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銀
摘要:21世紀對于人才的教育開始注重綜合德育,而不再是停留在學科成績上,德育是現在我們中國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側重發展的重心。在新教育理念變革的大背景下,中學生的德育培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就包含了德育教學內容,是學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來源,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成員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教育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為了提高它的實效性,本文著重分析當前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探討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實效性的途徑及對策。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效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8-0123
從中國孔子教育開始就提倡仁德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課題,它不同于其他學科有固定的教學體系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教育效果直接體現出了我們整個國民素質,對全社會成員的道理水平也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重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因為它教育的對象就是我們祖國的接班人,國家注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當前除了要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以外,同時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德育已經迫在眉睫。
一、中國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現狀
當前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存在著瑕疵,據以往教學經驗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教學模式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教學大多都是以教師授課為主,根據教學讀本照本宣科,沒有對其內容與學生們互相交流,針對細節內容大家探討,忽略掉了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單純地完成教學課本的進度,而沒有過多地重視教學的實質性是為了什么?
2.教學內容
在思想政治課上,由于教師只是單純地讀課本內容,沒有進一步地跟學生解釋其實質含義,讓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感到抽象、空洞、封閉,沒有發揮出他們的想象空間,使其學生的思想固守在一個局限內,讓教學內容的實質性與學生綜合發展的需求性嚴重脫節,從而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出現“難、偏、舊、繁”的現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1]。
3.教學實踐
因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停留在課堂,沒有讓學生們真正到社會中開展實踐活動,從而出現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重課堂輕實踐,壓制了青少年學生的能力發揮,讓思想政治課缺少了生機活力,缺少了主動作為性,缺少了創新性,這一點是不利于學生們的德育發展的。
4.教學評價
往往是在學校里開展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測評學生們的思想德育方面也只是做一做單一地課堂試卷測驗,把學生們的最終考試成績作為他們思想德育是否合格的標準,這種形式地測試太過于片面、單一,需要改變這樣的考核方式。
5.教學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教學方法值得人們深思和探討,若只是注重教學課本的內容,不考慮多元化地教學形式,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一直走因循守舊的教學路終究是死路,要將社會體驗、學生討論、師生互動等教學方法融入教學方式中。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實效性的途徑及對策
1.堅持社會導向,深化教學改革
要開展好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德育教材,它是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和傳統道德縮影,德育教材的改革要依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發展方向,讓青少年學生正確掌握馬克思的觀點和方法,精神引導青少年學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實踐性,才能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為未來提供寶貴的經驗。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教學若只是注重課本上的內容,老師在課堂上空講一堆大道理,不加咀嚼、空洞乏味、難以觸摸,可以說這樣的德育教學是失敗的。只有把德育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堅持共性與個性、理論與實踐,這樣的教學才能有針對性、實效性。面對著如今復雜的人文社會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青少年學生容易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在這樣紛繁雜亂的社會中,學校開展的德育教學猶如一座明亮的“燈塔”[2]。學生眾多,各有特點,針對學生的多樣性,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時要避免枯燥乏味、空洞說教、抽象教學,要喚醒學生們對德育課的濃厚興趣,讓學生能夠走出課本和學校,踏入社會實踐,進而在人文社會中錘煉青少年一代的綜合品質。
3.豐富社會實踐活動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德育教學要想有個好的效果,那就要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針對青少年學生的身體體質,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夏令營、冬令營、學工學農、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青少年志愿者等活動,進一步磨煉學生的身體意志和社會實踐能力。部分在校學生在家里不幫助家里勞務,勤勞本質與抗壓能力明顯不足,若不加以鍛煉,城市學生難以在社會立足,經不起社會的重重考驗;校園教師都過多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心追求所謂學校片面的升學率,卻忽略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鍛煉,讓從校園里走出來的學生僅有理論知識,但是社會生活上就是一個“巨嬰”,忽略了青少年學生的德育教育,那將是對青少年一代人生態度養成的一大損失。
4.提高教師的積極主動性
教師就是學生的指明燈,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態度就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各所院校注重各大主科的高考分數,使其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很被動,學校對這方面的要求也不高,導致思想政治教師不愿意在學生的德育教學方面下功夫、花時間、費精力,大部分教師都呈現出一種完全教學進程任務就足矣。但作為思想政治教師要敏銳地認識到一個問題:學生除了要把課本內容學好以外,充分發揮好政治課程的優勢,德育教育的本身是讓學生們理解到其中的真諦,樹立正確的三觀,追逐哲學的辯證思維,正所謂“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強化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識。
結語:作為21世紀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和最終任務。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反思、教學觀念與時俱進、教學方式多樣化等都是我們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利用這門課程的教學開展,樹立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標準、思想道德意識、端正學生行為。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有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宣講德育教學內容,要為祖國培養出一批“有才干、有知識、有道理、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接班人,為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輸送德智兼備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董曉蝶.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途徑淺析[J].西部學刊,2019(09):71—73.
[2]趙佳玉,王柏文.淺談愛國主義資源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9(06):87.
[3]范 琳.論以生為本,發揮高中政治課程德育功能[J].勞動保障世界,2017(32):37.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一中學 2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