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雨
【關鍵詞】紅色文化;藝術類院校;學生黨建
一、紅色文化融入藝術類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為了實現和維護中華民族獨立,在實現國家富強的進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精神。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能夠為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確立、人格的完善、道德品質的培養等提供滋養,有助于將高校學生黨員真正培養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者。藝術類院校大學生是一個極具優勢和特色的大學生群體,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群體相比有更加突出的特點。藝術類院校學生黨建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一些符合學生本身特征和專業獨特性的項目,從藝術專業的視角來探索大學生黨建實踐創新路徑,引導學生詮釋與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精神。
(一)紅色文化能夠為學生黨建工作提供思想支持
學習紅色文化有利于保證藝術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向、維護學生思想穩定、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能夠使學生黨員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其政治覺悟、發揚其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其服務奉獻意識、激發其為社會主義拼搏奉獻的動力。同時紅色藝術作品可以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豐富鮮活的素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鮮活性、影響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使黨建活動卓有成效。因此高校要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深化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利用歷史重大事件周年紀念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實踐基地等組織開展大型主題教育活動,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道德教育與價值引領作用。
(二)紅色文化能夠為學生黨建工作提供載體
中國革命史中蘊含著豐富的養料。紅色主題博物館、紀念碑等記載的豐富的歷史故事,無不展現出革命先烈激昂的革命情懷,這些都能夠極大地鼓舞和調動廣大學生黨員學好歷史、講好紅色故事的熱情。在參觀這些紅色場館時,要讓大學生了解革命者和先輩們的艱辛奮斗歷程,繼承并發揚優良革命文化傳統,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
藝術類院校大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時,要深刻體會革命先烈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勇于奮斗的精神。這些榜樣的力量無形之中會觸動大學生,促使他們將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應用于實踐。同時通過一些紅色實踐項目,能夠加深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助力其創造出更多扎根于生活、服務于人民的紅色藝術精品。
(三)紅色文化促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中一些經典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手法、創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能夠使藝術類院校大學生在創作中全方位地了解其歷史發展過程,理解其創作意境,深刻理解和感悟這些作品,增強文化自信和使命感,努力創作出符合國情的藝術作品。
二、上海紅色文化資源概況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中國共產黨實現遠大夢想的起航地,上海擁有豐富的歷史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無數革命志士在這里探索救國道路,在這里進行革命斗爭。1921年,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革開放后,上海迅速崛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上海這座城市的紅色文化也體現了改革和創新的時代精神。上海以其獨特的優勢形成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發展的海派文化,彰顯出上海特有的城市精神面貌。
目前,上海的紅色紀念地多達1000多處,包括中共一大會址、二大會址、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毛澤東舊居、陳云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龍華烈士陵園等。如何不斷發掘和修繕上海紅色歷史遺跡,將其中獨特且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黨建工作融合到一起,將其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落實到立德樹人的各項根本任務中去、融入到人才培養中去,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與研究。
三、紅色文化融入藝術類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路徑
(一)注重傳承經典,構架理論教育
一是將紅色文化的經典歷史內容融入黨課,構架出生動的理論教育活動。藝術類院校學生通過學習研究上海紅色文化,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增強理想信念與黨性修養。以圖證史是歷史研究的新方法,也是黨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藝術類院校可以利用相關美術作品展覽給學生上“四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例如陳逸飛和魏景山合作的《占領總統府》就是一幅非常具有知名度的黨史題材繪畫作品,用具象寫實的視覺形象記錄了當時的事件,使人們能領略到當時的盛況,此作品在中國油畫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挖掘紅色資源,利用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建構特色紅色文化環境,以增進黨員的文化認同感,發揮美術作品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師生可圍繞美術作品暢談創作背景、藝術表現力等,這比單純講理論知識更生動形象。通過賞析作品,還原作品中的事件,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以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紅色文化經典,充實自己的底蘊,使其將個人理想信念與中國夢聯系起來,并用專業作品表達出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同頻共振之感。
(二)依托新媒體平臺,拓展紅色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已經發展成為主要的新媒體傳播平臺,這些傳播平臺能讓紅色文化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表現形式也更加生動活潑。藝術類院校應利用好網絡陣地,積極拓展網絡渠道,讓學生用新視角、新名詞詮釋他們喜愛的紅色文化主題,讓網絡傳播紅色文化這一形式融入學生黨建工作。一是藝術類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可以借助官方網站,以專題形式精編紅色美術作品賞析,以聲畫等視聽語言進行呈現。二是學校組織的各類紅色校園活動可以以抖音直播的形式展現,這樣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群體影響力更大,或者以話題討論、主題活動等互動形式,鼓勵學生黨員以貼近實際、發揮實效的原則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紅色作品,以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紅色文化活動。
(三)豐富實踐體驗,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藝術類院校學生黨建工作應該結合自身特色,用藝術升華的方式開展。從黨員學習需求出發,鼓勵、引導學生黨員創新學習載體和形式,將創作與教育相結合。學生黨員可以以繪畫的形式創作紅色題材宣傳畫,拍攝紅色題材動畫、微電影。學校也可以與各大紀念場館合作,積極開發文創產品,將紅色元素融入產品開發中,以年輕人喜愛的青春化、二次元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同時可以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黨建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制作,營造紅色文化的氛圍,在活動中著重引發廣大學生的深層思考,使廣大學生能夠在紅色文化浸潤的過程中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審美的多元化和對藝術價值的個性追求,當代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播有了更高的要求,藝術類院校有責任引導學生黨員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對國家的認同感。上海是弘揚紅色精神的重要基地,要利用好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因勢利導,積極主動探索,用藝術的多樣性講好紅色故事,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內涵的黨建活動,不斷開拓藝術領域新的實踐空間和全新價值,著力加強建黨百年重大主題文藝作品創作,做優紅色文化黨建項目,產出既能體現和傳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又符合當代人審美要求、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上海”系列報道[EB/OL].央廣網,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925/t20170925_523964213.shtml,2017-09-27.
[2]王新學.院校基層黨建中的紅色文化探索[J].黑龍江教育,2021(1).
[3]孔亮.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特色、優勢及研究述評[J].上海文化,2020(10).
[4]王家慧.心系農行永葆共產黨員本色[J].貴州城鄉金融,2013.
[5]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2016-08-05.
[6]于安龍.論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育評論,2015.
[7]屠家寶.紅色美術作品對于提升高校黨員教育效果的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9).
[8]孫亞飛.傳承紅色經典美術作品 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J].科學咨詢,2019(38).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