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志 黃小強 張茹
[摘要]文章分析了數字化轉型趨勢下供電局進行生產運營模式變革的必要性,總結了供電局的發展現狀和目前面臨的技術痛點,提供了供電局生產運營模式變革的未來方向及試點推廣建議。
[關鍵詞]供電局,生產運營,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42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10-0022-03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已經與工業生產實現了橫向及縱向的融合,對整個社會經濟生產發展模式造成了深度的沖擊。數字技術從助力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在這一背景下,各電網企業也進一步展開了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致力于實現技術與生產的深度融合。
為加快現代供電服務體系提質升級,貫徹落實“基層減負”要求,推進供電局數字化轉型的進一步落地推廣,本文分析了供電局生產運營管理模式變革的必要性和驅動力,組織研究了供電局數字技術推廣應用現狀和運營模式變革探索情況,從供電局層面出發,為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轉型提供方向指引及建議[1]。
一、生產運營模式變革驅動力
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數據資源蘊藏的巨大能量正不斷釋放,數字技術正從助力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一)市場需求驅動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及現代供電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對于電力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電局自身對于安全生產和客戶服務的相關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在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供電局也迎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作為面對用戶的前臺,供電局是現代供電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承擔了做好客戶服務的重要職責。如何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是供電局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二)企業效率壓力
站在企業角度來看,由于供電局業務較為集中單一,管制業務規模大,受輸配電價改革及國家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要求影響,收入利潤增長受限,企業面臨的成本縮減壓力有所升高,為實現經營效率的持續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價值創造需要展開進一步優化。
(三)技術發展趨勢
“云大物移智”等數字技術的涌現為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數字感知、全景洞察、智慧決策、智能執行能力。從“物”的角度來看,通過數字孿生,實現企業對“物”的管理的虛擬化,通過物聯網、移動通信等技術,實現萬物互聯、在線實時感知,大大減少了“物”的管理和操作成本,從“人”的角度來看,以RPA、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為實現簡單工作的機器替代、復雜工作的人機協同提供了技術支持,技術與員工緊密結合,為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帶來了新的動力,技術賦能下不斷提升的單兵作戰能力推動著崗位職責的持續變化,“一崗多能”“超級員工”成為了數字時代下的新趨勢。
新技術的應用同時亦不斷推進企業管理運營水平的提升和運營模式的變革:一方面人才活力的釋放推動了作業模式、人員生產組織方式的不斷調整,另一方面與客戶接觸和交互方式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推動了營銷和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數字技術的運用為供電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升機遇。
二、生產運營模式現狀及痛點
作為電網管理和客戶服務的前沿,在成本減壓、提質增效的要求下,供電局面臨的挑戰正在不斷增長。因此,加深人工與技術的結合,簡化業務流程,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成為供電局當前的關鍵任務。
(一)供電局發展現狀
近年來,供電局在員工效益提升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各地市供電局區域間和區域內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為突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電需求也隨之增長,供電局在企業效能方面得到一定提升的同時,仍需繼續引進專業人才以支撐供電局進一步的數字化轉型。
在結構性缺員日益凸顯、工作要求不斷提升的現狀下,基層員工面臨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也不斷增加。在工作壓力層面,目前基層日常工作中仍存在較多的重復勞動、機械勞動,在數據采集、數據錄入、數據提取等方面尚未能全面實現無紙化和自動化操作,數據融合程度不高導致基層人員往往需要來回奔波、重復操作等,為基層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負擔。在心理壓力層面,一方面,基層人員作為客戶服務第一線,在直面客戶投訴、處理大量客戶咨詢問題時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作為設備運維管理的主體,在面臨難以預估的現場作業安全風險時,基層人員亦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負擔。
因此,需要從機器替代和人機協同方面梳理出基層供電局在數字化技術應用、機器替代和人機協同方面的典型場景及應用現狀,進行基層供電局數字技術應用痛點分析。
(二)供電局生產運營模式痛點
受制于技術引入和消化規律及企業發展慣性,目前供電局技術應用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第一,業務與技術融合不充分。目前供電局對于數字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機器替代方面,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展開高級數據分析和決策輔助等高級數字業務場景層面仍有欠缺。需充分挖掘相關業務場景,利用公司基礎數據平臺潛力,制定可行的應用計劃,實現漸進式的技術與業務融合,保障滿足不同層次的業務需求。
第二,當前運營模式有待變革。數字技術在基層作業的應用勢必對業務運營模式產生沖擊,因此業務運營模式也需進行相應的改變。然而目前尚未對此相關的研究,在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業務操作的沖擊下,新的運營管理模式仍然有待探索。
第三,技術體系仍需優化。各供電局根據自身業務需求開展數字技術融合應用的規劃和建設,造成建設標準不一致、應用不協同、網絡安全風險高、重復建設等問題。與此同時,由于網省公司數字技術和業務基礎平臺尚在建設中,基層應用容易與網省公司平臺產生脫節,導致數據不互通、共享程度低等問題,容易形成新的數據孤島,難以對基層應用進行統一管理。
三、生產運營模式優化建議
(一)生產運營
生產運營模式變革的要點主要覆蓋7個領域:輸電領域、變電領域、配電領域、規劃領域、基建領域、供應鏈領域和安監領域。
(1)輸電領域。變革重點一是打造基于在線監測技術的運營管理體系及人機協同的管理模式,二是推動以數據為核心的決策指揮變革,基于輸電生產監控指揮系統,建設集實時監控、分析決策、應急指揮等為一體的指揮中心,融合各業務場景的數據和流程,實現決策指揮的閉環管理,三是完善人員培養和設備管理制度,探索無人機內部自主培訓體系,引入專業教練,在制度方面建設集無人機管理、飛手調配、空域申報、大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航空管理中心,大量編制無人機技術導則、作業及維護指導書等,不斷降低墜機率。
(2)變電領域。變革重點在于開展智能變電站技術及管理模式推廣建設、開展智能操作搜索。一是推動人員職責轉變,基于建設統一的智能變電站綜合監控平臺,統一接入巡視機器人、視頻監控、在線監測裝置等硬件管理系統,解決跨系統操作煩瑣耗時的問題,實現多系統數據融合,并提供智能巡檢、安全生產、輔助決策等20余個功能模塊,支持后臺人員開展巡檢路線規劃、巡檢周期設定、派工,實施預覽、報表統計等工作,二是開展管理制度修編,固化智能巡視下的人員工作職責變化,編制《巡維中心變電站機器人巡視作業指導書》,規范機器人巡視作業開展,修編《巡視作業指導書》,明確開展巡視數據分析工作,修編《變電設備運維規程》,增加對智能巡視的要求,明確智能巡視任務下達、執行、落實、反饋等日常工作及智能設備運行維護工作的責任主體及范圍,為業務運營模式變革提供有力支撐。
(3)配電領域。變革重點應放在構建配網智能運維體系、打造營營配調智能協同管理體系以及強化配網管理和調度能力3個方面,打造全視角、多層次的營配調智能協同管理能力。基于配電網運行管理技術支持平臺,高效協調各種指揮能力,結合數字化技術,實現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快速恢復客戶供電、提升供電可靠性和客戶服務水平的目標,減少人工溝通耗時、信息失真等問題的出現,優化配電網運行管理指標體系[2]。研究已有的配電網運行水平和供電能力的相關指標,篩選出能實時反映電網的運行狀態和業務開展情況的關鍵指標,設計配電網運行多維KPI體系,改變傳統決策方式,減少基層報表重復填寫,避免決策“無數可依”,有力支持基層管理人員開展管理決策工作,三是打造智能計劃及任務管理能力,實現工作節奏管控的信息化、實時化、可視化,為安全生產任務和計劃管理提供有力的機器輔助。
(4)規劃領域。變革要點在于提升配網規劃智能化水平和推動配網“統一建設”模式。基于配網規劃輔助決策支持信息系統,實現規劃形目庫的統一信息化管控,以差異化原則指導規劃,以投資計劃落實規劃,借助數字化系統,強化自主規劃、統籌資源配置,提升投資決策能力,實現精準投資,進行規劃工作模式調整,在10(20)kV及以下配電網規劃中,與電網建設改造直接相關的生產、營銷技改及修理不再單獨編制規劃,納入配電網規劃統一開展,開展組織規劃的調整,并完善考核指標和管理制度。
(5)基建領域。變革要點在于推廣無人化施工現場管理模式和打造智能化風險預警和管理能力。在打造智能工程作業管理模式方面,項目管理人員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實現對工程現場的在線化管理,安全風險的發現和消除對人力的依賴持續降低,智能數據應用在風險監控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基建工程的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打造無人化管理模式方面,利用人臉識別控制、實時監控技術等,加強對工地現場的管控,并降低勞資糾紛發生的頻率,在建立數字化安全教育培訓模式方面,利用VR仿真模擬開展施工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取代傳統人員面授、課程教學等較為單一的施工安全知識教育模式,大幅提高員工安全意識。
(6)供應鏈領域。變革重點放在打造云化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建立物資統籌管理機制。基于智能倉儲和作業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在線化,解決數據體外循環、管理精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3],基于物資的在線管理能力,推動物資統籌共享機制建設,推進儲備物資品類優化,統籌網省及地市局儲備物資品類,加快基于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模式的省級儲備物資供應模式建立,強化省地協同,建設可視化監控大廳,對供應鏈各項業務開展情況進行全天候跟蹤,及時發現和快速處理供應鏈異常情況。
(7)安監領域。變革要點則在于建立智慧安監配套管理制度和打造分級作業風險監控中心。按照安全風險“分層、分級、分類、分專業”的管控原則,借助風險監管系統,設置省、地、縣三級作業風險監控中心,借助統一可視化監控平臺,大幅減少手寫表單、報表整理、檔案保存等工作,提高溝通效率,貫通上下聯絡渠道,大幅提升風險管控效率,大幅簡化作業過程,開展智慧安全視頻監督,代替現場到位監督。
(二)客戶服務
市場營銷運營管理模式變革的重點在于營銷客服領域前中、后、臺的優化設計。以“服務用戶、獲取市場”為導向建設敏捷前臺,積極變革用電用能服務業務流程,深化用戶需求響應,強化客戶關系管理,致力于提升客戶體驗,以“資源共享、能力復用”為核心建設高效中臺,輸出定制化解決方案,沉淀業務服務能力,以“系統支持、全面保障”為宗旨建設堅強后臺,開展運營策略設計,經營風險分析,深化服務文化與服務品牌建設,落實“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服務理念。在計量領域,推進智能電表試點應用,提供多元化客戶服務,以支持智能家居和智能小區建設。
(三)企業管理
供電局企業管理的變革要點分為3個方面,分別是人員組織方面、管理制度方面和技術管控方面。
在人員組織方面,變革的要點集中在開展管理組織變革和開展執行組織變革這兩點上,以常態化、體系化地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和運營模式變革工作,充分調動人員創新積極性。
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要點一方面在于創新流程優化模式,實現以“業務+技術+數據”為組織單元的流程優化組織的構建,另一方面則在于通過打造人員激勵機制,最大程度地激發員工創新活力。
對于技術管控方面的變革,重點則在于敏捷迭代模式的構建和授權機制的完善,以實現響應業務變化能力的優化,并在合理的范圍內賦予基層單位更大的個性化應用開發權利[4]。
四、結語
目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在基層供電局生產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變電站技術、無人機線路巡檢、機器人作業、智能配電房、網上營業廳、客服機器人、智慧工地施工監測、安全智能化管理、數字化調度員等,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供電局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在對供電局實踐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為供電局進一步的數字化轉型分析了必要性和驅動力,總結了供電局生產運營模式變革的要點。
總而言之,生產運營模式變革的有力推進不僅需要技術層面上的創新,更需要在思想層面上、組織協調上突破桎梏,積極探索,勇于試錯。
參考文獻:
[1]阮征.智能電網的數字化建設探討[J].城市建設,2010,(32):240-241.
[2]冼瑞成.降低高壓用戶電力設備故障出門的政企聯動模式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3):15-17.
[3]劉星. 電力系統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J]. 電氣技術, 2018, 019(008):前插3.
[4]李恒富. 電子式互感器在數字化變電站的應用[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6、(015):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