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楓
摘要:保持著教書育人的情懷不改,保持著講臺耕耘的熱情不變,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愛生如子,盡職盡責地當好他們的引路人。走進孩子們的世界,既是良師,也是益友,用心做個令人信服的“孩子王”,像磁石一樣吸引孩子,凝聚向上,用愛心和行動詮釋一個班主任的責任與使命。
關鍵詞:師德修養? 人格魅力? 教育智慧? 仁愛之心? 外懶內勤
談起班主任和“孩子王”,也許有人會問:“小學班主任不就是孩子王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班主任,不一定是“孩子王”,而“孩子王”卻是成功的班主任。中國有句古話叫:“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們管理的雖然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是單純幼稚的,卻也是頑皮機靈的。倘若你能夠“降伏”他們,讓他們都聽你的,并且樂意聽你的,那你才稱得上是這班孩子的“王”。那么,怎樣才能當好這個“孩子王”呢?
一、以師德修養促使教師魅力綻放
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壇生涯中,我始終恪守教師職業操守,愛崗敬業,廉潔自律,樂學善教,執著而篤實地耕耘在教育這方樂土上。立足于教育的發展,著眼于孩子的成長,計較少一點,耕耘多一點,默默奉獻,甘為人梯。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中國教育家孔子也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只有具備高尚的師德,讓我們的人格魅力在講臺上綻放,學生才會心悅誠服地“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用仁愛之心堅守初心使命
班主任工作瑣碎而繁雜,而每一個孩子的內心,又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決不可小瞧了他們。教育家陶行知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還要小。”因此班主任平時必須精心巧妙地管理孩子,做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這“精心”“耐心”的營養之源,則來自教師寬厚的愛心和包容的情懷。兩年前我接手這個班,這是一個有名的“爹不疼娘不愛”的班級,班主任已經頻繁換了四五個,家長對頻繁更換老師積怨已久,加之特殊家庭子女頗多等原因,這班學生紀律意識、日常習慣、學習成績等種種問題在學校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這個班也成了全校有名的“爛尾樓”,沒人愿意“接盤”。當學校讓我接手的時候,我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當時只想著:“事情總得有人做,孩子們總得順利送畢業。”面對這些問題,默默進行艱辛的管理——出臺班規,明確方向,建立班委,合理分工。一手抓知識能力,一手抓養成教育。在班級管理上“外懶內勤”,對于學生力所能及的事,如打掃衛生、黑板報的制作、班隊會的策劃召開等,不是事必躬親,而是大膽放手。但是,這表面上的“懶”背后卻藏著不知多少倍的“勤”!勤于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勤于樹立小干部的威信,勤于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勤于形成良好的班風,勤于加強學生道德建設,等等。對學生“恩威并重”,嚴中有愛。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孩子們是頑皮的,也是懂事的。在和這一班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常常收獲意想不到的感動。聲音沙啞的時候,抽屜里出現過金嗓子喉寶;節日中,辦公桌上會“飛來”鮮花和賀卡;平時,教本里會悄悄藏進各種小紙條——承認錯誤的,訴說煩惱的,表示感謝的,送來祝福的……我生病做手術,一撥兒一撥兒的孩子,打電話,發短信,甚至找到醫院,找到我家。在這偌大的城市,我遠離故土,遠離親人,我的這幫孩子卻讓我收獲了這么多的幸福和感動。甚至有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們這個班曾經像個沒人要的孩子一般,四年內,幼小的我們經歷了‘生母的丟棄‘奶媽的離去‘養母的遺棄,您來了,讓我們感覺到,總算是找到‘親媽了。”讀著這些語言,我的眼睛一度濕潤。我愛我的這些孩子,如果說,我為他們提供了點點滴滴讓他們茁壯成長的陽光雨露,那么他們也為我開墾了一方讓我的教育情懷落地生根的沃土!
三、憑教育智慧彰顯教師能力
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班主任的智慧和藝術。稍微留心一下,你會發現,班主任管理的智慧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教育的長河里。在外國短文《獨享“體罰”的秘密》中,我認識了一位深受敬重的老師,她叫弗洛斯特,她是當地聞名的嚴師,她對學生的獨特的“體罰”,沒有肌膚之痛,卻讓人記憶至深。
我看了這篇短文后,在贊嘆弗洛斯特老師智慧的同時,也引起了我對學生管理方法的思索——管理孩子不能簡單粗暴,只有對癥下藥,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我班有個男孩叫小杰,剛接這個班不久就對他印象很深,他很聰明,但是很叛逆,在家常常和父母起沖突,父母拿他沒辦法,就找到了我,希望從我這里獲得“法寶”。我了解情況后,一邊疏導父母不要和孩子對著來,采取“迂回戰術”,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一邊關注他在學校的表現。一次午檢,剛到班級門口,班長就交給我一塊面包,說:“小杰又把零食帶到班級來了。”接過面包,我心里不由得掠過一絲憤怒——在校園內吃零食,是學校明令禁止的,是班主任三令五申在班級強調的。接下來,我就不動聲色地給同學們測量體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班主任必須先給學生測體溫,體溫正常方可進教室)。待學生全部進班坐好之后,我走上講臺,七分認真,三分幽默地跟同學們說:“今天我收到了一份禮物!”隨即我把那塊面包亮出來,“是一塊面包。”我掃視一下班級,順便不經意地瞄一眼小杰,此時,他臉上現出一絲掩飾不住的惶恐,眼神里藏著一股倔強的對立。
“提起這份禮物,還有一個故事呢。這是我們班一位同學通過班長轉送給我的,原本他是打算留給自己吃的。”聽到這里,同學們都笑了,小杰的臉上飛上一絲不好意思的紅暈。
“只是帶進學校后,他突然想起了學校的紀律,怎么辦呢?對,就把它當禮物送給班主任吧,看她吃不吃!但是自己又沒有勇氣送,于是就托班長送到了我的手上。”這時同學們都滿臉狐疑,甚至把目光投向班長,小杰此時已經微微低著頭,手指在桌面上輕輕地摳著,以此來掩飾他內心的不安,因為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看時機成熟,就對同學們說:“大家不用猜是誰了,我告訴你們吧,他的名字叫——知錯就改。”說完班級就響起一片掌聲,顯然孩子們都聽懂了這個故事,也樂于接受老師的處理方式。再悄然觀察一下小杰,他臉上沒有了剛才的緊張,眼睛里似乎有淚光閃爍。我手一揮,微笑著對大家說“沒事了,準備下午愉快地學習吧。”說著我有意與小杰對視了一下目光,我相信那一刻,小杰讀懂了我目光里的寬容、期待與信任,此后,小杰并沒有主動找我承認錯誤,只是再也不見他在校園里吃零食了。
四、以教育熱情強化責任擔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從事的是育人工程,大而言之是為國家培養后備力量,為社會培養接班人;小而言之,我們的工作承載著一個個家庭的命運與期盼。教育孩子不是捏泥人,不滿意可以揉揉重來!在我們的教室里,也許就坐著未來的愛迪生、陳景潤、錢學森……我們肩挑家國雙重重任,豈可一日不用心?
保持著教書育人的情懷不改,保持著講臺耕耘的熱情不變,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愛生如子,盡職盡責地當好他們的引路人。走進孩子們的世界,既是良師,也是益友,用心做個令人信服的“孩子王”,像磁石一樣吸引孩子,凝聚向上,用愛心和行動詮釋一個班主任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