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南京 210000)
融媒體背景下,朗誦藝術表現出跨媒介趨勢。藝術媒介有材料、形式、傳播三層指向,但由于傳播技術變革,人們多聚焦于劇場、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傳播媒介的發展,而忽略材料媒介和形式媒介的演變。基于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等理論,傳播媒介并不是原封不動地傳播既定的文本,而是基于傳播媒介自身特性對文本進行改造。
基于媒介視角對朗誦進行研究的論述極為匱乏。本文分別從傳播、形式、材料三個層次探究朗誦的跨媒介性,以期理解朗誦藝術在當今時代的演變表征并試為朗誦的創新發展探索方向。
跨媒介性:“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y)是晚近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新概念。本文對“跨媒介性”的定義是:媒介之間具有某種復雜關系或關聯的特性。本文以藝術媒介為切入點,通過傳播媒介、形式媒介和材料媒介角度分別探析朗誦藝術媒介與其他藝術媒介的跨媒介性。
(1)單一媒介向多元媒介拓展
融媒體背景下,朗誦不再是通過單一媒介傳播,而是線上線下多渠道跨媒介傳播。隨著科技發展,傳播媒介發生從劇場、廣電到新媒體的轉變融合。當下,可供朗誦傳播的媒介呈現多元化特征,除線下形式外,還有微信、微博、網絡電臺、視頻點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等線上媒介。如2020央視春晚《愛是橋梁》朗誦節目,其在電視播出后,被迅速剪輯成片段通過多個在線平臺傳播,登上熱搜,全網二次傳播倍率超1400倍。
交互性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人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自己的朗誦作品成為創作者,朗誦家的絕對主體地位被消解。同時,各新媒體平臺均為朗誦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即時反饋渠道,如評論、彈幕、點贊、不感興趣、取消關注等。新媒體平臺本身或調研機構可以將收視率、點擊率、觀看時長、受眾特征等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展現,為創作者提供反饋。創作者根據反饋對作品動態調整,提升作品面向不同受眾的精準性,實現分眾傳播。
(2)朗誦藝術的文學性向媒介性轉移
朗誦藝術的特質由于傳播媒介的改變呈現出文學性向媒介性的轉移。長期以來,學界一直把文學性看作是文學作品的核心,直到電子媒介時代,學界開始關注文學變異和文論轉型等問題。艾布拉姆斯曾提出文學四要素是文學作品、世界、作者、受眾,并將文學作品視為核心。在電子媒介時代,這種四要素的劃分呈現片面性。由新媒介所產生的影視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等成為藝術的主導類型,這類藝術形式以媒介技術為存在前提,文學性的決定因素讓位于媒介性的決定因素。人們意識到,先前人們之所以將文學性視為第一性是由于印刷媒介尚未受到挑戰,從而印刷媒介本身的主導作用未受到重視。事實上,文學這一概念的產生是以印刷媒介的存在為前提?!皬倪@個意義上說,‘文學’只是最近的事情,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西歐。”當電子媒介誕生繼而數字媒介興起,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學被新媒介重新打造,變成新的表達方式。因此,當今學界將文論要素歸結為五要素,即在文學作品、世界、作家、受眾四要素基礎上增加媒介要素,且媒介要素處于核心主導地位。
有關媒介性的理論建構始于文學領域,朗誦乃至其他藝術形式均遵循這一規律。朗誦藝術在不同的傳播媒介中具有不同的表達樣態和表現形式,朗誦的文學性、藝術性讓位于媒介性。朗誦之所以在小型詩會、廣場、劇場、廣播、電視等不同場合中有不同的呈現樣貌,核心是由于傳播媒介的不同。基于媒介主體性,朗誦作品要在某一傳播媒介中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根據該傳播媒介的特性改造自身,呈現出適應該傳播媒介的獨特樣態。在當下的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微信平臺、網絡電臺、現代化劇場、短視頻平臺等不同的傳播媒介均有迥異的特性,因此朗誦在不同平臺的傳播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表達手段,朗誦藝術的特質發生從文學性、藝術性向媒介性的轉移。
(1)朗誦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跨媒介生產:構建線下多維藝術生態
朗誦藝術時常與各傳統藝術門類發生跨形式媒介的生產,例如朗誦與書法、繪畫、音樂、戲曲、戲劇、舞蹈、影視等形式的轉化,構建了線下多維藝術生態,由不同形式媒介表達相通的藝術世界或故事。例如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實現了朗誦與流行歌曲的轉化,朗誦作品《山楂樹之戀》實現了朗誦與話劇、影視的轉化等,它們之間的藝術世界是相通的。
但朗誦尚未實現像電影、動漫等藝術形式所構建出的極具商業價值的藝術生態系統,如奧特曼、哆啦A夢、超人等,這是朗誦藝術尚缺的方向。
(2)朗誦與新媒體藝術形式的跨媒介生產:構建線上多維藝術生態
朗誦藝術不斷與新媒體藝術形式碰擦火花。新媒體藝術包括數字媒體藝術、電子游戲等。這類媒介不僅是一種傳播媒介,其本身也成了一種藝術形式,不僅有藝術傳播的功能,也有藝術生產的功能。朗誦藝術與數媒藝術等形式媒介的跨媒介表達已有較多成功案例,如智能語音的朗誦、洛天依的朗誦等。
值得一提的是,朗誦與電子游戲也出現了跨形式媒介的交融。電子游戲被稱作“第九藝術”。當今眾多國產電子游戲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朗誦也時常在游戲中出現。例如手游《王者榮耀》中的熱門角色“李白”,當用戶使用這一角色進行游戲時,會出現該角色的人物語音“將進酒,杯莫?!薄肮?,但愿長醉不復醒”“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等。這些語音內容主要出自李白的詩作,由配音演員錄制。這一游戲角色利用朗誦語音展現出人物的“詩仙”“酒仙”“劍客”等形象,不但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也讓用戶在娛樂中獲取傳統文化的有關信息。朗誦與電子游戲藝術等文娛產業的跨媒介交融,產生了傳統文化在現代媒介中新的介入方式,令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1)朗誦與其他傳統藝術材料跨媒介創作:構建朗誦新的表達樣態
朗誦與傳統藝術之間的跨媒介性也體現在跨材料媒介的創作交融,即一些其他傳統藝術的創作材料被運用到朗誦創作的材料中,或一些其他藝術形式本身也成了朗誦藝術創作的材料媒介。在朗誦的創作中,除語言外,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或其材料也時常作為朗誦創作材料的一部分融入作品中。例如在朗誦者表演的同時,配有的樂器演奏、戲曲展示,伴舞等,以及沉浸式朗誦中的建筑、雕塑等媒介,這類材料媒介極大豐富了朗誦藝術的表現手段。
(2)朗誦與新媒體藝術材料跨媒介創作:煥發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活力
隨著電子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朗誦藝術創作時常運用新媒體技術材料進行創作,實現朗誦與新媒體藝術的跨材料媒介融合,建構了全新的朗誦表達樣態。
當下的新媒體技術中,全息投影與虛擬現實技術尤為引人注目,其與朗誦藝術的跨材料融合增強了朗誦的沉浸式體驗,被運用在央視《朗讀者》等眾多朗誦節目中。這一材料媒介除舞美應用外,也成了朗誦藝術的表達主體,即利用該技術呈現表演者本身,使“不在場”的表演主體產生“在場”的魔幻效果。如山東衛視2018年春晚曾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實現主持人周濤與臺灣詩人余光中“同臺”朗誦《鄉愁》,成為晚會的一大亮點。
(1)媒介間性的制約
跨媒介性和媒介間性是一對孿生兄弟,要產生跨媒介性就必須面對媒介間性的問題。媒介間性指的是不同媒介之間的差異和聯系,而媒介間性的制約作用主要是媒介間的差異造成的。朗誦藝術選用不同媒介進行傳播必須要首先解決不同媒介特性的差異問題,如朗誦藝術本身的綿延悠長特征與短視頻媒介的短平快特征相背離。這突出表現為大量未經改造的朗誦視頻被直接上傳至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后播放量寥寥無幾。不可否認這些朗誦作品在語言表達、情感體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但由于媒介第一性,媒介間性的存在使此類朗誦作品在短視頻平臺難以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基于媒介主體性,將朗誦作品改造成適應短視頻特征的新型樣態。
(2)傳播策略的單一
相對于影視行業、流行音樂行業常使用的名人效應、超級IP、饑餓營銷等琳瑯滿目的傳播策略,朗誦藝術的傳播策略顯得較為單一。事實上,隨著朗誦藝術的市場價值和商業模式逐步被挖掘,朗誦界可以從其他藝術行業的營銷策略和成功案例中獲取啟示,進一步提升朗誦藝術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打造現象級朗誦文創產業。
(1)朗誦藝術的碎片化
朗誦藝術需要進行碎片化改造以實現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藝術靈韻的消解是德國哲學家本雅明早在機械復制時代就已經窺見的藝術演變趨勢,這正是由媒介技術的發展對藝術產生的影響。在數字媒介時代,朗誦藝術的靈韻進一步消解,想要在短視頻平臺完整保留朗誦的綿延悠長特性是不太可行的。朗誦藝術在短視頻媒介傳播時,要適應該媒介“短平快”特征,例如可節選稿件中最經典、最易引發共情共鳴、最易產生話題、思考的語句段落,并綜合利用視頻、配樂、圖片、特效、動畫等材料媒介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設置更多看點,以實現朗誦藝術在短視頻平臺的碎片化傳播。
(2)朗誦藝術的事件化
朗誦藝術可以運用事件化策略進行傳播。陶東風曾說:“被媒介關注成為公共事件甚至新聞事件之后,才會受到公眾關注,才能擺脫所謂‘邊緣化’的命運。”朗誦在完善作品本身的同時,可利用事件化傳播進行宣傳。事實上,2020年的戰“疫”情朗誦熱潮離不開疫情本身所造成的事件熱度,央視《朗讀者》節目也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報道主持人董卿在幕后進行籌備工作的相關新聞進行事件化傳播。因此,事件化傳播是朗誦藝術擴大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朗誦藝術的劇情化
朗誦藝術可以通過劇情化的呈現以朗誦劇的形式增強敘事性和可看性。眾多藝術形式通過劇情的加入成為新的劇種,如音樂劇、舞蹈劇、戲曲、話劇、電視劇、網劇等。朗誦與劇情的融合可以成為朗誦劇,兼具朗誦性和戲劇性。目前朗誦劇在不少地區已有實踐作品,如上海戲劇學院創作的朗誦劇《黃炎培》、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創作的朗誦劇《聲音·聆聽》等。朗誦劇是一種值得被繼續調整、完善并推向大眾的藝術形式。
當今的朗誦藝術表現出顯著的跨媒介性特征,在傳播媒介、形式媒介和材料媒介方面均有體現。朗誦藝術通過跨傳播媒介的交融,形成了線上線下多元化的全媒體傳播矩陣,覆蓋廣闊地域和人群,增強了傳播力和影響力。朗誦藝術通過跨形式媒介的生產,利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化與共敘,構建多維化的敘事系統和藝術生態。朗誦藝術通過與其他藝術材料的融合創作,豐富了朗誦的表現手段,尤其是與現代數字媒介藝術的融合使朗誦藝術呈現全新的表達樣態,煥發出在新時代的生命力。
由于媒介的日益變化,媒介性的朗誦藝術必然因媒介的發展繼續產生新的演變,因此本文的觀點必然帶有時效性方面的局限性。未來,朗誦藝術必須與時俱進,以媒介視角繼續探求朗誦藝術跨媒介拓展的可能性,使朗誦藝術與更為豐富、廣泛的媒介發生關聯和碰撞,煥發出持續的生命力和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