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職業技術學校,廣東信宜 525300)
中職語文課,是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這一門課承載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的任務。因此,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語文教學,深入挖掘德育因素,通過有效的途徑滲透德育,從而提升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對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素材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德育教育欠缺有效的滲透。現就此現狀做一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其教學缺失德育的滲透。其具體的表現主要為三個方面。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偏向于傳授知識,忽視德育教育。《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學生的感受與情感體驗,同時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1]這就意味著教師要通過語文課去熏陶感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也要發揮語文的人文性,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且尊重他們的感受,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有些教師只顧著講授語文知識、技能,按照教學進度,照本宣科,在教育學生怎么樣做人,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提高個人的素養等方面做得不夠。德育的內容沒有通過語文課這個載體得到落實。課堂上教師講授知識的時間占了很大一部分,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多少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如此一來,就導致了填鴨式的現象出現。慢慢地,學生也就失去了對語文課的興趣。
如前所述,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而且中職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這就意味著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具有明顯的優勢。《中職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提出:“其他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等課程教學要結合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機滲透德育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和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2]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有目的性、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的組織。在課堂上,教師對德育教育采取無目的的、簡單的方式對待。由此可知,教師對德育教育的意識比較淡薄,對德育教育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繼而就無法有效組織開展德育教育。
在教學方式上,教師較傾向于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點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中職的語文課堂上,部分語文教師采用這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整一節課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占去了多數,導致師生之間的互動時間就少了。在課上,教師“習慣把道德知識、行為規范灌輸給學生,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挖掘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漸漸地,學生對語文課出現了厭倦感,學生開始了一系列不良的行為,趴在桌子上睡覺、看天花板、搞小動作……因為在學生看來,這樣的語文課堂,沒有讓他們有表達的機會,這樣的語文課,沒有走進他們的心靈,這樣的語文課,沒有使他們能夠活出自己的尊嚴。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難讓德育教育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出現德育滲透缺失表現為三個方面:語文課堂偏向于傳授知識,忽視德育教育;教師對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的組織;德育教育的方式單調,缺乏靈活性。據此,我們不得不去追問,導致中職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中職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缺失的原因有多種。經過分析、總結,我們認為中職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受傳統應試的思想影響,學校、教師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對于中職學校而言,衡量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一是看技能比賽成績,二是看高考的成績。隨著高職高考的改革,高職院校招收中職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中職學校、教師有了一定的升學壓力。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上,這就會出現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的天平出現傾斜。繼而出現的是學生的自身素養沒有得到提高。
中職的語文教材里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有些教師不夠用心去備課,對教材缺乏深入的鉆研。有時候,有的教師會選擇直接從網上下載一些課件,結合教參,就上課了。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教師對課文中蘊含的德育思想沒有深入的思考,只是照本宣科,致使課堂上學生“睡倒一片”的情況出現。
教師之所以對教材缺乏深入的鉆研,主要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受到教師工作量化考核的因素影響,任課教師除了上課之外,還要承擔其他的工作,如班主任工作、社團工作、家庭等,因此,在花費在備課的時間上相應就減少了。二是有的教師對學生沒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不少中職學生是動力缺失、厭學情緒比較嚴重的,面對這樣的學生,中職教師為自己的束手無策而感到心力交瘁。因此,教師很難做到精心上好每一節課。雖然說教書育人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但是有些教師只是做到了教書,并沒有做到育人。育人,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面對“后進生”,有高度責任心的教師依然會關注他們的成長,想方設法上好每一節課。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要有一桶水。這就告誡我們要認真備課,花費時間去備教材,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上課的時候做出調整,找準教育教學的著力點,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從而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 。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探索富有實效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4]意思是中職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都要圍繞著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進行,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 。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傳授語文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德育的滲透,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普遍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聽。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更不利于德育的滲透。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語文教師需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見人見物,關愛學生,潛心育人,聚焦課堂,提高質量,滋潤學生于無聲之中,讓其茁壯成長。
蘇格拉底說:“不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過”。這話放在教學工作中,同樣適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常反思語文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經反思的教學,可能只是完成了知識的傳授,但育人未必真正落到實處。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不良行為,有教師把原因歸于中職學生基礎不扎實、自身素質不高等,卻沒有反思過自身的教學是否恰當,是否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沒有深入思考怎么做才能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以及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等問題。因此,要切實提高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語文教師需在教學工作中及時反思總結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且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綜上,中職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傳統的應試思想作祟、對教材的鉆研力度不夠、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教學工作缺乏反思。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并明確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持續推進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要求要把德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系統推進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培養德技兼備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在教學工作中立德樹人,按照《中職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利用好語文教材,采用多樣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另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盡職盡責,在學生中樹立榜樣,用行動影響學生。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你們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教員。”[5]由此可見,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是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人,也是學生生活的引路人和道德行為的引領者和模范者,教師本身的一言一行,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樹立典范,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用行動影響學生,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會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總言之,語文教師要走進學生,聆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使我們的學生愛上語文課,最終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