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
[摘? ?要]《桃花源記》篇幅短小,但表意豐富,文辭優美,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教師可從美景、美境、美愿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文章的美學價值,使學生深度了解文本意蘊,感受作者思想。
[關鍵詞]《桃花源記》;陶淵明;美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6-0025-02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品之一,現被選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文章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描述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階級的祥和社會,表達了作者對于當時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慨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篇幅短小,但表意豐富,文辭優美,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桃花源記》的描寫情景結合,處處洋溢文意之美,感悟和體會文章的美學價值,對于深度了解文章的意蘊,感受作者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現桃源,精心渲染,呈現美景
桃花源的出現突然而驚喜,陶淵明通過虛構的方式,巧妙設置懸念,增強了文章的浪漫與神秘色彩。作者以獨具匠心的方式在虛實結合中營造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這使文章的情節撲朔迷離,引人入勝。一片美麗的桃花源,暗示著漁人此行必定非比尋常。
文章主人公漁人,本無特別之處,是“武陵人”,且以“捕魚為業”,一次偶然,他“緣溪行”,“忽逢桃花林”,這使他展開了一次探秘之旅。與平常所見不同的是,此片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放眼望去桃花似海,清香撲鼻。眼前的盛世美景,使漁人“甚異之”,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驅使漁人“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在寫發現桃花源時著墨不多,但卻將美景展現了出來。發現桃花源是偶然,而探尋追蹤桃花源卻是必然,因為如此美景,如此秘境,怎能不激起發現者的好奇心?由此為全文情節的展開做好了鋪墊,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氛圍和美麗意境。
用詞精練,勾勒美景,設置懸念,渲染氣氛,《桃花源記》的開篇首先將一番色彩明亮、浪漫繽紛的景象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在描繪桃花源的美麗景色時,陶淵明所用的修飾詞語并不多,但卻字字用心、詞詞精練。河水清冽,桃花盛開,葉映水中,花落溪上,這番美景足以使人流連忘返。一次偶遇,一片美景,一份驚喜,一場探尋,這便開啟了桃花源的發現之旅,為探尋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二、走進桃源,別有洞天,展現美境
“良機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再得到了。”顯然,漁人是幸運的,山重水復終于見得桃花源的“廬山真面目”。陶淵明以自然雅淡的筆調、清新質樸的語言重點刻畫了“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與外界的生活相比,桃花源的生活祥和安靜、富庶幸福。陶淵明生活在動蕩不安、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的東晉時代,桃花源中這般悠閑的生活,在當世百姓心中是遙不可及的。
陶淵明所勾畫的桃花源中眾人的生活,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化身。陶淵明通過描寫美境,展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桃花源中的自然景象是美好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平坦的農田,整齊排列的居舍,肥沃的土地,茂盛的竹子,美麗的池沼構成了一幅安靜祥和的田園畫面。“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的小路交錯縱橫,雞鳴狗叫的聲音從耳邊傳來。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人心生安定之感。“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農田中是辛勤勞作的人們,他們享受著創造幸福的快樂,老人和孩子都帶著歡樂而祥和的表情。漁人看到的是美麗的自然風光、安定的生活環境、幸福生活的人民,此情此景使他心生向往。其次,桃花源中的社會風氣是美好的。作為一個外來者,漁人的到來并沒有受到桃花源中人的攻擊和排斥,反而是“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中的人用熱情、真情去接待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對于漁人的困惑和不解,桃花源中的人并無隱瞞,“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人們熱情而周到地款待了漁人,漁人在桃花源度過了短暫而難忘的時光。桃花源中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壓迫,而桃花源外卻是戰火紛飛,人民生活窘迫不堪。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狀態和淳樸民風,使桃花源成為人們心中向往的美好境界。陶淵明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之美,構筑了桃花源的美好,把現實社會與桃花源進行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對桃花源產生無盡的向往和期待。
有人說《桃花源記》浪漫且神秘,但仔細品味后可以發現,這種浪漫唯美之中又包含著陶淵明無盡的痛楚和悲憤。陶淵明對時代、對東晉朝廷、對社會生活有著高度的反思和警覺。常年的割據戰亂,朝廷內部劇烈的矛盾,當政者的腐敗昏庸,使社會愈發動蕩不安,使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陶淵明心有遠大的志向,但無奈一直沒能得到當權者的重用,其難以在朝廷上有施展拳腳的機會。陶淵明有著無盡的痛楚、悲傷、憤慨和無奈。壯志難酬的他只能通過虛構的桃花源來傳遞個人的追求與理想,表達對現實的否定和抨擊。陶淵明是隱士,但不是消極之人。陶淵明于公元405年辭官隱居,但即便身處江湖之遠,他仍然關心國家大事。辭官后的陶淵明對劉裕政權深感不滿,于是創作了此篇《桃花源記》。鐘嶸《詩品》有這樣的評價:“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三、離開桃源,復尋不見,寄寓美愿
離開桃花源后,漁人沒有遵守諾言,而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為何報告官府,讀者不得而知,或許漁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過上美好的生活,或許是想通過報官得到更大的好處。但無論哪種想法,漁人都辜負了桃花源中人的信任。對于漁人的做法,陶淵明顯然是持否定態度的,品德不高尚、背信棄義之人是無緣再遇到桃花源的。陶淵明通過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的鮮明對比,展現了強烈的諷刺意味。桃花源經漁人的描述,成為人們追尋的理想圣地。“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南陽有一個品行、操守都十分高尚的人,名字叫劉子驥,劉子驥聽說了這件事情后,非常高興,計劃前往,但劉子驥的愿望并未實現,不久就因病而離世,后來就沒有人再提及此事了。陶淵明以沒有人尋找到桃花源作為文章的結尾,可謂獨具匠心,他以留白的形式,激活人們對于桃花源的各種想象。看到此處,關于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桃花源,對讀者來說已不重要。因為讀罷此文,每個人的心中都已大致建構起了精神上世外桃源,讓心靈的棲息地能夠花開不敗。這也是陶淵明寫作此文的意圖所在,雖然沒有尋到桃花源,但是有無限的美好留在了心中。
毛主席在《登廬山》中這樣寫道:“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記》以出乎意料的結尾為人們留下了千年不解之謎。《桃花源記》的結尾頗具戲劇性,如果說文章開篇設置了無盡的懸念,那么結尾則留下了無盡的猜想;如果說文章開篇使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讀下去,那么結尾則使人回味無窮。《桃花源記》的結尾留下的是一個句號,因為后人遍尋桃花源未果。文章結尾留下的也是一個問號,因為有些人認為桃花源確實存在,但為何尋而未果,他們的心中始終留有疑惑。文章結尾留下的更是一串省略號,無論人們是否去探尋桃花源,自《桃花源記》問世之后,它始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思考,去求索,去為心中的“世外桃源”而努力奮斗。所以說,《桃花源記》是一千多年之前的陶淵明結合自然的心境、樸素的筆法,留給后世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包含其最真切的祝愿。
陶淵明有滿腔的熱忱,即使身處動蕩的社會,他依然對美好充滿希望和向往,依然敢于以美好抨擊黑暗,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美在景,美在境,美在愿,《桃花源記》折射出了陶淵明的精神世界。面對現實的困難,世俗的紛擾,我們應如陶淵明一般,始終相信未來可期。
[? ?參? ?考? ?文? ?獻? ?]
[1]? 蘇志萍.桃源的密碼:《桃花源記》再解析[J].青海教育,2020(5):28.
[2]? 楊夢琪.《河童》與《桃花源記》中世外桃源意象的探析[J].名作欣賞,2020(15):89-91.
[3]? 張嘉媛.生態美學視野中的“桃花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2):12-15.
[4]? 唐明生.和諧:《桃花源記》的生態美學解讀[J].社會科學論壇,2010(11):63-66.
(責任編輯? ?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