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碧
(溫州理工學院 浙江·溫州 32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這一要求,高校需要在宏觀上整體把握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擴大輻射范圍,主動轉變思路,開啟“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因此,如何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需要高校做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規范課程和教材建設,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審計學是財務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學習、掌握相關審計理論知識和審計的基本技能,并培養、提高學生的審計執業能力,為將來從事實務工作打下基礎。隨著近幾年財務造假案例的頻發,審計職業道德備受關注。審計要做到“取信于民、聽審于民”,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揮好審計監督作用,才能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更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而審計監督有效發揮離不開審計人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審計職業道德和審計執業準則的堅守。因此審計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德育思想,這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方向不謀而合。相較于審計理論和實踐教學,審計職業道德教育相對薄弱,思政元素的挖掘尚有較大空間,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的審計接班人,推動審計行業持續健康、科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審計學課程教學主要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理論講授,思政元素融入尚有較大空間。具體問題如下:
審計職業道德的內容篇幅和課時較少,且理論性較強,未能融入其他各個業務章節中,內容比較僵化,學生學習興趣不大,由于不熟悉職場,學生在理解具體知識點方面顯得十分困難。其次,由于審計學是注冊會計師考試課程之一,導致審計教育更側重應試教育,考試內容以審計理論和實務為主,審計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往往容易在教學中被忽視,所以需要對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進行重構。
目前的審計學課程只提及對審計“職業道德”的教學,“職業道德”主要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中需要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而對于審計職業認知教育,并未涉及,學生對職業化生存、職業理想的認同不足,需要借助真實審計案例來提高學生對審計的職業價值認同感。
該課程大多采用的教學手段是講授法,偏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課堂上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不注重學生主動動腦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先進性。這種滿堂灌的方式會使學生覺得枯燥進而失去學習興趣,需要采用更多地真實且在資本市場影響廣泛的案例啟迪學生,引導學生主動通過多渠道去認識審計工作,例如瀏覽國家審計部門公布的審計結果公告、審計部門為司法部門提供案件線索、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等案例學習,來體驗審計職業帶來的神圣感和價值感。
目前各高校普遍運用的審計案例素材比較老舊,且大多數僅與審計知識點結合,這樣老舊的案例不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而采用近幾年資本市場典型造假案例,結合其造假手段和審計技術的應用,更能帶動學生去思考審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從而深刻領悟課程思政元素,達到思政教學目的。
當前的大學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其在誠信缺失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如逃課曠課遲到,在擇業問題上,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等。這些錯誤的倫理道德傾向會給今后的審計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審計人才是智能型人才,其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自身作用的發揮。實務界會計造假丑聞一直不曾間斷,在會計誠信缺失的過程中,對會計信息進行審計的審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的缺失無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于高校學生,如果一味強調技能的培養,忽視課程思政教育,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沒有一個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沒有守住道德底線,可能就是各種會計造假案件的罪魁禍首之一。因此通過審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業務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夠增強學生對審計職業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樹立審計職業應具備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重新審視課程中不足的部分,如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邊緣化等問題,將道德教育與業務教育結合,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提倡通過專題討論式、案例式、自主學習式、辯論式、情景式等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在校期間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也是提高學生就業率的途徑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社會對審計從業需求越來越多,對其職業道德素養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使學生具備深厚的職業道德修養,才能使學生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站穩腳跟,同時運用職業道德手段調節發生的矛盾和沖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現有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基于“立德樹人”總導向,修改原有傳統的教學內容,在各業務章節中提煉相關職業道德元素,修改現有教學大綱和教學課件,重新梳理相關知識點。有效的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專業課程教育中,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等思政教育等。結合“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要求,深刻分析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專業發展趨勢和就業方向,堅定學生職業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結合崗位素質要求,引導和教育學生愛崗敬業、增強職業使命感。

基于“立德樹人”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點
結合學校定位、學生特點及課程內容,在講授的基礎上,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采用討論式、案例式、情景式、自主學習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重新設計教學模式,其主要思路為:
一是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搜集審計署及地方審計機關有關審計結果公告、注冊會計師協會有關監管信息,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披露的上市公司審計報告等信息,加強對審計職業的認知,提高對職業的認同感;
二是給學生展示真實的上市公司審計案例和有關政府審計案例,分正面和反面案例兩個角度進行展示。在業務技能教學中結合職業道德進行有目的的教育,讓審計職業道德不再空洞、枯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是結合自身審計實務工作經歷,編寫親身經歷審計案例。如某國企老總侵吞巨額國有資產案,某事業單位出納挪用公款案,某企業騙取財政貼息案等案件,為學生詮釋審計職業的神圣和崇高性。

教學模式構建
將教學環節緊扣學生能力培養,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將教學環節打造成課堂講解、課后小作業、課后綜合性作業(大作業)、問題討論、案例討論等五大環節。改變傳統作業模式,在大小作業中融入思政元素作業,培養學生理論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團隊領導能力、學習領悟能力、探索創新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等能力。

教學環節和能力提升對應關系圖
依法審計是審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實務中發現的審計問題主要源于不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因此,在審計理論教學中有意識的穿插有關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以備將來審計實踐中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