濃厚的人文情懷,不應該被埋藏在歷史中,而是應該滲透在每一代人的心中。在如今的社會中,家國情懷是每位高中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但是家國情懷的培養不應該是灌輸,也不應該是一味地喊口號,它應該是生活的、自然的,如春風化雨般逐漸在人的心中形成烙印。基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歷史資料,讓學生認識到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國人對家與國產生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利用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史實資料分析維新運動與義和團運動,了解當時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上層精英與下層百姓為國家、民族作出的努力。然后,結合新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名普通的學生在時代中應擔當的角色,以及應為國家和民族發展作出的貢獻,從而在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在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融入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貫徹落實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構建探究、理解歷史的情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讓學生在現實與歷史的思考中樹立家國情懷,以實現歷史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光宇.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0,9(23):143-144.
[2]桑改梅.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3):131-132.
[3]關麗靜.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