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宇,張義超,徐昌霞(通訊作者)
(江蘇省中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全身麻醉下的俯臥位擺放,被認為是最難的手術室護理技術之一[1]。頸椎后路手術需要的俯臥位,對頭部固定的要求高、其操作繁瑣、風險大。良好的頭部固定是手術順利開展的關鍵,能使顏面部皮膚并發癥降低、手術操作穩定方便、手術視野清晰[2]。目前臨床常用的頸椎后路手術體位擺放方法有Meifield頭架固定、傳統頭托固定、個性化石膏床固定三種方法[3]。本研究對比觀察三種俯臥位擺放方法在頸椎后路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進行頸椎后路手術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2例;年齡21~82歲;頭面部皮膚完好。根據頸椎不同固定方法將入組病例分為A組(Meifield頭架固定)30例,B組(傳統頭架固定)30例,C組(個性化石膏床固定)30例。三組患者一般情況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1 A組 A組采用Meifield頭架固定,患者在推床上平臥,全身麻醉后,助手將以已滅菌好的顱骨釘安裝于半環槽的3個孔上,將固定釘根據定位點固定于患者頭顱外板上,擰緊固定螺絲,保證固定牢固后一人扶住半環槽,其余至少4人將患者共同翻身俯臥于手術臺上。先將半環槽連接穩妥,主刀醫生調整好頸椎位置后擰緊旋鈕。
1.2.2 B組 B組采用傳統頭托固定,患者在推床上平臥,全身麻醉后,助手一人扶住頭部,其余至少4人將患者共同翻身俯臥于手術臺上,頭頸部使用馬蹄形頭架固定,前額與面部皮膚與頭架上啫喱墊接觸。
1.2.3 C組 C組采用個性化石膏床固定,術前根據患者體型制作石膏床,手術日患者在推床上平臥,全身麻醉后,將石膏床蓋于患者頭頸胸腹部,空隙處墊好棉墊、啫喱墊,額部、下頜、雙側髂前上棘處貼上泡沫敷料,防止壓瘡。協同醫生、麻醉師一起,連同石膏床將患者保持軸位整體翻于手術床上,患者俯臥于石膏床內。
1.2.4 術畢將推車推于床旁,頸托放置于推車上和頸部切口平齊。一人負責保護好頸椎,保持軸位整體翻身與時尚推車上,均佩戴頸托,檢查面部及全身受壓皮膚。
90例手術患者均常規雙眼涂金霉素眼膏后貼貼膜保護角膜,顏面部及身體受壓處粘貼防壓瘡貼,膝下墊啫喱墊,雙側小腿抬高、雙踝處墊踝枕。兩臂置身體兩側向后方牽引,兩肩部使用寬膠布牽拉固定,充分暴露切口。
觀察三組的體位放置時間、患者頭面皮膚情況[3]、手術醫生對術中體位穩定性滿意度。三組的體位放置時間由固定護士統計自體位擺放開始至結束的時間?;颊哳^面部皮膚完好情況:在手術結束之后,協助患者至平臥位,當壓力解除后,馬上對患者受壓部位皮膚的情況進行觀察,患者皮膚正常,則為完好;患者皮膚出現變紅,解除壓力后30 min內顏色恢復正常為輕度壓傷;若解除壓力后30 min內仍呈紫紅色或有破損為皮膚壓傷。手術醫生對術中體位穩定性滿意度,固定護士統計術中體位調整次數。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體位放置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擺放時間最短,軸線翻身最穩妥,與其他兩組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的體位放置時間比較(± s)
注:*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擺放時間/min A組 30 17.97±6.86 B組 30 16.83±5.29 C組 30 7.53±2.77*#
三組患者頭面部皮膚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組患者皮膚均完好,無一例壓傷,與其他兩組患者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頭面部皮膚情況比較[n(%)]
三組患者術中體位調整次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B組的術中穩定性最低,術中調節次數最高,與其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術中體位調整次數比較(± s)

表4 三組患者術中體位調整次數比較(± s)
注:與B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調整次數/次A組 30 2.07±0.94*B組 30 5.23±1.30 C組 30 2.06±1.05*
顱釘固定穩定,方便調節,顏面部受壓力小,無一例皮膚損傷和壓痕,適合絕大多數頸后路手術,但對于嚴重頸椎不穩的患者,搬動時需謹慎,多人遵循“一”字翻動原則,不得扭轉頸部,防止二次損傷[4];B組頭架擺放方便,頭部無創傷,但顏面部皮膚受損例數較多。據報道,當皮膚承受壓力大于9.3 kpa,受壓時間超過2 h以上,易導致顏面部受壓處皮膚發生壓瘡[5]。因此B組適合手術時間短(<2 h)、簡單頸后路手術;C組使用石膏托,軸線翻身穩妥,適合椎管嚴重狹窄,頸椎骨折脫位癱瘓等嚴重頸椎不穩,防止在擺放體位時再次損傷;同時適合在手術室沒有頭架時因地制宜制作,既節省成本,又方便操作。
頸椎疾病手術中安置后路體位是俯臥位擺放的難點,存在的問題多,對巡回護士要求高,三種擺放方法各有優缺點,在體位擺放前必須進行充分有效地評估,與主刀醫生和麻醉醫生溝通,權衡利弊,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擺放方法[6-7]。
綜上所述,俯臥位安置是手術室護士必備操作技能之一,而頸椎后路手術俯臥位安置方法要求更加精細,由于個體疾病不同,個性化體位擺放要求更加突出[8]。不同的頸椎手術,選擇最適合的擺放工具和方式,能夠降低體位并發癥,加快手術進程,提高手術預后。