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梅
(菏澤市立醫院風濕免疫科,山東菏澤 274000)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并且以關節表現為主的系統性炎癥疾病,主要是以外周關節病變為主。有小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皮膚、眼部、肺部、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的關節外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類風濕關節炎合并神經系統病變,會導致患者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等出現異常,而其中以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更為常見[2]。根據學者的文獻研究分析,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其中外周神經病變的檢測率高達40%,其研究指出類風濕關節炎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3]。合并疾病的臨床表現是較為多樣的,會出現神經病變支配區的感覺異常,比如手部麻木,肌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肌肉萎縮。本次研究主要探討類風濕關節炎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特點,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菏澤市立醫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5例類風濕關節炎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 (51.3±2.3)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3±1.3)年。選取同時期35例單純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 (50.6±2.1)歲;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8±1.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菏澤市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滿足中華風濕病學RA分類標準[4];②神經病變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釋。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對上述所有入組的研究對象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重點了解患者以往的治療方案,激素的使用劑量和療程,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物、生物制劑類藥物的使用劑量及使用時間。對上述患者均進行體格檢查,觀察其是否有血管炎征象,記錄腫脹、疼痛及畸形的關節情況,同時還對上述患者進行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肌腱反射,肢體感覺運動等。對以上患者均進行實驗室檢查,主要為記錄患者的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C反應蛋白 (CRP)、血沉 (ESR)、類風濕因子 (RF)、抗環瓜氨酸肽 (CCP)抗體,以及血脂、血糖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關節表現情況,從腫脹關節數、關節疼痛評分、關節畸形數、關節畸形時間等方面評價。其中關節疼痛評分以疼痛視覺模擬(VAS)量表進行評價[5],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分析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和未合并患者的炎性指標及RF、CCP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以t檢驗。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關節表現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腫脹關節數、關節疼痛評分、關節畸形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但是在關節畸形時間方面,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關節表現情況 ()

表1 兩組患者的關節表現情況 ()
組別 例數 關節腫脹 (個) 關節疼痛評分 (分) 關節畸形數(個) 畸形時間 (年)觀察組 35 11.21±1.73 13.28±1.77 1.23±0.74 12.53±2.18對照組 35 6.35±1.62 9.95±1.67 0.58±0.25 11.24±2.19 t值 1.131 3.233 4.923 0.552 P值 0.000 0.001 0.000 0.290
2.2 兩組患者和未合并患者的炎性指標及RF、CCP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RF和CCP的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但是兩組患者中的CRP、ES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及RF、CCP情況 ()

表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及RF、CCP情況 ()
注:RF:類風濕因子;CCP:抗環瓜氨酸肽;ESR:血沉;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RF (U/mL) CCP (IU/mL) ESR (mm/h) CRP (mg/mL)觀察組 35 537.32±134.67 249.62±51.33 44.81±7.66 65.95±18.86對照組 35 236.39±59.81 112.52±50.69 45.29±8.03 67.21±16.77 t值 12.082 11.243 2.550 2.295 P值 0.000 0.000 0.399 0.384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程和周圍神經病變有一定的相關性,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一旦病程超過10年,其繼發周圍神經病變的風險會增加3~4倍[6]。在蓋楠楠的研究中,病程超過10年,出現神經病變的患者僅為16例;而一年之內就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的則有7例[7]。因此也間接的證明,病程短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繼發周圍神經病變的可能性并不低,所以也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病變和病程的長短沒有太大的關系。
在本研究數據顯示,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腫脹關節數、疼痛關節數、關節畸形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關節畸形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其病情比沒有周圍神經病變的活動度更高,所以關節的腫脹數也較多。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大多數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之后,才會去實施神經電生理檢查明確診斷,而在患者沒有明顯癥狀時,采用肌電圖和神經傳導的電生理技術,也可以檢測出患者的異常情況,這也是作為類風濕關節炎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診斷方式[8]。而在研究的35例患者中,僅少部分患者是無明顯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訴,但是通過體檢會發現患者的神經系統異常。
RF和CCP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特異性抗體,其中CCP顯著升高,被認為是合并周圍神經病變高發的因素之一[9],在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在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觀察組中,其RF和CCP的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因此也證明了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如果CCP明顯增高也可作為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參考因素[10]。因此對于高滴度的RF和CCP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完善對其神經系統的檢查,避免遺漏早期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同時在研究中也發現周圍神經病變的觀察組患者CRP和ESR的數值和不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對照組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臨床中也沒有關于免疫球蛋白和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的報道,所以排除免疫球蛋白和周圍神經病變相關的可能性。
通過研究結果可知,對于腫脹關節數多、病變活動度高、RF及CCP增高的患者而言,應及早地進行電生理檢查,明確診斷后,需要及早治療,盡可能地降低活動病變程度,改善臨床癥狀,進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