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佐臣
2012年,老同事劉衛民來電話,談到當年海西州樹立柴達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說州上一直把柴達木精神作為一座精神富礦和價值坐標在發揚光大,我聽后深感欣慰,同時勾起一些回憶的片段。作為一個親歷者,從1989年下半年進行柴達木精神的前期調研論證,到起草海西州委六屆九次全委擴大會《關于繼承發揚柴達木精神的決議》,至今已經幾十年過去了,有關情況已記不太精確。下面的文字,只是從我個人記憶、記述的角度,對當年柴達木精神的匯集、提煉、凝聚和傳承過程作點滴記錄而已,充其量是對這一段歷史記憶做一點拾遺補闕。
1989年初,時任青海省委書記尹克升來格爾木進行鹽湖資源開發調查研究,海西州在匯報時,特別提到了冷湖經驗和綠洲農業經驗。在冷湖的發展歷史上,20世紀50年代曾是盆地石油開發的中心,隨著開發規模擴大,3萬多名石油職工匯集于此。后因支援勝利油田建設,2萬多名職工移師東進,僅余5000多人。隨著青海油田建設西進尕斯庫勒湖,石油局西移花土溝,冷湖跌入開發低谷,多年來一直被“熱不起來的痛苦”所困擾。20世紀80年代中期,冷湖鎮立足自我發展,抓住時機,吃鹽湖飯不動搖,造就了一支創業隊伍,采用新設備和新工藝,使產品打開銷路。1988年,產值達1688萬元。作為滾動發展的小廠典型,冷湖化工總廠歷經4年的發展歷程,年總產值翻了三番半。冷湖近幾年的發展,歸納起來就是“多點布局,重點開發,深化研究,系列發展”,代表了地方工業發展的路子,出了經驗,出了人才,還錘煉出了精神。條件雖然艱苦,但有一批想干一番事業的人,步子越邁越大。冷湖的經驗,還昭示了西部城鎮的發展路數,應從單一服務向自我發展轉變。同時,海西州綠洲農業開發,不僅創造了春小麥高產紀錄,還形成了荒漠地區農業整體開發和綜合治理的框架模式,一批種糧大戶涌現,為綠洲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經驗。海西州要推廣冷湖經驗和綠洲農業開發經驗,應弘揚“鹽湖精神”和“綠洲精神”,推動海西州經濟發展。
調研結束時,尹克升在格爾木地區干部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要弘揚柴達木精神。這一年,正逢海西州建州35周年,他又撰寫了《讓柴達木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這樣,就把傳承已久的“兩個富礦”的啟示拉到了開發優勢資源、振興海西經濟的實踐中來,為繼承發揚柴達木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礎。
當年11月16日,海西州委召開書記辦公會。會議結束時,時任海西州委書記王漢民點了幾個人的名字,組成調研組,準備赴冷湖、茫崖開展調研。我記得有時任州委政研室主任劉春耀、副主任徐錦華、州計委主任李應珍、統計局局長楊梁玉、財政局副局長張遠秦、州委政研室副主任熊才和我。關于調研內容,看看調研組的人員構成,我能揣摩個大概。當時我并沒把這次調研和柴達木精神聯系到一起,估計這次西部調研,可能和籌備西部片區的工作會有關,因為隨著西部三鎮的行政職能由服務型向自我發展型轉變,相繼由鎮變為工、行委,茫崖工作會議結束后,緊接著就要籌備冷湖工作會議了。可又一想,如果沖著籌備工作會,就不應包括茫崖了,這樣就和上面的書記辦公會接上茬了。又想到書記辦公會對宣傳口“三個要”的部署要求,我想這次西部之行大概與此有關。
24日,王書記帶隊,調研組一行8人出發。過了魚卡,車子下了茶茫公路,折向馬海湖,冷湖化工總廠馬海分廠就建在湖邊。到達時已是下午3點多,冷湖化工總廠的廠長武明禮,副廠長江進興、蔣宗法和馬海分廠廠長楊青已在那里等候。半年前,武廠長帶領60人的先遣隊來馬海湖建鉀肥分廠,這里成為馬海湖創業的根據地。半年后,建立了采礦點和廠區,修通了連接高泉煤礦和鹽田的兩條道路,進行了分廠熱熔車間設備安裝調試,并拿出第一批氯化鉀產品。武廠長向調研組詳細介紹了馬海湖富礦帶的資源儲量與含鉀量分析,以及冷化二、三分廠建設情況。當時冷化兩個分廠,采用世界產鉀大國應用的熱熔技術,將原生礦直接生產鹽化產品的新工藝,起點較高。武廠長介紹說,建馬海湖分廠,冷化領導班子的設想是設備要洋,技術起點要高,生活起點要低,為了技術設備上“洋”,寧可生活土一點。眼前的現實確實如此,工人們住的是一排排土房、地窩子,上鋪油氈,墻角還泛鹽花,和高大的廠房、腳手架和嶄新的設備形成了強烈對比。冷化人馬海湖創業這一幕,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至今在我的記憶里保留著鮮活的面容。往冷湖去的路上,武廠長恰好擠在我們車上,一路上又補充了若干馬海湖建廠的細節,讓我的認識更加立體化了。
到冷湖時,天色已全黑下來。時任冷湖鎮的于亦榮書記、鄭明朗鎮長、高華副鎮長及鎮組宣部、工交局的同志已等候多時。這里的溫度要比州上低三四度,加上海拔略高,人已感到疲冷交加。吃晚飯的時候,王書記堅持不要鎮上的同志陪,也不讓上酒水,迅速扒拉了幾口飯,各自回房。第二天早飯時,王書記說昨晚和冷湖的同志商量過,原定日程稍有變化,匯報會挪到下午,上午先去鹽湖一線。飯后調研組全體集中到招待所門前,由時任冷湖化工總廠黨委書記王成寶、冷湖鹽化工業公司總經理張昭、昆特依鹽廠廠長鄧樸等陪同考察鹽田。鹽田離鎮中心十幾公里開外,進入初冬,接近岸邊的灘地已經結冰,王成寶書記手拎一把鐵鍬,邊走邊挖,把底層的鉀鹽挖出來看,有時就在冰上用鍬刃劃出礦源分布線路和礦床分布方向,省去不少跑路的時間。我在一旁仔細聽他講解,看他對鹽田生產這么熟悉,不由對這位深諳生產經營之道且十分勝任書記角色的“老鹽湖”刮目相看。此前,我曾參加過一些企業座談會,反映較大的是黨政“兩架馬車”的問題,實行廠長負責制以后,書記角色淡化甚至邊緣化的現象成為部分企業干事興業的羈絆,而在冷湖看到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是不是冷湖經驗之一呢?結論是肯定的。
按照安排,第三天調研組赴冷化總廠,分頭進行對口調研。之前,先集中在冷化總廠不算寬敞的會議室里,聽取總廠班子匯報。匯報時,王書記特別問到總廠的黨建情況。當時,冷湖鎮的11個鎮屬單位黨務都集中在鎮上,而冷化總廠單獨設立黨委,全廠黨員36人,數量不大,但戰線很長,下設元明粉廠、昆特依鹽廠、馬海、廠部4個支部,大部分支部書記由所在廠廠長兼任,平時的組織活動與生產安排兩不誤,也不存在黨政“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匯報會結束,調研組專門調看了總廠黨委、各支部的活動安排、“三會一課”記錄及考評情況,還分別找工青婦負責人了解情況,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正規、扎實、認真。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大氣候下,一個在短短4年內總產值、利稅、銷售收入三項指標實現迅速增長的小企業,能夠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到這個程度、這個水平實屬不易。這是調研組總結的又一條冷湖經驗。
27日,調研組赴茫崖工委駐地花土溝。茫崖工作會議以后,茫崖的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趨好,企業不景氣的狀況基本扭轉,各種力量都集中到發展上面,形成了石棉、芒硝、鉀肥、天青石四大支柱產業,基礎建設也有了新發展。1989年1月至11月,地方財政收入達1224萬元。茫崖調研前后兩天時間,第一站是茫崖鎮,首先去隸屬國家建材部的茫崖石棉礦座談,時任礦長張居安介紹了石棉粉塵污染的治理情況。
28日,調研組折返花土溝,在工行委所屬的天青石礦等企業和尕斯鄉調研。晚上,調研組聽取茫崖工行委工作匯報。王書記在肯定茫崖工作的同時,特別強調說,今后要抓好茫崖地區的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靠政治優勢凝聚人,克服地處偏遠、自然條件嚴酷等不利條件,打造一支吃苦耐勞的隊伍,是茫崖發展的希望,要注重挖掘、發現、表彰先進人物事跡,發揚柴達木精神。西部是振興海西的希望所在,看希望到西部,看發展到西部,看精神也要到西部。
29日,調研組返程。當天傍晚返至冷湖鎮。晚飯后,王書記在他房間召開總結會。總結會上,他再一次提到弘揚柴達木精神,說這次讓我參加西部調研,是想把今后宣傳工作的重點往西部引一引,從這里抓一些能帶動全局的經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和路數,并讓我從宣傳工作的角度思考一下,拿出書面性的材料。
返回州上,王書記又找我過去,明確了要以繼承發揚柴達木精神為切入點,搞一個基于歷史總結、助益開發建設、能夠長期遵循的指導性文件,提交州委六屆九次全委會討論。他還講了他對于即將形成的文稿的一些考慮,主要是對柴達木精神的歸納概括,弘揚柴達木精神與振興海西經濟的關系表述,歷史積淀與時代表現的和諧一致等等,這些話漸漸變成了我腹稿里的主題詞。
在文本選擇上,我建議用決議而不用決定,覺得決議更適用于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也更符合指導性公文的身份,特別是繼承發揚柴達木精神,既要進行歷史解讀,又要豐富時代內涵。既要分析柴達木精神源于開發建設,又要闡釋弘揚柴達木精神對開發建設的現實意義。這種文體,更便于對具體內容作若干必要的論述或說明,包括做一些理論上的闡述。書記采納了我的意見。
接下來,是柴達木精神的定位。艱苦創業是柴達木精神的主體、主軸,這是上上下下、各行各業、各民族干部群眾的普遍共識,也是柴達木精神首先要確立的第一要義。鄧小平同志說過:“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但是,吃苦不是柴達木精神的歸宿,而是創造財富、通往幸福之途。苦要苦的有價值,苦要苦出一番事業,這才是柴達木精神的“苦樂觀”,這樣的“苦樂觀”才具有“執行力”、說服力和影響力,進而奠立柴達木人的價值觀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順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與抱殘守缺、苦守苦熬、坐失機遇有著涇渭之分,所以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作為新一代柴達木人的精神風范,賦予柴達木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在提煉柴達木精神的地域特色方面,各民族團結開發、共同開發成為總結柴達木精神的又一普遍共識。對于海西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域,各族人民支持開發、參與開發、攜手并肩、共同開發建設柴達木的偉大實踐,使柴達木精神成為一種群體精神,成為海西各族人民在開發、建設柴達木的實踐中共同培育、締造的“精神富礦”,海西各民族團結開發建設柴達木的昨天和今天,賦予柴達木精神以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一特色,不僅突出反映在鹽湖開發上,還反映在牧業經濟改革和綠洲農業開發上。20世紀50年代,柴達木盆地大勘探大開發的號角吹響,各路大軍進軍柴達木,在人蹤滅絕、無路可走的大漠戈壁上,蒙古族、藏族同胞爭相為勘探隊當向導、拉駱駝、運物資、送設備,和勘探開發大軍一道,斗風沙,戰嚴寒,找石油,探礦山,共同譜寫了柴達木開發史的輝煌一頁。20世紀80年代,面對柴達木開發的第三次浪潮,海西州少數民族牧民,摒棄“靠天養畜”的陳舊觀念,大興定居點、棚圈、草場、育羔室“四配套”建設,走出一條科技興牧的新路子,海西州牧業總產值挑戰1億元大關。柴達木綠洲農業,不僅留下了一代代開拓者的足跡,也記載著創業者繼往開來的歷史貢獻,一批規模化經營的種糧大戶從這里涌現,生態農業“綠色計劃”在這里鋪開宏偉藍圖。柴達木鹽湖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盆地農牧業經濟的開發建設,共同奏響著柴達木精神的時代樂章。
在討論柴達木精神的時代性方面,很多同志提出,不能一提柴達木精神就回到20世紀50年代,作為一種能夠積極作用于柴達木開發建設實踐的精神成果,更重要的是服務于振興海西經濟,引導人們向前看,這樣,科學精神、實干精精神就成為柴達木精神中又一應有之義。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一些同志談到,柴達木精神是前進的、發展的,因為柴達木盆地的開發事業是前進的、發展的。從20世紀50年代始,30年的資源開發,留下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深化了柴達木人對資源開發規律性、科學性的認識。80年代的新一輪開發,是基于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在科學觀指導下的開發壯舉,鹽湖優勢資源開發,形成了“多點布局、重點開發、深化研究、系列發展”的開發模式;綠洲農業開發,形成了綜合土地、水、光和熱以及水能五大資源,配置環繞綠洲農業區水系網絡,連接點狀綠洲,努力提高單產,實施有規模的開發路數;畜牧業開發,大力推進綿羊改良和品種選育,培育新品種,提高絨產量,“科技興牧,跨入小康”成為廣大牧民開拓進取的共同目標。綜合歷史與現狀各種因素的考量,匯總各方面的建議、意見,“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團結奮斗、科學務實”為特定內涵的柴達木精神形成基本框架。
12月18日,時任州委副書記馮敏剛主持召開六屆九次全委會材料籌備會,就《中共海西州委關于繼承發揚柴達木精神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草稿征求意見,參加會議的有州級各領導班子的領導和州委、州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與會同志對《決議》草稿的主旨、結構、內容及其歷史總結與時代精神均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同時提出,柴達木精神作為一筆世代傳承的精神財富,應在海西各民族干部群眾和各行各業得到發揚光大,尤其是年輕一代,應成為跨代際傳承的鄉土教材。還有的提出把“顧全大局,胸懷全局,嚴守紀律,樂觀向上”加進去等等。最后確定,《決議》草稿對于柴達木精神的20字概括,已很具體,很全面,實際上也包含了會上提出的許多建議擴展的內容,其核心內容和具體表述不再更動。同時確定,對柴達木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不能一概收進《決議》里去,需要進行解釋說明。另外《決議》提出的柴達木精神宣傳月活動,需要在全州貫徹落實,由州委宣傳部在全委擴大會上做發言,對《決議》的宣傳貫徹作補充和延伸。
12月23日,海西州委六屆九次全委會召開。會議第一天,傳達中央十三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六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后,即宣讀《中共海西州委關于繼承發揚柴達木精神的決議》,之后,我就貫徹落實《決議》與柴達木精神宣傳教育做了大會發言。全委擴大會轉入各市、縣、工委發言階段后,各地都對貫徹落實《決議》談了打算和安排,柴達木精神的宣傳教育逐步在
(作者簡介:原海西州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