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曼 孫宏英 沈陽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中,大學生面臨著多重壓力,在學習、人際交往、情感行為、人格發展、愛和就業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學生經常感到抑郁、寒冷、孤獨、焦慮……個別學生崩潰,甚至失控,惡性傷害事件也不時發生。因此,積極、科學的心理保健和自我調整已經成為每個大學生在大學甚至生活中都要完成的重要任務。
不同的大學生對外部環境有不同的適應性。在調查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同,心理壓力的來源也不同。研究小組以沈陽某大學不同專業的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形式,采用一般考試形式,結合一些自制問卷,進行秘密調查,共發放問卷170份,實際收回168份(其中有效問卷163份,占實收問卷的97%。男生98份,占有效問卷的60%;女生65份,占有效問卷的40%)。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統計,得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差異性表現如下表1所示,心理壓力的來源如表2所示。
根據表1的調查結果,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程度存在差異,58.5%女同學的認為存在更大的心理壓力,這反映了女學生的一般心理狀態。44.9%男學生的認為偶爾會有心理壓力,代表了男學生的一般心理狀態。可以看出,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稍有樂觀。

表2:大學生壓力主要來源

經濟 16(16.3%) 12(18.5%)就業 36(36.7%) 30(46.2%)其他(考研等) 2(2%) 2(3%)
表2顯示了大學生心理壓力引起的壓力的主要來源,主要在五個方面,其中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和經濟壓力分別排在前三、人數分別為145人、135人和57人,占總有效問卷的89%、82.9%和34.8%。
對于心理壓力的最大來源——學習壓力因素,我們進行了更深入和詳細的調查,結果表明,考試前后有139名大學生神經緊張,占有效問卷總數的85.3%。
在人際溝通方面,有96名學生認為與同學相處良好,占有效問卷總數的59%,63名學生認為人際關系不好,溝通障礙。它占有效調查問卷總數的38.7%。大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似乎并不是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但認為自己人際關系良好的學生比例并不高。
研究了大學生幫助對象和應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方法,對大學生幫助對象的統計結果如下圖1所示。

圖1:大學生遇到壓力的主要求助對象
從圖1可以看出,超過以上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是他們的親密朋友(52.1%),現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朋友極其重要。有些人(12.3%)選擇不找任何人,這是一種應對壓力的消極態度。不要與任何人交談意味著人們只能慢慢依靠自己來解決壓力,心理調試能力使學生難以實現自我釋放的壓力,時間的積累容易產生惡性循環,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調查中反映的另一個現象是,現代大學生在遇到壓力時很少向專業人士求助,這也使得大學生的內在壓力無法得到更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在進一步調查大學生如何應對壓力時,59人(36.2%)選擇去購物或鍛煉。56人(34.4%)選擇了和朋友交談。只有8人(4.9%)到學校心理咨詢辦公室咨詢專業教師。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科學指導。
綜合以上分析,必須建立高校校園心理壓力指導機制。與家庭和社會相比,學校的地位決定了它在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壓力方面的優勢。所以我們在校園里為大學生設立了空間站。
學校配備相應的心理咨詢室和專業人員,通過校園網絡、熱線等方式,及早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活混亂,教學生自我調節,如找好朋友抱怨、改變視角思維、激烈運動等。該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發泄不良情緒、釋放壓力的渠道,還可以針對大學生個體心理狀況提供面對面交談、心理評價、心理評價、心理狀態預警、免費心理咨詢等服務。該項目的實施將幫助大學生改善心理健康,增強生活信心,并幫助穩定校園安全環境。它是學校完美功能的體現,是對學生心理護理的有力措施。它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總之,消除大學生心理壓力是注重引導的,良好的心理壓力指導機制是讓大學生走出心理陰影的關鍵。
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應當有計劃地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專題講座,并將日常教育與教學工作相結合。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著眼于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網絡、廣播、報紙、心理健康知識手冊等渠道進行宣傳,普及基本心理健康知識,教學生心理健康自我適應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大學生心理和社會適應性。
許多高校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現場咨詢、心理電影欣賞、團體心理培訓、校園心理戲劇競賽、心理健康知識競賽、論文手寫報紙競賽、主題班會議等。大學生對參與積極性高,取得良好成績。豐富多彩的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可以促進心理發展,保持心理平衡,幫助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教育工作者可以交流經驗,并采用適合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心理自我調節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點。教育必須通過自我教育、外部教育和社會支持制度,以及主觀認同才能發揮作用。大學生應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外部支持體系,并將其轉化為自我調整的來源、過程和結果。大學生應科學地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調整,包括科學地學習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積極及時地尋求心理咨詢等。
大學生自身要樹立健康的新觀念,正確面對心理壓力等心理障礙,不怕心理問題,積極及時尋求解決,相信任何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都能努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