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杭州 310005)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苯虒W過程應當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沉浸在課堂中而忘記了周圍一切時,學習環境首先應該是積極的,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必經創設一種讓學生感到愉悅的學習情景,達到師生共同參與,情感交融,優化教育,優化枯燥的基本功形體課。在改善學習教學氣氛的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創建這個積極主動地學習環境,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應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過程。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為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并且也應當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使其自主學習,不光只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還要做到“知其所用”和“知其誰用”。
此課程把中專階段腿、毯、把、身為一體的訓練課程,拓展為培養學生從基礎出發,廣泛學習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通過創造真實舞臺環境,充分實踐,讓學生體驗戲曲舞蹈在舞臺上如何調度產生表達,了解舞臺上戲曲舞蹈的空間性、表現性的內在和體現形式。要求學生將腿、毯、把、身四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編創15分鐘之內的形體組合,編排過程中,結合音樂充分運用戲曲形體元素、舞蹈元素及服裝、道具,呈現一段綜合性戲曲形體表演組合,學會如何在舞臺空間進行調度,如何表達人物情感,把傳統戲曲身段的藝術元素運用各個門類的藝術手段進行包裝,創造出一個舞臺藝術空間,在考核班級班風、團結精神和凝聚力的同時,讓戲曲表演以新的面貌和更具時代氣息的形象展現給觀眾,更快適應藝術領域及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要求和發展。
編創層面創新,加入命題創作,指選擇一個情景,提出命題(揭示主要舞臺行動),充分使用戲曲身段動作來挖掘舞臺交流,要求有場景設計和人物扮相,可利用相應的道具。自己設計的動作并配上與內容相符合的音樂。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我國古代“樂”“舞”是不分開的。首先師生共同來了解和分析音樂的背景,然后依照音樂的旋律、節奏、長度來準確設計身段的語匯,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既培養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分析能力,又為學生感知音樂作品的內涵和再創造提供了可能。
畫面創作,畫面創作就是把靜止的一個畫面變成一個戲曲舞蹈的過程。讓畫面活起來,由一個點延伸成了一條線。深入挖掘畫面的內涵,努力追求創作的作品與畫面的意境。
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功法、身韻、戲曲詞匯,通過學習最終達到刻畫人物高度的層次,在學生掌握外部身段技能之后,將身段的基礎理論知識引入課堂,增強教學的信息量,進行研究式學習。在豐富技巧學習和元素積累的基礎下,進行創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不斷實驗鞏固。在課堂中,首先要打破程式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形體設計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設計為四個階段。
通過拷貝來完成基礎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功法、身韻、戲曲語匯,最終達到刻畫人物的最高層次。同時基礎訓練又是一切創作的根基;豐富的技巧和元素的積累才是創作的手段。所以,程式套路組合訓練及劇目表演片段訓練在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場、手位、臺步、指法,折扇、團扇、雙劍、水袖、云帚等身段組合,《游園驚夢》《拾玉鐲》《天女散花》等劇目表演片段,程式套路組合有走邊、趟馬等。這些戲曲程式是一代又一代的藝人智慧創造的結晶,通過程式,戲曲藝術才得以流傳至今。
主要培養學生編排中能合理運用其他形體元素重組形體表演的能力。以戲曲身段程式套路和戲曲舞蹈為主要教學內容,將戲曲程式套路進行拆分重組和改編。要求學生對程式套路及戲曲舞蹈表演結構進行分析。將原有個人表演內容改編重組為集體表演,要求編排合理融入其他元素,突出形體節奏和隊形變化。學生通過重組訓練,為后階段戲曲形體設計組合的編創思路起到鋪墊作用。
如:戲曲群舞。在舞蹈藝術中,群舞體現的是一種集體的形象美。它重視在隊形、畫面的巧妙變化中去體現主題意境;重視在流暢、委婉的動作組合中去突出人物形象和情緒的變化,更非常重視風格、色彩上的獨特和新穎。戲曲群舞就是在舞蹈群舞的基礎上,融和戲曲特有的韻律感和程式美,賦予傳統藝術更新更美的魅力。比如水袖舞《夜深沉》,舞蹈以京劇曲牌為表演載體,25個姑娘翩翩登場,搖、拋、甩、收、翻,將手上的水袖舞成了一副“百花”盛開圖,舞動的水袖極富韻律感和造型感,讓戲曲與舞蹈聯姻,古為今用,京為舞用,京舞聯袂,相得益彰,是對傳統的中國戲曲舞蹈的豐富和發展。
著重培養學生戲曲形體表演組合編創能力。學生將腿、毯、把、身四門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編創15分鐘之內的形體組合。要求學生編排過程中,結合音樂充分運用戲曲形體元素、舞蹈元素及服裝、道具,呈現一段綜合性戲曲形體表演組合。
如:獨舞、雙人舞和三人舞:這類型的舞蹈偏重于情緒和技巧的發揮,或構思別致、情節動人、人物生動。新編京劇《華子良》中“竹筐舞”的身段設計是非常成功的戲曲獨舞,演員借鑒吸收了傳統劇目《乾元山》的程式動作槍和圈運用,對固定的程式進行解構,通過想象力重新結構以賦予動作新的生命,使之產生新的意境和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利用拷貝內容中基礎教學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帶來了可改編的素材,讓學生利用基礎學習中所學的內容,編創出一套包含了腿毯、折扇、長綢等戲曲元素的綜合性戲曲形體表演。
基礎身段課程教學的改革需要有創新的思維作為起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改革應該遵循三個宗旨:一是打破傳統教學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舊模式;二是遵循以人為本的觀念,給學生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三是能根據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識內容,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對于身段教學來說,老師講解動作要領和示范,學生刻模,這樣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是對于社會經驗、個人經歷不豐富的學生理解表現劇目的彌補和幫助。所以,這里的“打破”并不是對舊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拆掉教學思維里的“墻”。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領悟基礎身段動作的意義。給學生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是教師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勢、興趣,制定課程內容,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習的接受性、理解的創造性發揮到最大。根據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即是教師在編排身段基礎練習的時候,可在創作層面跨出戲曲,大膽借鑒吸收舞蹈動作,豐富本身的技巧,擴充原有的身段語匯,同時鼓勵學生向其他劇種學習,自主創新。
上文所述拷貝能力、重組能力、編創能力等皆為學生所需完成學習的創作部分。創作才能是從事藝術的靈魂,培養學生能夠承擔起更多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使教學改革的探索勢在必行。
戲曲群舞、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情境小舞劇這幾種方法訓練的核心要義在于通過動作“可能性”訓練實現思維的開發,讓學生從動源、情感、形式風格以及單純動作本身的眾多體驗切入,尋找規律,提升動作的邏輯性,對固定程式進行解構,通過想象力賦予動作新的生命力,延伸原有的形式風格與動態,使之產生新的意境與情感,由此實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創法自然的中國戲曲舞蹈的精神特質。
操作方法包括即興造姿、相反對比法、節奏變化法等。這些共同構成了有著自己鮮明藝術特色的戲曲舞蹈,在此基礎上,身段教學要求在保持自身鮮明特色和藝術風格的同時,達到形神并茂的藝術境界,在舞臺表演中,用高超的演技征服觀眾,以出神入化的神韻感染觀眾。
編創層面創新教學的目的是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該課程中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此對于文化基礎好的學生來說,讓她們多參與創作作品中文案、結構的研究,使她們在理論研究層面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間。這樣一種相互合作關系,實現優勢的互補。同時對于平衡學生學習心態、保持學習興趣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教師經驗的增長,學生認識的提高以及師生之間的碰撞使方法涵蓋的內容更具自由性與靈活性。
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將傳統教室里慣性思維下的復制型教學模式,轉化為創新思維下教學相長的發展型教學模式,這并不意味著要違背符合戲曲教育規律的必要訓練,只是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們需要提高自覺性,關注在不斷動作重復中,有沒有啟發學生們的思想同步運轉,有沒有帶給他們更多新知識新經驗新文化的啟迪。此種教學模式雖然對于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卻能促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實現對具備綜合而全面的戲曲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
當今群眾文化生活要求的迅速發展與就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更新,專業團體對人才專業及非專業能力要求的廣泛提高。形體設計課將腿、毯、把、身綜合為一體,在原有的戲曲專業程式化身段教學方法上借鑒吸收舞蹈,豐富原有戲曲身段語匯運用,突破傳統戲曲程式化教學,化被動為主動、化單一為豐富,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內容展現轉變為成品舞臺化的呈現,拉進學生與舞臺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加深學生對劇目表演中不同角色的理解體驗。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通過形體設計課開拓關于形體拓展設計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戲曲專業與非戲曲專業的綜合能力與素質,顯露出更為綜合而全面的戲曲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適應崗位的需要,能夠承擔起更多富有創造力和挑戰性的工作,擴大畢業后的就業選擇,滿足傳統文化教學方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與傳承做出更有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