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 郭莉



摘要:整本書閱讀為語文教學增加厚度和廣度,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使用思維導圖,可以讓整本書閱讀過程可視化,提高閱讀積極性,增強閱讀成就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閱讀的收獲會更大。對于缺乏思維基礎的小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可以從使用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開始,用不同的圖示對應不同的學習任務,簡化使用方法的學習,讓思維工具更好地為閱讀內容服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整本書閱讀? 思維導圖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
為語文教學增加厚度和廣度。傳統閱讀教學以課文為例學習語文,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零散的,能力建構是無序的,語文能力的培養評價標準模糊,實施困難。而整本書閱讀,建立完整的知識架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搭建能力提升臺階,清晰成長路徑,對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持續起作用。
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整本書閱讀,符合正常的閱讀習慣,為學習經驗的獲得提供了真實的環境;鼓勵學生和文本展開積極對話,可以為學生的閱讀積累提供素材;就文本展開持續探究討論,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進行思維訓練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大腦對信息、內容進行發散聯想、對比分析、因果推理、綜合判斷等,需要一系列加工處理的過程。
整本書閱讀效果通常是讓學生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展示。閱讀中學生沒有明確目的,缺乏思維參與,沒有主動研究,沒有及時生成,往往很快遺忘所看內容,更無法獲得深刻的體驗。
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學生在將閱讀所得通過可視化的形式“輸出”時,閱讀積極性提高,閱讀成就感增強,同時,表達“輸出”的過程本身也能提高閱讀實效性。
三、思維導圖使整本書閱讀思維可視化
思維導圖(Thinking Maps)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于1988年發明的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它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把人類思考問題時的八種基本思維過程用八種圖示來表達,分別是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雙氣泡圖、流程圖、因果圖和橋形圖。
思維與圖示一一對應的特點,讓這種思維導圖非常適用于兒童的思維啟蒙,
對于缺乏思維基礎的小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可從使用Thinking Maps開始,用不同的圖示對應不同的學習任務,簡化使用方法的學習,讓思維工具更好地為閱讀內容服務。
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叫作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思維”被可視化后,更有利于理解和記憶,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傳遞的效能。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思維工具,能引導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讓閱讀的收獲最大化。
四、整本書閱讀中思維導圖(Thinking Maps)的應用
(一)快速閱讀,用圓圈圖抓住關鍵信息
圓圈圖,可以表示聯想和定義的思維過程。圓圈圖用于表達“相關關系”,只要與主題有關的內容,都可以畫在里面。圓圈圖由一大一小兩個同心圓組成,中間的小圓用于填寫主題;外面大圓代表無邊的聯想,可以在里面寫下關鍵詞或者畫下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簡單圖片。
教學中,學生拿到書后先簡單快速瀏覽,在圓圈圖中寫下自己的第一印象,可以讓閱讀更有目標和針對性,避免盲目和過于隨意造成的消遣性閱讀,同時也為系統整體地了解書籍內容奠定了基礎。
例如:《草房子》這本書給一位學生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二)系統閱讀,用流程圖(或樹形圖)梳理行文線索
作者為了實現寫作意圖,會通過一定的組織結構將文字呈現出來。在閱讀中,讀者對文字的組織結構把握得越充分,對文字的理解就越完整,思維導圖能幫助孩子整理信息的組織結構。
依據不同書籍的內容特點,可以選擇不同的思維圖示呈現結構,常用的有樹形圖和流程圖。
樹形圖,可以展示分類的思維過程。樹形圖的樣子像一棵倒掛的大樹,最上面是樹根,用來填寫整張圖的主題;延伸出主干、枝干,每一個枝干代表一個類別或者一個分組;每一個枝干都可以分出更細的枝干,也可以直接在下面列舉類別成員。
在樹形圖里,所有的豎線都用來表達分類或分組關系,所有的橫線用來填寫分類或成員。在代表類別或分組的橫線下面增加一條短豎線,使它變成“T”字形,借以區分代表成員的短橫線。
文集類型的書籍,比較適合用樹形圖整理各選文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流程圖,可以呈現順序排列的思維過程。流程圖中,方框代表階段或步驟,填寫階段名稱或者步驟內容;帶箭頭的短線表示流向,箭頭指向下一個階段或者下一個步驟。如果某一階段比較復雜,或者本身由許多步驟組成,可以在表示這個階段的方框下面添加子流程。大小不同的方框可以用來區分流程的主次關系。
書籍中按一定順序組織的內容,適合用流程圖整理結構。例如:《神奇校車——在人體中游覽》一書中,校車載著孩子們在阿諾德的身體里旅行,用流程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們的游覽路線:
(三)理解閱讀,用氣泡圖外顯閱讀價值
氣泡圖,可以描述事物特征的思維過程。使用中,需要先在中間大圓內寫上中心詞或者畫上中心圖,然后在周圍的小圓圈內寫上可以描述中心詞的相關詞匯(一般用形容詞),每一個氣泡用一條線連接主題圓。
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經常需要根據文章內容分析主要角色性格特點或景物特征,用氣泡圖表示非常合適。例如《親愛的漢修先生》中,主要人物鮑雷伊的特點如下氣泡圖:
(四)聯結類比,用橋形圖實現學以致用
橋形圖,可以體現事物之間類比、類推關系的思維過程。橋形圖里,橫線上方、下方的空白處用來填寫一對事物;而像橋一樣隆起的部分用來表達近似、相似的關系,這也是單詞“as”的含義?!皹颉痹⒁鈨啥说氖挛镪P系相同或相似,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能夠用“橋”將它們相連。
類比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關系,能夠幫助孩子學會舉一反三,找到關系中的規律。橋形圖可以幫助比較分析內容、角色之間的相關性,在閱讀拓展活動中,經常會鏈接到同主題或者同一作者的相關書籍,這時候用橋形圖也可以直觀展現其閱讀價值。
例如《中國民間故事》中,一些故事與傳統節日或習俗有密切的關系:
總之,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整本書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系統、比較、發散、聯想等思維能力,提高鑒賞能力,讓閱讀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輕松實現從閱讀到表達、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讓閱讀不再盲目和低效。閱讀過程和閱讀結果可視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路徑清晰可見。
參考文獻:
[1]楊瑜君,萬玲.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8.
[2]曹文軒.草房子[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3]法布爾.昆蟲記[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
[4]喬安娜·柯爾.神奇的校車[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
[5]克利林.親愛的漢修先生[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
[6]李建樹.中國民間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