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摘? ?要]葉圣陶先生提倡“教是為了不教”,這種“不教之教”的教育思想強調教師不能“為教而教”,而需要在尊重學生、關注學情、注重方法和著眼長遠的基礎上教。因此,初中語文教學需要通過以生定教、先思后教、邊做邊教和分層施教等方法,建構更務實、開放和靈活的課堂教學范式。
[關鍵詞]不教之教;以生定教;先思后教;邊做邊教;分層施教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6-0008-02
“不教之教”最早可見于《呂氏春秋·君守》,主要指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進行的教育,也指在日常言行中通過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不教),最終達到“教”的目的。葉圣陶先生創造性地把它引入教學中,提倡“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這其實已經改變了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教”成了學習的目的,學生主動掌握學習方法之后,即使減少“教”的步驟,他們也能自覺成長。因此,用現代視角來看,“不教之教”就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就是要在日常教學中教會學生自覺、自主和主動學習的方法。
事實上,現在一些初中語文課堂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體現,一直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以致思考弱化、討論淡化、效能退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課程難度的加大,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日漸衰微,學習的興趣也受到極大影響,甚至發展到厭惡逃避。一線語文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圍繞以生定教、先思后教、邊做邊教和分層施教等方法,創新教學內容,始終維護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并逐步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關鍵能力。
一、以生定教,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教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加上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基礎和積累,他們對人對事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態度,可以說他們在語文學習上早已不是一張“白紙”。教師在上課之前的所有設計都只是預設,需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檢驗和改進,同時教授兩個班的教師對此深有體會,在教第一個班時總覺得磕磕絆絆,而到教第二個班時卻流暢自然。其中原因很簡單,教師在教第二個班時,已經根據學情對教學內容和流程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因此,“以生定教”首先要關注學情。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對社會的認知等,都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利用的資源,能助力教學效能的提高。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他們會把自己看成“小大人”,并且有了“被關注”“被尊重”的自我意識和要求,也有了對教師某些說教或行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在課堂上主動表現的機會,有效實現“用學生的嘴說老師的話”,引導學生利用伙伴間的影響力,完成默會知識的傳遞。教師在教之前,要了解本班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以便讓教學更容易滿足學生的需求,更易于被學生接納。每一位好教師都要“以生定教”,從契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角度,營造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采用學生能理解易接受的方法去設計、安排教學。這樣自然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另外,“以生定教”需要避免無謂的遷就或人為的拔高,既不能低效空洞地表揚,又不能高調架空地分析。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浸潤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并結合已有的社會經驗和知識能力,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進行自我修煉、自我領悟和自我生長的過程。
二、先思后教,在學生思考理解后教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最重要的無疑是學會思考。學生的每一次思考,無論成敗都是有意義的。積極思考有助于學生培養興趣、集中精力,進而深入學習。“先思后教”就是要讓每一節課從教學導入開始,便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先思后教”需要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師始終要堅持自己的“教”發生在學生的“思”之后。比如在《黔之驢》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驢、虎的形象。教師先讓學生尋找文中的語句來分析比較,再幫助學生梳理并進一步明確相關內容,最后結合情節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中驢、虎的行為和語言,使學生逐漸深入了解驢、虎的性格,挖掘文中蘊含的寓意。正因為學生有了前期對驢、虎言行的思考,他們才能有自己的話可說,有自己的情可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不一,這正是教師深入開展小組合作研討的契機。學生先思考,教師再教授的方法,不僅踐行了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強調的“思學并舉”的要求,而且更突出了學生的思考對課堂教學深入開展的作用。
另外,“先思后教”很好地體現了教師“教與不教”的要求,教的是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不教的是學生已會的、自己能學會的、怎么學也學不會的。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觀察、多表述、多動手、多推導。這樣,才能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逐漸養成學生“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的習慣,把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課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邊做邊教,在學生合作學習中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懂,但在實際的課堂中,學生更多期待的是教師的傳授,而忽視了同伴之間的影響。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學生誤認為只有教師的教導才可以讓自己進步,二是初中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自尊心強,缺少對同學的信任,覺得他們幫不上自己。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推動互助式伙伴學習的開展,讓學生根據座位就近組合成學習共同體,進行各式幫扶或合作,以增強互信,豐富課堂教學內涵。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設計能夠提供交流展示機會的課堂活動,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比如,教師在課前安排一定的反饋練習,并讓學生帶著這些練習所呈現的差異性開展學習活動,以推動不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種讓學生自主表達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方法的方式,更容易引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進而逐漸影響他們彼此的思維、態度、行為,乃至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學生在教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有所收獲。
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加強引領。從正面來看,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差異成了他們學習的助推器,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近的學生,不但會把各自的知識與技能教給伙伴,而且會把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教給伙伴。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增強自信,而且有助于促進生生互動。但從反面來看,一些學生的不良言行等,容易引發學生間的矛盾,需要及時規避。
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學生是教與學活動的主體,是課堂教學中最活躍的一分子,他們絕對不是消極被動的陪襯。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討論辨析,有時還會觸發許多創新,從而不斷為課堂教學增添亮點和趣味。
四、分層施教,在學生產生不同需求時教
班級授課制的優點和缺點眾所周知。受疫情影響,“空中課堂”“線上教學”等授課方式廣受關注。這些方式雖然滿足了不接觸、大覆蓋面的教學需求,但也更多地暴露了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以及師生之間互動不夠、反饋不暢等缺點。筆者發現,受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經過一個多月的線上學習,原本學業水平便參差不齊的學生更“兩極分化”了。教師要明確,有效分層、因材施教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
復學后,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兩次有針對性的摸底反饋測試。教師根據反饋的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分層教學:一是教學目標分層。教師把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調整和劃分,確保不同學生都能找到與其相契合的學習目標。二是實踐活動分層。針對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優秀生互助合作,自主構建知識結構;中等生深化理解,穩中求進;學困生激發興趣,體驗進步和成功。三是訓練測試分層。教師自己設計作業和測評試卷,按照不同難易程度劃分為基礎、提高和拓展等多個類別,使學困生有題可做,且能做對,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四是評價方式分層。以往在評價時,一些教師往往只關注優秀生或學困生。教師可按照班內學生的水平將他們分成三四個層次,并設置每個層次的“進步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進步的“曙光”。分層教學不是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把教學的各個環節進一步細化,使它們更具有針對性,從而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都能有用武之地。
初中語文教學要“點面結合”,不僅要讓學生接受到優質、均衡、公平的教學,而且要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審慎穩妥地應對,有效落實“一班一策”“一生一策”,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是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教師的教必須讓位于學生的學,“不教”之舉是激發學生“自學”“再學”“深學”的大膽嘗試,“不教”之思是豐富現代課堂教學方法的有力支持。學生也許現在還不懂得“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的道理,但教師必須將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最高信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各種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有良好的氛圍,能自由地思考、自主地探究并尋找到適切的學習方法。我們要相信:“授之以魚”,不如不需要教也會“漁”。
[? ?參? ?考? ?文? ?獻? ?]
[1]?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成尚榮.葉圣陶“不教之教”:核心素養的教學實現方式[J].教育家,2017(24):19.
[3]? 成尚榮.“以學為核心”與“不教之教”[J].江蘇教育,2013(26):1.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