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猛
(河南省夏邑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南 夏邑 476700)
膽總管結石包括原發性與繼發性,多發生于膽總管下段,臨床多表現為上腹部絞痛、黃疸、對穿式背痛等,膽總管結石可引起膽總管梗阻、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等,若不及時治療會因膽汁淤積、肝功能受損等造成感染情況加重,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重要方法,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其應用可快速緩解膽道梗阻情況,但患者術后肝功能、黃疸恢復等仍需較長時間,且有較高的復發風險[1]。近年來中藥應用于手術康復治療中的效果得到肯定,茵連化濁解毒湯有化濁解毒的作用[2],本研究用ERCP聯合茵連化濁解毒湯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02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治療患者。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1例。對照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30~71歲,平均(52.41±6.58)歲;病程4~6個月,平均(4.89±0.56)個月;結石數量2~4枚,平均(2.42±0.36)枚;膽總管內徑小于1.5cm23例,≥1.5cm28例。實驗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29~70歲,平均(52.27±6.63)歲;病程4~7個月,平均(4.93±0.59)個月;結石數量2~3枚,平均(2.39±0.31)枚;膽總管內徑小于1.5cm21例,≥1.5cm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結石數量、膽總管內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病癥部分》[3]和《黃家駟外科學》[4]中膽總管結石中西醫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接受ERCP治療;③年齡18歲以上;④耐受本研究所用藥物;⑤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內容,自愿加入。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肝膽疾病、腫瘤、出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疾病等;②膽道狹窄;③前1個月接受過相關治療;④有腹腔手術史;⑤妊娠、哺乳期女性。
兩組均接受ERCP。通過造影明確膽總管結石的位置、大小、數量,在內鏡下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借助網籃將結石取出,對于較大的結石先用離子沖擊波擊碎,再取出,之后用生理鹽水對膽道進行反復沖洗,并再次造影觀察膽道情況,確認沒有充盈、缺損情況后置管引流。術后接受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包括胃腸減壓、抗感染、保肝護膽等。
實驗組術后加用茵連化濁解毒湯。蒲公英、茯苓、白花蛇舌草各15g,白術10g,黃芩、豆蔻、半枝蓮各9g,黃連、砂仁各6g。肝郁氣滯加柴胡12g、枳殼15g,肝膽濕熱加苦參、茵陳各10g,瘀血阻滯加莪術、三棱各10g,肝陰不足加玄參、麥冬各20g。日1劑,冷水煎至300mL,早晚溫服,連續治療7天。
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證候積分標準[5]評價治療前(術前)后(術后7d)右脅脹滿疼痛、寒戰發熱、黃疸的嚴重程度,分數計為0~3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膽汁引流量:手術后1、3、5、7天的膽汁引流量。
肝功能:治療前后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mL,分離血清,應用速率法檢測其中谷丙轉氨酶(ALT)、γ-谷氨酰轉肽酶(γ-GT)、谷草轉氨酶(AST)的水平。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右脅脹滿疼痛 t P 寒戰發熱 t P 黃疸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2.72±0.18 1.29±0.16 42.404 0.000 2.07±0.38 1.15±0.14 16.224 0.000 2.20±0.24 1.19±0.26 20.385 0.000實驗組 51 2.74±0.20 0.97±0.14 51.777 0.000 2.05±0.41 0.70±0.08 23.079 0.000 2.19±0.27 0.56±0.09 40.901 0.000 t 0.531 10.749 0.255 19.930 P 0.597 0.000 0.799 0.000
兩組手術后同期膽汁引流量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后同期膽汁引流量比較 (mL,±s)

表2 兩組手術后同期膽汁引流量比較 (mL,±s)
組別 例 手術后1d 手術后3d 手術后5d 手術后7d對照組 51 152.37±55.24 212.47±33.46 258.21±76.34 288.25±125.14實驗組 51 181.22±61.72 269.35±46.48 330.42±91.53 393.37±132.26 t 2.487 7.093 4.327 4.123 P 0.015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U/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U/L,±s)
組別 例 ALT t P γ-GT t P AST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97.84±10.19 48.93±6.18 29.309 0.000 90.03±4.39 39.48±5.23 52.868 0.000 112.27±15.36 59.41±7.24 22.231 0.000實驗組 51 98.12± 9.97 37.76±5.22 38.303 0.000 89.78±9.15 30.89±4.41 41.405 0.000 112.18±14.39 49.02±6.23 28.765 0.000 t 0.140 9.861 0.176 8.967 0.031 7.768 P 0.889 0.000 0.861 0.000 0.976 0.000
ERCP治療膽總管結石可清除膽結石,解除膽道梗阻情況,但術后相關功能恢復過程較長,期間易出現并發癥、癥狀加重等情況,因此ERCP術后促進相關功能恢復對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6]。術后常規對癥治療,包括胃腸減壓、抗感染、保肝護膽等,雖可緩解術后的不適癥狀,但對肝膽功能恢復的促進作用欠佳[7]。
膽總管結石屬中醫“黃疸”“肋痛”范疇。膽為“中精之腑”,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由飲食不節、中焦濕熱、情志不暢等引起的肝膽血瘀氣滯、膽汁郁結所致。手術后痰濁余邪未消,加之手術操作損傷經絡致氣機失常,故治療應以疏肝利膽、行氣降濁、瀉熱解毒為原則[8]。茵連化濁解毒湯中蒲公英清熱平肝,解毒散結;茯苓健脾滲濕,利水寧心;白花蛇舌草活血解毒,清熱祛瘀;白術滋陰和中,燥濕健脾;黃芩清熱瀉火,祛濕解毒;豆蔻溫中行氣,消痞化濕;半枝蓮活血解毒,清熱化瘀;黃連瀉火燥濕,清熱解毒;砂仁降濁化濕,開胃溫脾。諸藥合用,有除濕行氣、瀉熱降濁、解毒祛瘀之效。與膽總管結石術后的治療原則相符[9]。研究表明[10-11],蒲公英、茯苓、黃芩、黃連治療膽石癥有利于降低膽汁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和非結合性膽紅素的水平,增加膽酸、磷脂水平,進而抑制膽結石再生。同時可促進膽囊收縮,降低膽汁黏度,促進膽汁排出。研究表明[12],蒲公英水煎湯可通過提高肝臟中單磷酸活化蛋白激酶、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和糖原含量,對肝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同時白花蛇舌草應用于肝內膽汁淤積模型大鼠,可通過誘導膽鹽輸出泵和多藥耐藥相關蛋白2的表達促進膽汁分泌,減輕肝臟炎性反應,保護肝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血清ALT、γ-GT、AS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茵連化濁解毒湯與ERCP聯合治療膽總管結石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ERCP結合茵連化濁解毒湯治療膽總管結石可改善臨床癥狀和肝功能,促進術后膽汁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