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公共藝術教育部),浙江杭州 311100]
“七山一水兩分田”說的就是我大美浙江,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是人類居住最早的地域之一,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早在新時期時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就出土了骨哨、塤等樂器,隨著樂器的產生,浙江民歌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開始孕育,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興起,歷史悠久,是古老的傳統民歌。勤勞的人們在這片“茶葉之鄉”“魚米之鄉”的沃土里,辛勤的勞作,創作出了大量風格鮮明,曲調優美的民歌。浙江民歌因為其地域的差別,和鮮明的區域性。可分四大類,即水上民歌(包括海上漁歌、江上船歌),山中民歌(包括勞動號子、茶歌和山歌),平原田歌(包括牧歌),民族民歌(主要指畬族聚居地的情歌)。特別是山歌與燈調中的部分民歌,極具江南地方特色。浙江民歌是人們集體的創作,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反映著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社會風俗,是當地的文化標志。浙江民歌烙印著浙江人民文化的精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里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它獨有的藝術魅力。目前為止我國學者對浙江民歌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浙江民歌的音樂特征、發展傳承與保護等方面進行研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浙江民歌的發展也發生了改變,其傳承現狀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總結,關于浙江民歌傳承與保護方面的實踐性工作也需要進行一個階段的反思,探索新的方法。本文將對浙江民歌的音樂特征、傳承現狀、傳承問題等進行研究和總結、提出問題,希望能對浙江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問題提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隨著信息新時代網絡的崛起,社會的進步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人民對民歌的了解并沒有隨著信息時代而加深,大家對于傳統民歌的傳唱了解越來越少。有些傳統民歌的種類正在消亡的邊緣。如何在互聯網+的時代下重拾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民歌!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能讓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舍棄掉我們優秀的精神糧食,我們不能夠任由它慢慢走向瀕臨,我們必須加快速度去探尋傳統音樂,浙江民歌在當今時代如何生存的問題,使其順利的保存和傳承下去。讓我們的民歌也流行起來,讓我們的浙江民歌也傳唱起來。
雖然我們的千年文明擁有浩如煙海的“非遺”民歌寶庫,但隨著藝術國際化思潮沖擊,我們作為文藝工作教育者必須應該更加勇于推陳出新,以身為范,讓更多的老百姓,藝術工作者愛上我們的民族音樂與古典文化,讓浙江民歌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更多的人先了解它,懂得欣賞它。浙江民歌的表演依附于特定的人物、依賴于特定的表演場地和特殊的地理環境。當這些元素發生改變時,浙江民歌也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浙江民歌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浙江民歌的經歷也能很大程度地反映出整個原生態音樂在當今社會的生存情況。我們可以創造出融合“非遺”傳統民歌的經典片段作為音樂元素融入現在流行的音樂歌曲當中去。例如浙江民歌中燈調蓮花“采茶燈”,我們可以在創作中加入“采茶燈”的音調,可以引用一些原汁原味極具地域特點的方言。例如畬族民歌中那些極具特色的語言。我們應該鼓勵曲作家,詞作家在創作的同時積極去運用我們傳統民歌元素,讓廣大民眾也能更多地去接觸我們的浙江民歌。易唱,易學,易流傳。近些年來,在對于民歌的浙江音樂創新方面也曾做出許多嘗試,例如將舊曲保留其原有的調重新填新詞演唱或將歌曲語言普通化不再大面積使用固有的方言演,在保留傳統經典民歌的同時采取一些創新,讓我們的浙江民歌先唱起來。在浙江民歌的創新過程中,人們對于新形式的浙江民歌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這種行為“利大于弊”也有人認為“弊大于利”。但音樂是需要群眾基礎的,只有不斷地擴大群眾基礎,才能使音樂藝術在發展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所以浙江民歌應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做好基本的民歌保存留檔的工作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審美的改變嘗試進行一些音樂上的創新、賦予它新的可能。讓音樂更貼合現代大眾的審美,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喜歡上浙江民歌,使浙江民歌能更好地發展與傳承下去。
音樂需要通過傳播來表達我們的意圖、思想。我們進行傳播實踐的主要方法就是運用媒介技術也稱傳播技術來駕馭信息傳播。通過對浙江民歌進行采風調研從歌者們的口中了解到原來歌王及老一輩的歌手他們都是通過“剽學”習得的浙江民歌,所以現在浙江民歌的傳承方式基本都是通過家族傳承、“口傳心授”和“剽學”。并且浙江民歌基本上都是由中老年歌者在傳唱,隨著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歌者們相繼去世,存留在他們記憶中的一些民歌也因為沒能及時記錄下來,不幸歌隨人走。在傳統模式民歌的傳承當中,很多非物質民歌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主要都還是來自生活在田野鄉間的農民,他們沒有接受過較多的文化教育和音樂的專業培訓,對于民歌的學習和演唱主要依賴于“剽學”和“口傳心授”的方式,這種傳承方式很容易使歌曲在傳播和傳承的過程中出現變型和流失。包括歌曲的特點,方言,韻味。再加上有些民歌發源地經濟發展落后,民歌的傳播方式還停留在最原始的依靠村民口口相傳的原始形式,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村里的人口數量大量流失,民歌傳承人和表演歌師們無法找到合適的繼承人,而除了這些“非遺”傳承人還會演唱外,傳統民歌的音響資料也沒能進行很好的保存,有些民歌的音響資料基本上已經很難收集和查詢,隨著傳承人一代代的流失,音響資料儲備的缺失,有些部分民歌正在走向自我消亡。所以浙江民歌除了依靠外界人員的幫助,主要還是得依靠當地人民對他們本地民歌進行發掘和創新,努力培養好新一代的傳唱人,才能使浙江民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我們要充分運用網絡這一種新的音樂載體,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時代的特點,我們可以大力開展當地的旅游業,以傳統民族,傳統民歌為特色,結合當地旅游特色打造大型的民歌交響詩。將我們的浙江民歌例如海上漁歌,采茶燈這種極具風土人情的歌種,通過不一樣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浙江民歌的傳承離不開經濟的支持,根據調查國家政府雖然有向當地撥付過資金,但是資金投入量不大,并且部分管理部門相互推諉,有些工作難以落實。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其的監管力度和資金投入。同時,政府應加強對當地旅游業的管理與發展,例如加大對浙江民歌包裝、宣傳的工作,結合現代審美設計出適合浙江民歌的服裝、舞臺、旅游環境等,讓民歌成為游客的消費品。旅游業的發展好了,便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了經濟的保障當地的表演歌師們便能沒有后顧之憂的繼續為民歌服務。也給了被迫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選擇的機會,在傳承人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直播平臺進行“歌王大賽”這種即娛樂又專業的賽事,為更多的傳唱人提供舞臺和展示的機會,這樣不僅帶動了偏遠地區的經濟,對我們民歌的宣傳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制作一些高質量的原生態的民歌表演視頻,通過網絡將真實的浙江民歌文化展現給全國各地的人們。利用QQ音樂、網易云音樂,以及抖音各種直播平臺等傳媒手段擴大民歌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熟知和欣賞浙江民歌。
教育是民族興旺之本,藝術傳承之源,浙江民歌未來的發展和傳承需要我們新一代青年們的力量。開展民歌進校園,民歌也流行的活動,讓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教育當中來。將民歌進校園的活動開展到小學,初中,高中,在師范院校音樂學院,專業音樂院校例如杭州師范大學,浙江音樂學院,在專業的藝術院校中開設民歌課程,在中小學的音樂課加入民歌欣賞課,將浙江民歌作為精品課程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孩子,學生從小培養對傳統文化,傳統民歌的興趣和保護意識,開展系列民歌進校園,民歌進社區的活動,邀請浙江民歌的傳承人,表演藝術家,歌師們到校園中進行表演和教唱、利用各種課外活動來進行民歌的學習表演、開展各種民歌演唱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們對浙江民歌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加強民歌與浙江各高校之間的合作,特別是有音樂專業和藝術團的綜合性高校,例如杭州師范大學,可以組織一批專業的演出團隊,以浙江民歌為主題,將浙江民歌帶進大校園,開展系列高水平音樂會進行巡演,在各大高校之間,在各區的群藝館,在各大社區,向更多的學者更多的高校在校生更多的老百姓普及浙江民歌,讓更多具有高知識水平的人去了解和研究浙江民歌,同時保留“非遺”的經典浙江民歌,這也是浙江民歌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之一。
民歌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智慧的結晶,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民歌文化受到重大沖擊,許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極具地域性的民歌,開始逐漸消亡。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當中指出來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是共享和平發展的重要措施,浙江民歌的發展和傳承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使浙江民歌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審美的改變嘗試進行一些音樂上的創新、賦予它新的可能。讓音樂更貼合現代大眾的審美,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喜歡上浙江民歌,使浙江民歌能更好地發展與傳承下去。為浙江省加快推進文化建設獻出一份力量,讓我們的民歌也流行。讓我們的浙江民歌也傳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