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 金陵女子學院 英語系,江蘇南京 210000)
英國戲劇在世界文學史上舉足輕重,學生通過對英國經典戲劇的學習和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坝浀鋺騽⊙辛暋毕盗许椖客ㄟ^研究、改編和排演英國經典戲劇來實踐已掌握的語言技能和戲劇知識,在此過程中加深對戲劇作品的理解,提升英語表達能力、表演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項目蓋了莎士比亞、蕭伯納以及王爾德這三位戲劇大師的經典戲劇作品,包括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2016年)、《無事生非》(2019年)、《皆大歡喜》(2020年),蕭伯納的《賣花女》(2017年),王爾德的《認真的重要性》(2018年)。在五年的不斷研究、實踐與探索中,我系師生已對英國戲劇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各高校不乏英國戲劇排演的實踐經歷,但是相關的實踐經驗總結并不是很多。本文通過對這幾年來我系在戲劇方面的實踐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希望能夠為英語專業戲劇實踐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劇本改編
劇本改編的前提是劇本研讀,該過程考察了學生閱讀英文原著的能力。學生需要進行細致的文本閱讀、查閱作者的生平與時代背景以及作品中用典等相關知識背景。在此基礎上,討論得出劇本的主旨、人物特點等重要內容。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大多數情況下英文作品的閱讀選擇會有所局限,相比較而言,戲劇并非主流的閱讀材料。而經典戲劇又是很好的學習與研究對象:莎劇語言豐富,囊括了古代英語與現代英語,高雅的言論與世俗的對話,還包含了多樣的修辭和各類成語俗語,“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領略人文主義的變革思潮”[1];被譽為“20世紀莫里哀”的蕭伯納,其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王爾德的戲劇結構安排精巧,風格大多詼諧幽默,劇本中巧用雙關、諷刺等手法,于機智活潑的語言中可見其對于世界的思考和獨特見解。通過對英國經典戲劇的研習,不僅可以為學生補充戲劇材料方面的空白,也讓學生在閱讀這些經典優秀的作品時,對戲劇產生興趣,繼而閱讀更多的戲劇作品。
劇本改編需要學生有很高的英語運用能力(偏重閱讀和寫作這兩方面的遷移運用)和一定的創新能力。以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為例,首先考慮到劇本的創作年代,劇本中使用的古英語要通過適當的調整才能更好地讓大學生觀眾理解與接受,這就需要學生在改編時能夠對文章的單詞、短語、句子等進行了解后,選擇合適的表達來替換部分單詞或者調整語序等,這種表達上的調整也是創新的部分體現。此外,改編也需要學生對相關理論或方法進行了解,為改編的方向尋找依據,這就考察了學生搜集、閱讀文獻資料的能力。以我系項目為例,借鑒的是W.B.沃森所提倡的“批評實踐應該圍繞表演實踐,實現導向的真正轉變”理論,即從在文本中尋找意義,轉變到描述文本如何為表演而制作[2][3]。項目組在改編過程中立足舞臺表演,不局限于劇本,而是讓劇本為舞臺服務,即在劇本改編過程中,預設舞臺上的表演情況,以此作為改編是否合適的依據。
2.舞臺排演
舞臺排演環節充分考察了英語專業學生口語、交際、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對英國文化的了解程度。戲劇的成功演出首先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方面的提升以學生的模仿和練習為主。模仿的對象主要可以參考以往的戲劇演出作品——莎士比亞戲劇有環球劇場的多個版本可供借鑒,蕭伯納和王爾德的戲劇也有多個舞臺劇版本。在觀看與模仿的過程中,學生的聽力與口語能力都會得到鍛煉與提高。此外,項目還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語音工作坊來作為糾正發音和練習口語的輔助方式。戲劇排演的交際作用就體現在舞臺上的表演不只是語言的交流,它還包括肢體動作、眼神交流等非語言方面的交際能力。學生在排練時,只有在揣摩并掌握人物性格特點和情緒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傳達出人物的角色特征,表現出人物的神韻。在對這些方面進行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英國人交際時的一些非言語方面的特點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排演過程中,在語言、動作以及舞臺安排上都進行了創新——語言上對于拗口單詞進行了刪改,調整了古英語中可能對當代學生造成困擾的語序,將過時的古英語人稱改成了現代英語中的人稱等等;動作上為了演出的流暢進行了更為精細的設計,在大段對話中設計了詳細的手部動作與舞臺走位,使舞臺細節更加豐富;舞臺安排上除了遵從原劇本的編排,以過往戲劇作為參考,還根據具體演出場地進行創新與更改。排演中的服裝、背景、道具等都需要學生對英國文化有著較深的了解,以服裝為例,學生需要先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對戲劇所在時代背景的服飾特點與審美趨勢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角色特征,進行服裝的挑選。
“英國經典戲劇研習”項目內容幾乎涵蓋了英語專業所需培養的各項素質和技能,可以發展作為英語專業語言技能的一種全面檢測手段,具有充分的實踐意義:
1.合作型學習
合作型學習的模式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和方法。這種模式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展、個性和內在的動機及合作意識。合作型學習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的主要體現為兩方面:生生合作以及師生合 作的加強。首先項目以學生主導,學生之間要通過及時的溝通與良好的合作來共同完成戲劇的最終呈現,這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合作型學習能力;具體體現的環節有劇本研讀階段的內容研討、劇本改編階段的內容調整、排演階段的演員排練、道具準備、燈光與音響的控制等。就“師生合作”這一方面,項目的指導老師會通過戲劇工作坊等形式對參與戲劇的學生演員們進行英國戲劇知識以及演出技巧的教授,而關于授課的內容以及工作坊具體活動安排由負責項目的學生和指導老師共同商討設計,可以有效地使教授內容更貼近學生興趣,更易于學生的理解。
2.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是注重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其核心方法論為“連結(connection)、互動(interaction)、轉化(transformation)”。約翰·米勒由此歸納了三種學習范式:“單向直線式的互動學習、系統式的交替學習和網絡式的轉化學習”,即“通過各種組織形式尋求能使學科之間、學習者之間相互聯系的教與學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如何適應生活的深層次的挑戰”[4]。戲劇教育重視對文本的理解、演員之間的合作、演員與其他環節的合作,這與約翰·米勒的學習范式相一致。英國經典戲劇的實踐不僅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具有提高作用,更是對參與者有著整體性的培養意義——學生在道德修養、審美意識、創造力、想象力、行動力、團隊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全面訓練和培養。從這個層面上講,英國經典戲劇的學習與排演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全人”培養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
3.創新意識的培養
劇本改編的階段中,項目組成員積極思考所選劇目主旨,并結合觀眾需求,不為原劇所局限,進行了整體結構以及語言運用上的調整與創新;舞臺排演的階段中,項目組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與突破,如《賣花女》曾將演出場所從傳統劇場轉移到我校偲怡園(校內休閑閱覽討論空間),打破“第四面墻”,營造浸入式觀劇場景,讓觀眾與演員有機會進行充分的接觸與互動,從而實現演出形式上的創新。相較于傳統的課堂式教學,通過戲劇實踐這種方式進行的教學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更具有創新意義。
4.任務型教學
“任務型教學就是設定一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谌蝿招徒虒W的理念,項目組成員對項目進行了階段劃分——劇本研讀、劇本改編、舞臺排演、項目總結;這五個階段可以視作五個階段性任務,每個階段段性任務下又細分出具體的任務,并通過截止時間以及任務目標的設定,使每個任務可以做出量化的考察檢驗。以劇本改編階段為例,先根據每一幕、每一場的長度將改編任務平均分配到項目組各個成員進行初步改編。初步改編的目標主要針對大的方面,包括對劇本的結構進行合理的刪減、對情節進行恰當的補充等;在完成設定目標的情況下,并對初步改編的成果進行的商討后,進行第二次改編,目標是對更細節的方面進行修改,主要集中在語言上的調整;第二次改編的結果與目標比照,進行相應補充調整后進行最后的審核工作,對前兩次的改編進行審核,對不足之處做出調整,這三個部分都完成后形成定稿。初步改編、第二次改編、審核這三個部分都有明確的時間要求以及相應的完成目標。項目通過將每個階段劃分成具體任務加以實施,并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的方式,有效地在戲劇實踐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對學生綜合能力也有著極大地提高作用。
“英國經典戲劇研習”系列項目是我院英語系學生依托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平臺開展的一項滾動項目,在項目實施的幾年中,學生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成果頗豐。院系為此也專門成立了“貽芳劇社”,并建立了戲劇實驗室,進行平時的戲劇排練。項目實施過程中,英語專業學生可以進行跨專業合作,比如與編導專業的師生共同商討排演過程中舞臺表現的具體想法與實施;正式演出前可以與美術專業師生共同設計海報,進行戲劇的相關宣傳。此外,學校開展相關的戲劇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系統的文學理論,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鑒賞能力,繼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展相關的戲劇實踐。
本項目集語言、文化、審美、團隊協作于一體,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創新英文戲劇的機會。讓英語專業的學生們能夠走出課堂,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加以全面實踐,在實踐中達到更高的學習目標,使英國經典戲劇在21世紀的高校舞臺上綻放新的光芒,讓更多人領略到其穿越時空而來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