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軍,黃隆光
(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茂名 525200)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SP)是醫院精神科常見的一種病癥,是一組病因尚未明確的重性精神病,該病在我國是主要勞動力年齡段十大致殘病種之一[1]。幻聽、認知功能損傷等均是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2]。目前針對SP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療效并不理想。無抽搐電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是一種在全麻狀態下使用一定量的短暫脈沖式矩形波電流經過腦部,導致患者意識喪失、皮層廣泛性腦電發放以及全身性抽搐,進而控制患者精神癥狀的治療方式,該方式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且病情不易反復。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主要是通過對腦部特定部位的刺激,使大腦皮層由于變化電流產生的磁場而引發感應電流,以此對腦部神經生理活動以及代謝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改善患者神經細胞活動。因此,本研究探討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與無抽搐電休克(MECT)治療精神分裂癥(SP)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用抽簽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44例。其中研究組男、女比例24∶20,年齡在34~61歲,平均 (42.63±5.19)歲;參照組男、女比例23∶21,年齡在35~58歲,平均(41.96±4.08)歲。兩組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②經臨床檢查符合SP的診斷標準;③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患有腎、肝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疾病;②與患者溝通存有障礙。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在原有服用抗精神藥物的基礎上實施治療。參照組給予MECT治療,操作如下:治療前禁食、禁水12 h,協助患者取平臥位,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324,1 mL∶0.5 mg)1 mg,隨后靜脈注射依托咪酯乳狀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11,10 mL∶20 mg)0.3~0.4 mg/kg,待藥物起效后,注射氯化琥珀膽堿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9,2 mL∶100 mg)1 mg/kg,將其溶于10 mL 0.9%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于患者口腔中插入保護器并給予面罩吸氧,肌顫結束后立即進行通電治療。MECT采取美國SPECT公司醒脈通多功能電痙攣治療檢測儀,治療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等。治療3~4次/周,8次為1療程。研究組給予rTMS治療。采用南京偉思Magneuro經顱磁刺激儀,設置頻率為1 Hz,刺激強度為90%運動閾值,對患者雙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進行刺激。治療20 min/d,刺激維持時間為10 s/次,刺激10次,間歇時間5 s。治療6次/周,12次為1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使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以減分率為標準。痊愈:PANSS減分率≥75%;顯著好轉:50%≤PANSS減分率<75%;好轉:25%≤PANSS減分率<50%;未愈:PANSS減分率<25%。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著好轉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使用副反應量表(TESS)對兩組治療前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評價。③使用威斯康星卡分類(WCST)[3]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包括工作記憶、抽象概括等方面,在完成分類時應答數越少表明認知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選擇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療效比較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0.91%,與參照組的86.36%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比較
2.2 兩組的TES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的TES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TES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TE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TE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4 22.52±3.26 13.25±2.64&參照組 44 22.69±3.09 15.26±2.18&t 0.2511 3.8942 P 0.8024 0.0001
2.3 兩組的認知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的WCST完成時間、WCST總應答數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WCST完成時間、WCST總應答數均顯著下降(P<0.05),但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認知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的認知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WCST完成時間(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44 23.63±3.26 13.21±2.69# 126.31±18.52 110.25±10.58#參照組44 23.66±3.54 14.27±2.58# 125.58±17.46 112.05±10.28#t 0.041 1.886 0.190 0.809 WCST總應答數(個)0.967 0.062 0.850 0.421 P
SP是臨床中常見的重癥疾病,目前仍未明確SP的具體病因,感知、思維、情感等多方面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是SP的主要臨床癥狀,認知功能障礙是導致患者無法回歸社會的主要因素[4]。目前針對SP患者主要給予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較多,療效欠佳,故在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有效的輔助治療顯得尤其重要。
李敏智等[5]的研究表明,MECT是在患者麻醉狀態下采取肌松劑、麻醉藥物使其短暫失去意識,隨后以一定量的電流對患者大腦皮層細胞進行刺激,引發大腦皮層細胞發生自發性發電,從而使患者腦細胞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改善患者精神癥狀。rTMS是在經顱磁刺激(TMS)基礎上發展而來,是一種新技術,rTMS具有無痛、無創等優點,可以可逆性地影響腦功能,該技術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中樞神經,隨后通過電流對患者神經生理活動刺激程度進行調節,進而達到抑制與興奮患者大腦神經的效果,且與MECT相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因此備受臨床醫師的青睞。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TESS評分、WCST完成時間、WCST總應答數均得到顯著改善,且研究組的TESS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MECT與rTMS對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均有顯著效果,但rTMS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