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君 陳 恒 何學紅
([1]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會計學 湖南·長沙 410079;[2]中信湘雅 湖南·長沙 410000;[3]懷化學院 湖南·懷化 418000)
移動互聯網時代悄然而至,以報紙、收音機等傳統媒體為載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時代所需,改變信息傳播方式迫在眉睫。以微博、微信等方式為渠道的自媒體正以其高度的開放性、自主性與社交性,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寵兒,備受大眾推崇。自媒體是信息“全民化”的產物,群眾能夠不受時間與空間約束制作新聞信息,并借助網絡迅速將其推送至各類移動終端,極大程度上發揮了信息流通接口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將自媒體作為信息發布的重要平臺。
借助自媒體資源挖掘教學素材于高校審計課程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審計“難教難學”局面迫切需要被改變。審計課程兼具綜合性、理論性及實務性,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較強的理解能力和相關的實務工作經驗,而學生往往難以達到上述要求,致使其在抽象晦澀的審計理論學習中喪失興趣、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自媒體為審計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教師可以利用快速更新的自媒體信息和海量的自媒體資源挖掘教學素材,借助自媒體平臺將學習時長和空間范圍進行延伸,彌補傳統課堂時長限制及傳統教學素材晦澀難懂之不足。可見,借助自媒體平臺挖掘審計教學資源,逐漸成為扭轉審計課程“難教難學”的有效路徑。
基于此,文章將主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1)自媒體平臺在審計教學資源挖掘中的可行性;(2)自媒體平臺在審計教學資源挖掘中的具體運用;(3)自媒體平臺在審計教學資源挖掘中的現狀;(4)自媒體下審計教學資源挖掘之道。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載體,是教師授課的前提條件,事關教學質量之成敗,于邏輯性極強的審計課程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方面,國內現有審計學教材大多流于準則,缺乏對知識點之間進行邏輯關系的導讀和貫穿,加大了審計課程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缺乏真實案例是審計教材的通病。模擬案例占據審計教學的主流,但這些案例大多只是對知識點的羅列和鞏固,難以體現審計實務工作的精髓,略顯生硬和枯燥,也難以讓學生借助案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
自媒體時代,給教師提供了豐富教學資源的機會。首先,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掘,輔之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可視化資源。其次,從海量的案例庫中挖掘出貼近教學內容的案例,使審計案例貼近實務工作。最后,將知識傳遞至學生,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進行學習,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為教師發現教學不足、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可能。
自媒體平臺是教學素材挖掘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師生有效互動的橋梁,更是破解審計“難教難學”的有效路徑。目前,自媒體平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專門的教育機構研發的多功能教學平臺,比如:Blackboard電子教育平臺、慕課網絡平臺等。另一類是備受學生群體推崇的社交類平臺,比如:微信、微博、知乎、QQ等。具體可見圖1。

圖1:自媒體平臺概況
微信公眾號有兩類,即收費的服務號和免費的訂閱號,訂閱號是教師挖掘教學資源的重要來源渠道,而文章式挖掘和關鍵字式挖掘構成了數據挖掘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公眾號推送經典文章,教師可借助推文挖掘教學資源,以獲取內容多元且形式豐富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關鍵字式挖掘為教師深層次挖掘教學資源提供了便利。面對海量信息時,教師可通過輸入關鍵詞快速獲取信息,對其篩選整合,以獲取與教學內容匹配的素材。
一方面,慕課背景下,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智慧樹、學堂在線等眾多慕課網絡平臺接踵而至,不僅為教師構建多元教學資源開發框架和改革教學模式提供有利條件,還能切實豐富學生的學習選擇,進而實現教學網絡資源的全覆蓋。另一方面,慕課網絡平臺的興起與發展,使得教師可以利用其慕課資源組織實施教學、交互答疑,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同時為學生借助彈幕、評論等形式參與教學互動創造機會。
信息化建設離不開硬件設備、軟件平臺、數字媒體。教師通過移動互聯網挖掘教學資源,借助軟件平臺將其推送至移動終端供學生學習,是當下最為普遍的方式。近年來,國內各大院校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水平,但仍處于探索階段,對教師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設置了屏障。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缺乏專業計算機背景的審計教師對計算機操作較為生疏,使其在借助計算機進行教學資源挖掘時面臨諸多難題,比如資源挖掘和制作中遭遇技術難題、資源輸出形式單一等。
一方面,前期制作成本高。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審計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甄別出合適的教學資料和教學案例,以切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后期跟進成本大。連續且成體系的教學素材對于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點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對教學素材保持持續性關注,維持活躍度和關注度,保持對新情況的高度敏感性,為學生系統學習審計理論保駕護航。
在自媒體教學平臺,學生能夠以彈幕、評論、留言等方式參與其中,實現雙向且沉浸式的“教”與“學”。自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實現教師及學生身份的轉換,但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科學合理地挖掘教學素材、設計教學內容、輸出教學內容等,對缺乏專業背景的教師而言,恐難以兼顧教學資源的優質和學生的參與互動。
信息化建設重在為教學活動提供有力支持。硬件設施為教學活動提供前提條件,旨在幫助教師獲取教學素材;軟件平臺為個性化教學活動創造可能,旨在幫助教師傳遞教學資源;數字媒體為教學資源的輸出提供途徑,旨在幫助教師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
海量的自媒體信息,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技術挖掘教學資源。第一,以團隊協作形式共同完成審計資源平臺的構建,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專業優勢,以最小成本激發資源優勢。第二,開展校企合作,借助企業豐富經驗和計算機技術,實現理論與實務的高度融合,為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勢挖掘教學資源搭建平臺。第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資源的挖掘,既增加師生之間的友好互動,也能讓學生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教學資源的有效輸出決定了網絡教學資源挖掘的成敗,其形式應盡量避免單一化。大多數教師傾向于選擇文字與視頻的形式輸出教學素材,然視頻制作依賴于專業設備和計算機操作技能得以呈現,不僅制作難度大還需大量成本投入,因此教師在教學資源多媒體化形式的選擇上理應根據所教授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合理選取視頻、動畫等可視化方式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資源的挖掘與設計過程,讓學生成功實現身份轉換,真正參與教學過程。第一,課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制作。借助課前任務的形式,督促學生完成課前任務,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第二,課中分層教學,調動學生主動性。在課中,教師一改以往“一言堂”模式,更多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教學活動中。第三,課后動態反饋。課后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多對學生進行動態、綜合的評價學生的交流能力、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參與教學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平臺得到廣泛的運用,對審計教學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積極擁抱互聯網,借助自媒體平臺深度挖掘審計教學資源,一方面能夠讓教師豐富教學素材,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代對資源的靈活性和參與性要求。構建優質的自媒體教學資源平臺,即是審計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需求,更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