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結腸鏡檢查是門診最常見的侵入性檢查之一,我院多采取靜脈麻醉的方式緩解患者檢查中的不適。良好的鎮痛鎮靜有助于提高患者對檢查的耐受性,增加患者的滿意度,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內鏡診療過程中發生損傷和意外的風險,為消化內鏡醫生創造最佳的診療條件。但麻醉后恢復時間的增加及全身麻醉并發癥帶來的潛在風險,對麻醉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迄今為止,國內外醫生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和討論,尋求更為合理的麻醉方案。目前,結腸鏡檢查常用的麻醉藥物包括丙泊酚、咪達唑侖、依托咪酯、芬太尼、舒芬太尼等[2],阿芬太尼的出現為門診結腸鏡的麻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利用丙泊酚復合不同劑量的阿芬太尼,探討其在門診結腸鏡檢查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合理的麻醉方案,以期為臨床提供佐證與支持。
選取2020年11月—12月于我院門診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A組(n=30)與B組(n=30)。納入標準:(1)醫生評估需行門診結腸鏡檢查的患者;(2)成年人(年齡≥18歲)。排除標準:(1)禁食水時間小于6 h;(2)阿片類藥物濫用史;(3)嚴重過敏史;(4)嚴重心腦血管病史;(5)嚴重肝腎功能異常;(6)精神疾病史;(7)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級、BMI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3.1 麻醉前準備 患者入檢查室后,行左側臥位,常規開放右前臂外周靜脈,鼻導管吸氧(3 L/min),監測左上臂血壓(SBP、DBP、MAP)、心率(HR)及脈搏氧飽和度(SpO2)。待患者平靜吸氧2 min后,記錄麻醉誘導前(T1)的相應數值。
1.3.2 麻醉方法 A組。靜脈注射2.5μg/kg阿芬太尼后,緩慢推注1.5~2.5 mg/kg丙泊酚;B組:靜脈注射5μg/kg阿芬太尼,緩慢推注1.5~2.5 mg/kg丙泊酚,兩組均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開始結腸鏡檢查。術中必要時酌情追加20~30 mg丙泊酚。當SpO2低于90%時,托起下頜,必要時用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盡量不使用血管活性藥物。
1.3.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T1、麻醉誘導后3 min(T2),檢查結束(T3)時患者的MAP、HR及SpO2的變化;記錄追加丙泊酚的次數、腸鏡檢查時間、蘇醒時間(停藥到呼之睜眼)、離院時間(清醒到離院)。記錄出現SpO2低于90%的例數、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例數。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T1、T3時的MAP無統計學意義,A組T2時的MAP高于B組;A、B兩組T1~T3各時點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檢查前后生命體征變化比較(± s)
組別 例數 MAP/mmHg T1 T2 T3 A組 30 89.97±13.13 77.87±13.95 81.87±14.25 B組 30 93.27±15.52 69.17±16.37 83.20±14.49 t 0.874 2.216 0.358 P 0.386 0.031 0.721組別 例數 HR/(次?分-1)T1 T2 T3 A組 30 89.93±11.64 79.30±9.32 81.13±12.10 B組 30 88.83±10.54 79.03±12.58 79.83±10.54 t 0.377 0.094 0.444 P 0.708 0.925 0.659
兩組腸鏡檢查時間、蘇醒時間、離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丙泊酚的追加次數多于B組(P<0.05),A組1例,B組6例患者在腸鏡檢查中SpO2降至90%以下(P<0.05),經托起下頜處理后,SpO2均恢復至正常水平。A、B兩組患者對檢查過程均無記憶,A組術后有2例腹痛,B組1例,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時間及丙泊酚追加次數比較(± s)
組別 例數 檢查時間/min丙泊酚追加次數 蘇醒時間 離院時間A組 30 13.23±2.234.57 ±2.17 6.12±2.7820.58 ±3.55 B組 30 12.08±2.912.17 ±1.51 6.57±2.9421.03 ±4.38 t 1.718 4.972 0.609 0.437 P 0.091 <0.001 0.545 0.664
部分研究表明,結腸鏡檢查非麻醉狀態下也可進行。但是,這種侵入性檢查是痛苦的,不少患者因難以忍受或者難以配合而中斷檢查,極少數患者會由此產生心理恐懼。因此,檢查的舒適性對患者和內鏡醫生而言,同樣重要。
丙泊酚用于靜脈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停藥后恢復迅速等諸多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胃腸鏡檢查術的麻醉。當丙泊酚作為唯一麻醉劑使用時,需要非常高的劑量來達到所需的麻醉深度[14.9/(kg·h)][3],而丙泊酚的心血管抑制作用與劑量及濃度相關,可引起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等不良反應,在老年患者及高血壓患者中尤為常見[4]。
阿芬太尼是一種短效的阿片類鎮痛藥,其鎮痛強度約為嗎啡的15倍,靜脈單次注射30 s起效,1.4 min達峰,其后血藥濃度迅速下降,鎮痛可維持15 min,最大效應和呼吸抑制效應發生于注射后1~2 min;阿芬太尼主要在肝臟代謝,正阿芬太尼等代謝產物無阿片藥樣活性,1%的代謝產物以原型經尿排出;阿芬太尼起效代謝迅速,血流動力學平穩,呼吸抑制、嗆咳反應發生率低,是門診短小手術麻醉用藥的極佳選擇[5-6]。但相關研究表明,阿芬太尼作為唯一藥物使用時,常有呼吸抑制的發生[7]。夏江燕等[8]認為,丙泊酚與阿片類藥物的結合不僅可以提供適宜的鎮靜鎮痛深度,還可以減少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從而增加患者的滿意度。
本研究對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給予不同劑量的阿芬太尼,均得到了較為滿意的鎮痛效果。對比發現,B組患者在T2時點血壓下降較A組明顯,且術中SpO2下降例數多于A組,考慮為阿芬太尼劑量相關的短暫的呼吸抑制,經過托起下頜處理后,SpO2逐漸恢復至正常。A組患者術中丙泊酚追加次數顯著多于B組,兩組蘇醒時間與離院時間并無顯著差異,離院時間均在30 min以內,門診患者的復蘇效果比較滿意。
綜上所述,小劑量的阿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用于結腸鏡檢查是安全有效的,恢復快,不良反應少,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