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蓮 田 鈺 劉美琳 王曉琪 許重陽 四川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精神文化,因其獨特的藝術、歷史價值,一直以潤物細無聲的品性,塑造著中華生民的性格、影響著普通大眾的生活。這么親,又這么近,按理說,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它。然而,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正在改變非遺傳統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發現,伴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國民經濟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多樣的娛樂方式得到大力發展,以至于非遺項目的主要生產方式——傳統手工,已經越來越被時代所遺忘和拋棄。更嚴重的是,由于繁重的經濟壓力、殘酷的市場競爭,不少非遺項目正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近年來,隨著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大提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地保護和推廣,為了保護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我國還為此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使許多面向公眾的非遺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和政府資金的支持。
1.資金來源單一,運營經費不足
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其免費開放為公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開拓了線下學習的渠道。但博物館的發展資金來源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結構比較單一,運營經費不足以支持博物館進行頻繁的主題更替或者形式、裝潢上的更新,這嚴重阻礙了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2.經營管理模式不完善
我國大多數博物館受到傳統自主經營體制的影響,相對傳統、落后的經營模式已然無法適應目前市場化、信息化、數字化的需求。模式的不完善也會導致創新乏力、決策效率低下的問題,使人力、資金、市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3.輸出內容的形式缺乏創新
博物館作為內容輸出的機構,應該在原有展品的基礎上嘗試內容創新。雖然就博物館展品本身而言,很難有變化,但縱觀博物館輸出的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且沒有過多創新元素;且幾乎僅依靠陳列展品這一途徑輸出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受眾對于博物館內容輸出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受眾主動吸收內容的積極性。
4.可供參觀的開放時間有限
國內線下的實體博物館通常將閉館日設置在周一,這種“九五六”的工作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一周中的開館時間與工作日高度重合,不方便學習、工作的人群前往;二是一天中的開館時間集中在白天,其他時間有空閑的人群不方便前往。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下,博物館作為公共場所,受到了一定限制。很多早已籌備好的展覽被迫取消,相關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如故宮博物院因疫情影響,不得不實行每日限流5 000人參觀,這對比過去每日近十萬的人流量來說,真可謂是一票難求。由此可見,線下博物館觀展出時間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本項目組團隊在前期調研時前往了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的夾江年畫基地進行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夾江年畫的歷史、發展,挖掘夾江年畫的風格、內涵。通過探訪當地年畫基地的工作室、店鋪,并對其負責人進行問詢調查,整體把握夾江年畫目前的存續狀況與發展現狀,以“三貼近”的要求為基準,研究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取出夾江年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
本項目團隊在日常學習與前期調研中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2019年,團隊成員田鈺參與創作夾江年畫展中的年畫——蠅患似虎,勤拍狠打的GIF動畫,擁有一定的動態設計和動畫創作的功底和經驗。
目前,本項目組成員已積極運用動畫技術和軟件技術,融合藝術學、博物館學、動畫學和軟件學等多種學科融會貫通,通過微信團隊提供的接口設計小程序,輔以動畫創意內容的設計,為【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的夾江年畫展制作了一系列的年畫平面作品、gif、QQAR識別圖,在視覺上可以打造裸眼3D的視覺感官沖擊,在聽覺上配以具體的音效等給人視聽結合的感受,再者隨著動畫的人物的行為動作配合手機等移動端的震動馬達即時反饋一些震動等觸覺體驗,基于流暢的動畫視聽享受下輔以震動觸覺體驗來進行博物館的多感官呈現。將博物館藏品設計制作成觀眾線上可看、可聽、可感的藝術形式,為觀眾營造出促進創意思維的學習情景。
我們還可以通過VR技術,在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中還原出藝術品制作過程動圖,復原歷史遺址等,讓觀眾更多的了解藝術品背后的故事,更直觀鮮明的重塑作品形態,身臨其境。我們還可以通過VR技術,在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中還原出藝術品制作過程或者內部結構動圖,例如將一個復雜的、不透明的鏤空轉心瓷瓶解構拆分,向觀眾展現出其內部巧奪天工般的內瓶結構,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內外套瓶轉動時若隱若現的青花紋路。讓觀眾更多的了解非遺背后的故事,使作品形態更加的直觀鮮明。讓觀眾的多種感官、各種需求在這得到滿足。
如下圖所展現的建筑構件斗拱,我們將運用GIF形式,客觀直接的讓觀眾明白斗拱內多個小型木塊的復雜建造結構和順序,化繁為簡,一目了然,深入透徹地了解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感受非遺之美。
作為線上多感知博物館,我們將從用戶操作界面、使用習慣、喜愛偏好等各個細節著手,充分調動參觀者的五種感官體驗達到文化的有效傳播,向參觀者提供有內涵高品質的文化美感,從用戶操作界面、使用習慣、喜愛偏好等各個細節著手,利用點擊手機,感受振動,調動參觀者的觸覺感知;或者在展品中加入音樂元素滿足參觀者的聽覺體驗……充分調動參觀者的觸覺、聽覺、視覺、空間、歷史感來達到文化的有效傳播,向參觀者提供有內涵高品質的文化美感,使參觀者在心靈的共鳴、精神的愉悅中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非遺,是從祖先那里流傳下來的。我們了解非遺的今天和過去,就能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我們保護它,就能讓子孫后代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過往。
很多人總是說,無法具體感知中華大家庭有著怎樣的一種“向心力”,當你看到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留了千年的非遺文化,你自然就能明白,“中華民族”這四個字并非隨意堆砌而成,它是一種浸潤了歷史的存在,滲透了文化血脈的真理。認同了這一點,走向相互認可、找尋共性溝通,也就不難了。今天的非遺主要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而習得,如果沒有足夠的重視和發展,非遺終究難以維系。讓傳統非遺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讓更多人走進認識他們甚至對他們產生興趣、進一步傳播發展,才能助力非遺的重生。
通過多感知博物館,民族傳統的優秀非遺文化內容被賦予了新的表現形式,被孕育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非遺文化的具體內容及表現形式等,更能廣泛的被大眾所接受并認可,為非遺的傳承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具有多重優勢的線上多感官博物館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途徑,能有效的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項目的線上多感官非遺博物館就當下非遺館現狀,采用動畫技術和軟件技術進行線上博物館的多感官化呈現,結合藝術學、博物館學、動畫學和軟件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拓展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形式,以強化參觀者的感受為重點,采用“五感”理念來彌補線下博物館的空白,及時改善因為疫情導致的展覽傳播范圍受到局限的問題,提高傳統非遺館的發展水平,讓傳統非遺走進人們的生活,重新綻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