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璐,靳凱輝,王克華(通訊作者)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腦血管病醫院放射科 寧夏 銀川 750002)
隨著臨床醫學研究深入發現,無癥狀頸動脈狹窄與認知功能障礙存在一定的關系[1-2]。但是,諸多研究結果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矛盾,其根本原因與樣本的大小、測試方法以及狹窄程度等存在密切關系[3]。基于此,本文針對近3年收治的160例患者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從2017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單側頸動脈狹窄患者以頸動脈狹窄作為分組依據,可以將患者分為三個組別,即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分別為53、53、54例。患者均符合頭頸部血管狹窄的診斷標準:采用DSA或CTA檢查結果診斷患者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采用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協作研究組(NASCET)標準對狹窄度進行分級,即輕度為≤49%,中度為50~69%;重度為≥70%;狹窄率=(1-N/D)×100%(N為最狹窄處動脈內徑,D為遠端正常動脈最大內徑。)患者年齡范圍在45~92歲,平均年齡范圍為(63.84±2.69)歲。對比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分析后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1)一側ICA中重度(狹窄程度≥50%),另一側ICA無狹窄或狹窄率<30%,單側ICA狹窄(狹窄程度≤49%);(2)年齡18~80歲;(3)無神經功能障礙,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0分;(4)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0級;(5)右利手。
1.2.2 排除標準
(1)心肺腎等臟器嚴重疾病;(2)合并椎動脈及其他顱內動脈中重度狹窄等;(3)血管炎引起的狹窄;(4)頭部MRI提出新發腦梗死和(或)陳舊性腦梗死病灶直徑>1.5 cm;(5)腦腫瘤史、腦外傷史、腦出血史、腦血管畸形史、腦梗死史;(6)既往有認知障礙性疾病或者癡呆家族史;(7)造影劑過敏,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入組患者進行寶石能譜CT腦灌注成像檢查及多位點定點參數采集分析,采用GE Discovery CT750 HD(寶石能譜CT)儀器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00 kV,管電流400 mA,管球轉速0.4 s/rot,探測器范圍40.00 mm,螺距1.375:1,矩陣512×512,視野25 cm,適應性統計迭代重建(ASIR)30%,掃描層厚5 mm。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團注碘普羅胺(370 mgI/mL),造影劑總量60 mL,0.9%氯化鈉溶液15 mL,注射速度6 mL/S。掃描范圍從顱底至頭頂。對患者進行檢查后,需分別對雙側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后扣帶回、丘腦、雙側基底節區等區域進行測量,ROI大小一致并以鏡面對稱的方式放置ROI,進行多次測量平均值。
評估三組認知功能的評估:認知功能測試采用MoCA(北京版),分別交替連線測驗、視空間與執行力(立方體、鐘表)、命名、記憶、注意、句子復述詞語流暢性、抽象、延遲回憶和定向等內容對8個領域者受教育年限12年,在測試結果上加1分,以校正受教育程度的偏倚。評分≥26分為未出現認知功能受損;評分<26分為患者已有認知功能損害。
分別對比三組與對側的腦血流灌注參數,根據測量所得的數據獲得達峰時間(TTP)、平均通過時間(MTT)、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等血流動力學參數。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輕度狹窄與對側相比腦血流灌注參數并無顯著差異(P>0.05)。中度MTT、TTP均高于對側(P<0.05)。CBF與CBV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重度組CBF低于對側,CBV、MTT、TTP均高于對側(P<0.05),見表1。
表1 腦血流灌注參數比較(± s)

表1 腦血流灌注參數比較(± s)
組別 例數CBF(患側)[mL/(min·100 g)]CBF(對側)[mL/(min·100 g)]P輕度 53 46.32±12.21 47.32±9.73 >0.05中度 53 45.43±12.32 47.11±10.65 >0.05重度 54 37.43±6.32 45.43±7.87 <0.05組別 例數 CBV(患側)(mL/100 g)CBV(對側)(mL/100 g) P輕度 53 2.48±0.53 2.56±0.31 >0.05中度 53 2.67±0.76 2.63±0.45 >0.05重度 54 2.65±0.32 2.38±0.31 <0.05組別 例數 MTT(患側)/s MTT(對側)/s P輕度 53 4.12±0.32 3.43±0.32 >0.05中度 53 4.78±0.65 3.81±0.45 <0.05重度 54 5.78±1.76 3.91±0.91 <0.05組別 例數 TTP(患側)/s TTP(對側)/s P輕度 53 12.82±0.94 12.57±1.22 >0.05中度 53 13.96±0.43 12.64±0.33 <0.05重度 54 16.91±2.05 14.56±1.65 <0.05
輕度組患者無認知障礙,中度與重度組存在認知障礙,且程度越重,認知障礙越重,對比各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認知障礙比較(± s)

表2 認知障礙比較(± s)
組別 例數 MoCA/分 對比組別 t P輕度 53 22.43±2.32輕度與中度 14.7008 <0.05中度 53 27.82±1.32中度與重度 18.7530 <0.05重度 54 29.43±1.45輕度與重度 6.0027 <0.05
頸動脈是人體內重要的血管之一,然而隨著人體的衰老以及血管出現硬化,人體動脈內逐漸形成動脈硬化的斑塊,這些斑塊導致人體動脈出現阻塞、狹窄的情況[4]。所謂的頸動脈狹窄,就是指頸動脈是人體與腦部之間輸送血液的重要途徑。頸動脈狹窄常出現在人體頸總動脈的分叉部位以及頸內動脈的起始部位[5]。頸動脈狹窄是導致人體腦部血流動力學異常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其是否損害側支循環,還需繼續研究[6]。CTP作為一種檢查技術,可以將人體腦部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充分顯示出來,且常用于診斷急性腦部缺血性疾病,便于醫生及時發現患者的梗死病灶,確定病變范圍并估計患者預后[7]。李娜等學者在無癥狀頸動脈狹窄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MMSE總分,定向力,注意計算力,即刻回憶力,延遲回憶力和語言能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80例頸動脈狹窄患者按狹窄程度分為輕度39例,中度30例,重度11例,隨著狹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認知功能評分隨之降低,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論文研究內容與其一致[8]。
結果顯示,中度MTT、TTP均高于對側(P<0.05)。重度組CBF低于對側,CBV、MTT、TTP均高于對側(P<0.05)。頸動脈狹窄程度越重,認知障礙越重,對比各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中重癥無癥狀單側頸動脈狹窄患者,隨著程度加重患者的認知障礙隨之加重,且腦血流灌注異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