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宇,葉 菁
(番禺中心醫院全科醫學 廣東 廣州 511400)
糖尿病是內分泌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中以2型糖尿病較為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身體乏力,體重下降等特點。患者初期癥狀不明顯,導致影響患者的早期治療[1]。患者機體內,仍然產生胰島素,但其體內產生胰島素的作用與正常胰島素作用相差甚遠,患者還需要藥物的刺激,進一步分泌胰島素,主要是由于胰島素β細胞出現功能分泌缺陷,或者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由于患者長期的高血糖狀態,引起分泌胰島β細胞功能下降,加重病情,誘發更嚴重的并發癥等[2]。臨床上目前主要手段是藥物治療,多以口服降糖藥為主,近年來的臨床數據表明在早期給予胰島素強化,對胰島β細胞有改善作用,可以緩解高血糖的葡萄糖毒性的,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本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早期胰島素強化與口服降糖藥的效果。內容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20180722),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50例為觀察組和50例對照組。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齡34~77歲;平均年齡(54.12±1.34)歲;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5.01±1.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3]。皆為初診患者。
排除標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藥物禁忌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未使過胰島素治療患者。
所有患者都進行必要的疾病知識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飲食和適度的運動。
1.2.2 對照組 給予口服降糖藥治療,鹽酸二甲雙胍片(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92,2019032679)口服治療,每次0.5 g,每日二次,治療1周后,根據患者具體的空腹血糖指標,對劑量進行適當的調整,治療時間為2個月。
早期胰島素強化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起始量0.1~0.3 U/(kg·d),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劑量,早晚各1次,并聯合口服降糖藥鹽酸二甲雙胍,治療時間為2個月。
(1)治療有效率和血糖各項指標,包括:空腹血糖指標、餐后2 h血糖指標、糖化血紅蛋白。療效標準[4]:空腹血糖在6.39 mmol/L以下,且餐后2 h血糖含量在7.89 mmol/L以下,為顯效;空腹血糖在7.8 mmol/L以下,6.40 mmol/L以上,且餐后2 h血糖含量在11.1 mmol/L以下,7.90 mmol/L以上,為有效;未達到以上要求為無效。
(2)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
應用軟件SPSS 20.0進行統計學分析,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水、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血糖水平(± s, 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血糖水平(± s, mmol/L)
空腹血糖組別 例數 餐后2 h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8.65±1.25 5.65±0.22 12.95±2.42 9.25±1.21對照組 50 8.63±1.28 6.52±0.88 13.01±2.3610.73 ±1.79 t 0.079 6.782 0.126 4.844 P 0.937 0.000 0.900 0.000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9.80±1.91 6.92±0.18對照組 50 9.73±1.96 7.73±0.62 t 0.181 8.872 P 0.857 0.000組別 例數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胰島素功能無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的HOMA-β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HOMA-IR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功能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功能比較(± s,%)
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6.8±2.6 40.1±11.8 6.8±1.3 3.7±0.5對照組 50 16.3±2.7 32.7±7.4 6.7±1.4 5.2±1.0 t 0.94 3.76 0.37 9.49 P 0.35 0.00 0.71 0.00組別 例數HOMA-β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發展趨勢。2型糖尿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主要是由于胰島素的抵抗力弱引起的慢性內分泌紊亂終身性疾病[5]。若患者一直處于高血糖的狀態,將會產生諸多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分泌不足胰島β細胞或者胰島素處于抵抗狀態,導致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更加促使胰島β分泌功能降低,增加胰島素的抵抗作用,進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并發癥,嚴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控制血糖對于患者來說至關重要。口服降糖藥可以在控制血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對胰島β細胞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也不能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6]。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島β細胞處于葡萄糖失敏狀態,導致患者處于高血糖狀態,而高血糖狀態抑制患者的血糖分泌,可以促進控制患者血糖的目標,同時恢復患者分泌胰島素功能,削弱β細胞的毒性損害,幫助β恢復。2型糖尿病早期β細胞的損害是部分可逆的,長期處于高血糖作用下,抑制β細胞分泌,加速不可逆過程,并且抑制合成糖原。兩者循環交替,進一步加重病情,促進β細胞分泌的不可逆過程[7]。臨床數據表明,早期的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抑制這一過程的形成,盡快恢復胰島β細胞的功能。
胰島素有助于機體釋放一氧化氮,幫助平滑肌舒張,胰島素開始抵抗,該作用就不斷減緩,該機制通過胰島素通過在動脈內皮細胞脂質合成作用,不斷促進平滑肌細胞的形成,借助于較差的纖溶能力,進而提升患者的內源性抗纖溶物質和凝血前體物質水平。胰島素強化治療是強化患者的正常胰島素分泌過程,門冬胰島素30%可以為餐時胰島素和基礎胰島素做補充,注射后,可溶性門冬胰島素有利于機體吸收,并迅速見效,對餐后降低血糖有良好的療效[8]。而另外70%的結晶門冬胰島素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被吸收,作用緩慢,對患者降低血糖作用更長久平穩[9]。根據患者的實際血糖變化情況,酌情調整強化治療的用量,對患者短期控制血糖有療效,同時可以延緩糖尿病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早期胰島素強化與口服降糖藥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HOMA-β高于對照組,HOMA-IR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早期胰島素強化和口服降糖藥治療,不僅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同時明顯改善了胰島素分泌功能,有助于延緩糖尿病患者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